吏部作為古代人事任職的部門,算是六部中的第一部門,全國官吏的任免、署職、考評、升降、調動等事務那都是吏部的職責。
所以哪怕平時等侯在這里的人也不會少,再加上今日三百名新科進士授官,所以鐘書毓到達官衙時,門庭那叫一個熱鬧。
鐘書毓一下馬車,立時便有數人上前問候。
“狀元郎,你來了啊。”
這些人當中有鐘書毓認識的進士,也有認出鐘書毓的外地官員。
為什么這些外官會殷勤的上前問好呢。
因為一甲狀元郎,按照慣例,必然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職,這個職位從來就是專屬于狀元郎的,非狀元郎出身,永遠不會得到這個職位。
而翰林院又是比六部更最重要的機構,算是權力的中心,最近皇帝的地方,加上升遷的機會也比同榜進士快得多。
所以他們自然就殷勤了。
畢竟混個臉熟也不是什么壞事。
應付完這熱情的人流,十來分鐘之后,鐘書毓與榜眼探花和其他進士一起,在門吏的引導之下來到了吏部里面的專為新科進士準備的授官場地。
本來原歷史上,如清朝時期只有狀元榜眼探花是放榜之后直接授官。
其他一眾進士還需參加一次朝考,然后根據朝考成績分配,最優者分配為翰林院庶吉士,其余用為主事、中書、知縣等職。
但如今不是原歷史,授官流程就有所不同了。
經由穿越皇帝改革后的科舉,除了官方書院這些設定,更多的參考明朝,包括翰林院也是如此。
所以一眾進士們不需要經歷朝考,以殿試的成績為基準,直接授官。
這樣授官聽起來是有弊端的。
因為只憑考試,很難看出一個人擅長什么,比如一個極其適合查案的人,卻被分配禮部搞什么掌賓禮,豈非不是浪費人才,沒有用到點子上。
顯然那位穿越皇帝也考慮到這一點。
所以在他執掌的時期,殿試時一眾進士是有填下自己的意愿。
比如自己最想去哪個部門,一般可以填兩個,當然翰林院不在意愿的范圍之內,那是只有前三甲才能進去的地方。
填寫了這樣的意愿之后,待到殿試批改結束,成績出來之后,除了皇上特別點中的人,整理試卷的官吏會根據進士們自己的意愿將他們的試卷發到他們想去的部門。
然后各部的高官們根據缺職行挑人之事。
一般來說,三百個進士都能順利授官的。
畢竟兩年才三百個天子門生,這都是全國上下頂尖的精英人物了,就算京中的各部挑不上,反正一個外放的縣令是跑不掉的。
因為如今這些年饑荒少,人口年年都在增長,就會造成原來的鎮逐漸膨脹到縣的程度,所以對于官員的需求量自然是不少的。
要知道現代13億人口,公務員官員的數量可是達到了幾千萬級別。
如今的朝代,加上舉人做的那些小官吏一起,全國上下也不過幾十萬人。
相比現代幾十個人養一個公務員來說,可以說完全是小巫見大巫,官員的數量一點都談不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