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九十二章菱刈金礦

  聽到到“曰本國天皇”,羅興等人的的臉色都是一變。

  本來好好的氣氛,立刻變了,羅興正色道:“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天下且只有一個天子,那便是我們大漢皇帝,貴國國內自稱也就罷了,豈能對外與我中國皇帝面前稱天皇?”

  “天下法理皆是如此,貴國深受中國(中原)禮法,豈不知?”

  藤原正行好整以暇地說道:“曰本國天皇乃日出之處天子,中原皇帝乃日落之處天子。我國君臣承認大漢皇帝為天子,爾等為何不予同等尊敬?”

  “將軍能說漢話,通禮法,識漢字,讀詩經,應當知曉,這個天下,斷無兩個天子之說的道理。”羅興苦口婆心地勸說道。

  “哼,貴使怕是忘了,貴國不過是占據嶺南一地,民且不及我國,何謂天子乎?”

  藤原正行臉色很淡定,說出的話,卻是十分打臉:

  “中原的周國,也曾來過我國,地瑕千里,精兵強將數十萬,貴國與之相比,又如何?”

  此言一出,羅興臉色一陣青一陣白,不知所言。

  這話的確打臉,國小民寡一直是南漢的痛點,與一個人口比自己多上數倍的國家說什么天子,仿佛是個笑話。

  看到氣氛一下子陷入了僵局,藤原正行笑了笑,說道:

  “貴使與天皇陛下會面,國書自然需要如此書寫,但,貴使怕是忘了,整個日本國,藤原攝關主導朝政,貴國與藤原攝關簽寫國書,道理也是一樣的!”

  此言一出,眾人這才恍然大悟,一瞬間,氣氛又熱火起來了,酒菜此時也上了,聊一些詩詞歌賦,唐朝野史,倆人可謂是半斤對八兩,你推我讓,好不熱鬧。

  隨即,通商文書又呈上到了攝政關白太政大臣藤原藤原實賴手里,對于這位政治家而言,通商有利于擴展藤原家的實力,自然不無不可,思慮了片刻,瞬間同意了。

  對于南漢而言,最缺的,就是銅了,日本恰恰就是銅多,羅興就用銅錢去買銅料回去鍛造銅錢,差價近一倍。

  別小看銅錢,這一項技術,在東亞,只有中國有,日本市面上流行的竟然還是開元通寶。

  羅興沒忘最終目的,又提出在西海道(九州)購買土地興建港口,以便有個通轉地方。

  對此,藤原攝關口頭同意,畢竟西海道(九州島)地方偏僻,人丁稀少,又是其他公卿未曾涉足的地方,于是就肯了。

  九州島此時在日本人看來,就是現在中原人看安南一般,都是化外之地,頂多有些許地產在那里,其他的都不在意。

  于是,羅興等人來到了九州島時,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天知曉他們這些地方土豪,多久沒有見過商人了,更何況唐人,地方的武士士族客氣的不行。

  待聽到他們準備在西海道設立港口,更是高興,終于可以直接沐浴到唐人的光輝了。

  “這些倭人,為何對我等如何客氣?”副使早就忍不住了,看著載歌載舞的倭人們,直接問道。

  “自前唐以來,倭人就極其順從,史書不絕於耳。”

  “這些原本我也好奇,臨來之前,還特意翻閱了史書,這才知曉!”

  一邊走著,羅興一邊說道:“前唐高宗時期,高麗之地三足鼎立,分為高句麗、百濟和新羅。

  高宗六年,高句麗與百濟聯軍攻新羅,新羅遣使乞援于唐,

  高宗遂先后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而百濟則乞援于倭國(日本),至龍朔三年(663年),唐大將劉仁軌以四萬唐軍大敗援助百濟的倭國軍二十萬于白江口,破百濟,其國王奔高句麗。總章元年(668年),唐軍攻占平壤,滅亡高句麗。

  倭國朝野震動,遣唐使源源不絕于途!”

  只有真正的見識了啥叫級大國,見識到唐軍領先千年的先進軍事力量后,日本白恍然大悟,與半島上那幾個國家打仗,原來就是菜鳥互啄啊!

  于是,日本開始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結果就跟七八十年代的出國潮一般,一瀉千里,止不住,越是學習,越是覺自己垃圾。

  所以,大化革新就有了。

  日本仿照唐朝,設立五畿七道,指古代日本全土在律令制下的行政區域劃分。“五畿”指京畿區域內的5國,京畿之外的其他領土則仿中國唐制,共分七道,如北海道,西海道。

  西海道則是九州島,九州島之名,也是這里有九個令制國,也可以叫九國島,不過四國島已經占據了,再重復就不好了。

  此時,他們來到的是大隅國,也就是鹿兒島的地方。

  羅興一行人分桌坐下,交談甚歡,各郡士族土豪紛紛表現,要求將這個未來可期的港口,設立在自己的郡,羅興不置可否,只是光顧著喝酒。

  周邊的人吧唧嘴,這清酒喝著真沒勁。

  酒宴結束,羅興這才道出,想去往菱刈郡,瞬間氣氛冷凍,過了一會兒,這才重新熱烈起來。

  菱刈郡雖然偏僻,地方也不大,但好歹也在大隅國之內,地方相近,也算可以。

  說實話,羅興也不知為何要去菱刈郡,但這是郎君吩咐的,他又能如何?

  隨后,幾百位卸嶺都的伙計們,也隨同來到了菱刈郡,開始了他們的探礦尋礦生涯。

  荒山野嶺的,眾人都沒有信心千里迢迢在這尋到礦產,但唯獨妙石道人一臉的自信。

  也由不得他不自信,卸嶺都這些時日以來,所找尋的大礦,基本上都是按照李都督府指示來辦的,而并非探尋。

  這次來到日本也是一般,這些功勞就是信手拈來。

  對于菱刈金礦,李嘉卻是印象深刻,尤其是他在起點看日本戰國小說太多了,那些大名們靠金礦達,日本金銀太多,于是就百度了一下,結果就搜出了菱刈金礦。

  始于175o年的菱刈金礦床,位于日本九州南部鹿兒島市北北東約45km處,北薩地區東北部,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勘定現的世界級金礦床之一。

  菱刈金礦含金量日本歷史最高,二十三年,開采了165噸的黃金,年產金礦7至1o噸,哪怕以現在的技術,一年一噸,也有兩萬多兩黃金,這對于李嘉實現金銀銅幣而言,是極為有力的,更能有效的緩解銅荒。

無線電子書    大唐再起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