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四十六章 幽州局勢

無線電子書    大漢霸主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幽州的情況,其實并不會比冀州好得了多少。

  幽州唯一較好一些的,是幽州境內,并沒有發生大規模的黃巾暴亂。可是這并非就說幽州的情況就比冀州好。

  因為幽州一直來都是外憂內患,塞外異族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對幽州的禍亂。

  另要說的是,幽州現在等于是沒有一個真正的政治主官。

  幽州刺史,原本是劉虞,他在政約三年,從180年到183年。可以說,劉虞在職的這三年其間,幽州的整體情況還是比較好的。他也在鮮卑、烏桓、夫余、濊貊等外族間有崇高威望,那些外族隨時朝貢,不敢侵擾,百姓傳唱歌謠贊頌劉虞的功德。但可惜卻因為公事而被免職。

  然后接任幽州刺史的是郭勛。郭勛這個其實就是三國史上龍套的龍套,沒有什么可說的。真要說,就是他任職一年,就把幽州的狀況弄得一團糟,增加了民間百姓的賦稅,使得幽州百姓怨聲載道。然后呢,黃巾起義,他首先就被黃巾軍干掉了。

  朝廷便任命劉焉為幽州太守。

  但劉焉這個幽州太守,他在幽州就只干了一件事,發榜文招募義軍抗擊黃巾軍。此后就是一直統軍作戰,基本上沒有處理過幽州的內部政事。

  如此,幽州各地官府,這段時間其實也等于是各自為政,沒有一個統一的治理綱領。也正因為這般,才讓幽州地區的許多豪強有機會擁兵自重,發展出了他們自己的勢力。

  像漁陽人張純,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他們就是趁幽州沒有政治主官的制約,大力發勢了他們自己的勢力。黃巾起義后,朝廷為了對付西涼的叛軍,特意從幽州征召三千騎兵前往西涼鎮壓。

  之所以要從幽州調兵,是因為西涼叛軍是以騎兵居多,而大漢這個時期的騎兵較少。僅有的騎兵就是并州騎兵以及西涼騎兵,這兩地的騎兵,分別由丁原以及董卓所率。董卓率西涼騎兵參與了鎮壓黃巾軍的行動,而丁原的騎軍,一個要提防塞外的匈奴人,又要肩負守衛京伊的重任。所以,也就只能從有騎兵的幽州征調前往西涼。

  而這個時候,公孫瓚在幽州已經有了一定的名聲威望,任命公孫瓚為這三千騎兵的都督行事,統率這三千騎兵。

  但公孫瓚率軍才到薊中,漁陽人張純以黃巾之名造反,并引誘遼西郡烏桓首領丘力居反叛。

  遼西是公孫瓚老家,后院起火,他毅然率軍殺了一個回馬槍,以三千騎兵大敗張純。由此公孫瓚也就被封為騎督尉。

  公孫瓚也是由此而真正掌控了那三千騎兵,為他日后稱雄幽州而打下了基礎。

  也是在這個時候,因劉焉已經隨軍返回了洛陽亦師,并出任朝廷宗正,所以,朝廷另外任命幽州刺史,不過聽從了皇甫嵩的建議后,不設刺史,改為州牧。所以,又任命了幽州牧為劉虞。

  也就是說,這個時期,幽州政治主官,是劉虞這個幽州牧。

  但是,有些事,是事過境遷。哪怕劉虞曾擔任了三年的幽州刺史,可這時隔一兩年后,他再出任這個幽州政治主官,這個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此時的幽州,已經是民不聊生,盜賊橫行,他以往治理幽州的那一套,此時根本就行不通。

  因此,這段時間,劉虞對于幽州的治理,也根本就開展不了。

  還有就是,朝廷大軍鎮壓黃巾軍,這無形中也等于是把一些黃巾殘部往北方趕,所以,不少黃巾殘部,他們的確還在幽州地區作惡。

  現在幽州整個形勢,大致是這樣。

  幽州南部地區,和冀州接壤的地區,相對要好一點點。但是這些地區的軍事政治,其實都掌握在地方的世家豪族手上了。

  東部地區跟青州接壤,不時會受到一些黃巾賊兵的騷擾。西南部地區,就是太行山一帶地區了,跟冀州北部地區沒有什么的分別,都是受制于黑山黃巾軍。

  北部,東北部地區,就是公孫瓚在跟張純、丘力居等外族在纏戰著。

  重新成為幽州的政治主官的劉虞,坐鎮薊縣。薊縣此時應該稱為薊府,為幽州州府所在地,位于右北平的西南方。

  劉顯其實是犯了一些常識性的錯誤。他還以為現在的幽州府是在右北平呢,實際上,現在的右北平,只是一座普通城池。就是公孫瓚,他也還沒有駐軍在右北平,他是駐軍在遼西群屬國石門。是屬于關外的一座城池。也就是說,現在公孫瓚根本就沒有在幽州境內。

  劉顯這次行商幽州,主要的目的就是想結識公孫瓚,他的這一批棉衣,主要是想買給公孫瓚。

  因為劉顯知道,這個時候幽州正在打仗,而在這嚴寒的冬季里,棉衣是重要的軍用物資,劉顯相信北方的官兵肯定需要。

  通過出售那一批棉衣給皇甫嵩,劉顯知道朝廷根本就沒有屯積官兵冬天所穿著的厚棉衣。如此,在這北方,厚棉衣有著一個巨大的需求。

  現在的情況就是,幽州的官府,對于他們各地的控制力并不強,他們最多就是力保駐軍的縣城不失,但是對于城池之外的一些鄉鎮,那么他們就力有不逮,沒法派出官兵對四周地區的那些賊兵進行肅清,所以,一般的村鎮,常會遭受到一些賊兵的光顧,尤其是那些賊人騎兵。

  黃忠已經派人進入右北平去觀察過了,發現右北平極為蕭條,根本就不似是一個可以傾售得了上十萬件厚棉衣的城池。據探子匯報,右北平的駐軍不多,就約千人左右,而百姓,估計也是只有數萬上下。比楊氏縣好一些。

  因為官府路引在劉顯的身上,又發現了右北平跟預想的有些不對。所以,黃忠就干脆沒有進城,留在離右北平約二、三十里的一個叫西口鎮的鎮集。

  黃忠的確很小心了,租用了一個大院落,把貨物都搬進去放好。然后讓劉府商隊的護衛輪流在四周守著,另外暗營的人就撒了出去,讓他們時刻關注著四周的情況。

  但是,他們到達這里的第一夜,就遭受到了賊人的攻擊,差點連那些貨物都被一把火燒了。

  這是有人里應外合。

  這鎮上的人,不多,一共也就是四五百人左右。

  這當中,的確有一大部份是當地老實本分的百姓,他們有老有少,勉強可以維生。

  但是,有一部份人卻是一些馬賊探子。

  黃忠不是官府的人,也不可能對整個西口鎮的人進行盤查。

  如此,到了夜里時,那些賊人就突然發難,想要攻進堆滿了貨物的院子去搶奪那些貨物。

  另外,不知道從哪里里出來的一支騎兵,人數約在四、五百人左右。這支騎兵,由遠而近,暗營的人才剛剛發現他們,他們就殺進了鎮子。

  還好有黃忠在,黃忠一人守住大門,斬殺了數十個沖殺過來的馬賊。直殺得那些馬賊心驚膽顫,不敢再上前,跟著黃忠神箭發威,射殺了一個疑似是頭目的馬賊。

  那些馬賊這才退走,但退走的時候,他們到處放火,差點沒有把整個鎮集都燒了。

  劉府商隊的確也有了一些損失,死了二、三十人。村民死傷就更多了,起碼百人以上的傷亡。

  這一路過來,進入幽州境內之后,劉府商隊其實也碰到過一些馬賊,但都被黃忠擊退,沒有對劉府商隊造成什么的損失。但這一次,卻真正的讓劉府商隊的人見識到了行商的危險性。

  劉顯是在劉府商隊遇襲后第三天才趕到。

  來到這西口鎮,劉顯也吃了一驚,連忙問黃忠他們發生了什么事。

  弄清楚后,劉顯也只能先安撫一下劉府商隊眾人的情緒。

  遇到了馬賊攻襲,死傷了人,整個商隊的氣氛都有些消沉。

  劉顯知道,不能再留在這里了,誰知道那些馬賊會不會再來攻襲?

  那些馬賊騎著戰馬,來去如風,就算是自己的人前出十里偵察,但發現了他們的時候,再趕回來報信,這個也只是一先一后的事。自己商隊根本就沒有太多的時間來反應。

  且那些馬賊,一窩蜂的涌進來,黃忠就算是再強,也不可能完全守得住那些貨物,萬一真的被一把火給燒了,那么劉顯的損失就大了。

  了解清楚狀況后,劉顯馬上讓商隊起程出發,先進入右北平城再說。

  進入右北平并沒有遇到阻礙,畢竟劉顯有官府路引,并且劉顯的身份也擺在這里。搬出了漢室宗親的名義,還有平原王府馬貴人義子的名義,右北平守將并沒有為難劉顯。

  何況,劉顯這一支商隊所送來的物資,也的確是他們急需的物資。

  右北平守將是一個三流武將,姓周名武。是一個不知名的武將。

  右北平其實也算是北方的一個大城,平時人口過十萬,但是此城曾被張純攻了下來,城內百姓遭受到了一定的禍害,后來死的死逃的逃,現在就只剩下數萬人了。

  現在幽州各地的官府以及守將,已經換了不少,大部份都不屬于早前劉虞在擔任幽州刺史時的官員了。

  另外,這個時候,也可以說是公孫瓚剛剛開始發跡的時候。他在幽州有了一定的威名,但是還沒能影響到幽州各地城池的地步。所以,這右北平的守將,既不屬于劉虞這個幽州牧的人,也不屬于公孫瓚的人。

  事實上,這個時候也沒有站隊之說,因為劉虞跟公孫瓚的政治理念還沒有發生沖突。

  這個時期,劉虞也好,還是公孫瓚以及地方官府官員守將都好,他們其實都是想守住所在的城池,盡快平復戰亂。

  因此,在這個時期,幽州方面,在官府官場上,還沒有那么多的齷齪。起碼,在表面上,各地官府以及官兵,都會給予劉虞這個幽州牧一定的面子,勉強會聽從劉虞的命令。

  真正導致劉虞和公孫瓚反目成仇,最后還死于非命的是在此后的數年當中,公孫瓚在幽州威望越來越高,又大敗了那些叛軍。但是,卻始終沒有真正的打得敗關外的烏桓等外族人。

  事實上,關外異族眾多,各部的異族人如果聯合起來的話,兵馬會超過百萬之眾。一旦讓他們各個部族都合兵,要攻進幽州來的話,以幽州官府的實力,肯定是抵敵不住的。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劉虞才推行了懷柔政策,想通過議和,收服關外異族。

  可此一時彼一時,兩三年前,那些關外異族并沒有看到大漢的衰弱,所以,他們不敢反叛大漢,依然作為大漢的附屬民族,向大漢朝貢。但現在呢?黃巾起義之后,大漢搖搖欲墜。那些歸順大漢那么久的關外異族,又怎么會錯過這個擺脫大漢控制的機會?

  本來他們就一直都是野心勃勃,從來都沒有放棄要進占大漢中土的野心。之所以歸附大漢,那是有著很多的原因。當然,主要是大漢的強大,他們不得不向強者低頭臣服。

  現在嘛,大漢衰弱了,他們又怎么甘愿再向大漢朝貢呢?

  另外一個方面,大漢朝廷的腐敗,對大漢自己的百姓都拼命的壓榨盤剝,對那些外族的征賦也極重。大漢百姓都生活艱難了,他們這些附屬大漢的外族,肯定也不好過。這方面,亦是逼得他們要背叛大漢的一個原因。

  此外,劉虞的懷柔政策難以推行,也肯定不會成功的一個原因。就是幽州軍方的絕大部份的將領并不認可劉虞的政策。

  天下大亂,將士求功,殺賊便是立功,如果不用打了,他們又哪里有軍功可獲?

  不管出于什么的原因,在這個時期,漢人跟那些外族人的確也有著解不開的恩仇。所以,大部份的軍中將領都贊同公孫瓚的堅決抵抗的主張。

  事實的確要如此。當大漢強大的時候,那些關外異族無力威脅得了大漢的時候,咱們的確可以跟他們談人文,對他們采取懷柔政策去歸化同化他們。可是,當大漢衰弱的時候,這又如何去歸化同化他們?

  這不叫懷柔,而是叫與虎謀皮,引狼入室。

無線電子書    大漢霸主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