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參見君上!”議政殿內,從接到楊松的召開緊急朝會開始到現在,基本上夏國重要的官員都到齊了。
君主軍師劉基,軍事廳副廳長李靖,行政廳廳長荀彧、副廳長長孫晟…甚至就連李寶這個海軍統領都來了。
“眾卿免禮!”楊松走過儀式,馬上道:“此次召集諸位來召開緊急朝會不為其它,只為本國即將迎來巨變,提前給大家打個招呼,也好做足準備。”
“君上,不知是什么事情讓本國迎來巨變?巨變又是一種怎樣的巨變?”劉基作為君主軍師,第一時間為在殿的眾多大臣問出了心中的疑問。
楊松伸手對著劉基按了按,以示不用著急,他看向科技院的沈括,問道:“存中(沈括的字),蒸汽機研究得怎么樣了?”
“啟稟君上!蒸汽機的研究有所進展,但完全實用化的蒸汽機還需要一段時間。”沈括站起身,皺著眉頭拱手回道。
“這樣啊!”楊松這么問就是想問問看,系統獎勵的成熟蒸汽機技術是否有著隱形獎勵,比如讓研究人員突然開竅啥的。
這樣的事情,以系統以來的表現是非常有可能發生的,但經過這么一問,楊松沒有發現他預計的隱藏獎勵,還是有點失望的。
楊松沉吟片刻,接著道:“藏書樓新增了兩層,里面有著蒸汽機的資料,你可以去看看,應該能夠馬上就能突破蒸汽機的技術。”
“真的嗎?”沈括聽到楊松的話,吃了一驚,接著反應過來道:“那如此一來,可真的是太好了!”
看他那搓手激動的樣子,要不是在開朝會,估計沈括現在都跑到藏書樓那而去了。
“嗯,就是如此!”楊松點頭對著眾臣確認道:“這次巨變就是這個蒸汽機帶來的。存中,你給大家講講這個蒸汽機的作用。”
“是,君上!”沈括先對著楊松拱手稱是,接著轉而四顧道:“諸位,蒸汽機的作用單是在下能夠想到的就有很多,比如用它來采礦、用來煉鋼、用來紡紗織布,產量估計至少都要增加幾倍!”
沈括對于蒸汽機的研究也有這么久了,對于其應用還是有著很多心得,只不過沒有真正見到實用的蒸汽機,沈括的估計非常保守。
“存中說的對。”楊松肯定了沈括的意見,雖然不太準確,但楊松他也不知道具體的數字。
“但不止是這些用途,還可以用在交通上。”楊松補充道:“有了這個機器,不需要駑馬,只需要燃料,就可以讓車輛快速的在道路上奔馳。”
“而且用到戰艦上,不需要考慮季節、分向,只要有燃料,就可以在任何時候讓船舶快速的在水上航行,遠比靠風帆來得方便快捷得多。”說這句話的時候,楊松看著李寶,明顯是對他說的。
其實楊松也不懂這個技術的具體細節,但他知道這個技術對于社會的改變有多么的巨大,可謂是社會整體質的躍遷。
就好比原始社會對比農業社會一樣,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之間的有著明顯差距。
經過沈括與楊松這么一說,在場的眾人像是劉基、李靖這樣的人,已經快速理解并反映了過來。
“君上,若是如此,那本國還真的要發生一場巨變!”劉基嚴肅的對著楊松拱手道:“臣建議,針對這個機器,本國應該做出詳細且謹慎的計劃才行。”
“嗯,對于蒸汽機的使用,孤已經有了詳細的打算,這個計劃書伯溫你可以拿回去看一下,等下一次朝會時,再給出意見就行。”
“臣遵命!”劉基領命后,接過了錦衣衛送過來的計劃書,鄭重的放到面前的桌子上。
李靖聽完楊松與劉基的對話,便問道:“君上,不知這個蒸汽機用在軍事上會有什么變化?”
對于李靖的問題,楊松很是想了想,才道:“最直接的變化就是等蒸汽火車修通后,天啟城到山海關只需要十一個小時吧。”
這話不僅是對軍事上說的,更是對民生上說的。只要開通“天啟城——天塹關——山海關”這一條鐵路,無論是軍事調動,還是商貿發展,都是擁有著巨大的作用。
一聽楊松這話,不論是李靖還是劉基,荀彧還是陳平,全都大吃一驚,這才對于這個讓他們君上非常重視的機器有了明顯的認知。
天啟城到山海關的陸上距離有七百公里左右,按照蒸汽火車每小時六十公里的速度來算,以往需要二十天左右的時間現在竟然只需要十一個小時,這個數字真是把大家嚇到了。
至于武器裝備的變化,就沒有這么明顯了,不過就是火槍的研制,與火炮的大量裝備,這都是體現在生產技術上的,如果不是夏國的技術有著明顯的偏科,不用蒸汽機,這些裝備一樣可以擁有。
“君上,這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器,用得好,比之火炮的威力更勝一籌!”李靖一聽只要十一個小時就可以從天啟城到達山海關,馬上建議道:“臣建議大力發展并使用這個蒸汽機。”
“臣附議!”荀彧也跟著建議道:“只要有了君上所說的蒸汽火車的車輛,對臨海盆地的控制以及更遠處的統治也將更加牢固。”荀彧聽到火車的作用后,第一時間的想到的就是統治問題。
“啟稟君上!”李寶也跟著站起身抱拳道:“臣建議打造用蒸汽機驅動的戰艦。”
李寶雖然不知道用蒸汽機驅動的戰艦要怎么操作,但只要有不必擔心季節風向的這一個優點,他就已經能夠承擔很多風險了。
接著一個個的大臣都建議在各自的領域使用蒸汽機,甚至就連陳平這個情報官都要求使用蒸汽機。
楊松見眾臣都知道了蒸汽機誕生的意義后,嚴肅道:“今天孤召開緊急朝會就是想要告訴諸位,夏國的未來爾等要做到心中有數!”
“臣等謹遵君令!”眾臣齊聲道。
接著又討論了一會這個機器帶來的各行各業的改變,以及對應的發展問題后,楊松便讓眾臣散會,只留下沈括、劉基兩人。
楊松親自帶著這兩人首先來到君主府邸旁邊的藏書樓,他要第一時間知道這個新增的兩層藏書樓到底有些什么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