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22章 意外之喜

無線電子書    從藝術家開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隨機推薦:

  黎總想不通,隱約覺得不對,但是百思不得其解之下,也懶得再費思量,直接出門尋找盟友。與此同時,在陸懷庸的推動下,所謂的青銅史詩,也開始在業界中傳播開來。

  一些內行人一看新聞內容,忍不住搖頭失笑起來。外行人看不懂就算了,他們可是很清楚其中的門道。之前段囂捆綁白葉來營銷炒作,他們一眼就可以看穿,只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也沒人說破。

  然而沒有想到,天道好輪回。

  段囂好不容易營造出來的勢頭,反過來被人碰瓷啦。

  真是一報還一報。

  一些業界人士覺得好笑,卻沒什么太大的反應。畢竟類似的事情,也算是屢見不鮮。幾乎每一年,都有同樣的情況上演。

  有名利的地方,怎么可能少得了江湖恩怨算計。

  所以一些人,瞄了眼標題,壓根沒有細看。不過也有一些人,帶著幾分好奇心,仔細瀏覽其中的信息。

  乍看之下,一些人的臉色變了,他們頗為驚訝。因為他發現,碰瓷段囂的青銅雕塑,有點兒出乎意料啊。

  “有點意思。”

  觀察片刻之后,立即有人把段囂的作品,與那青銅雕塑放在一起對比,結果讓他們驚訝。看似有些相似的作品,但是感覺上好像青銅雕塑更勝一籌。

  段囂的作品技不如人?

  一些人難以置信,他們是真正的行家,知道段囂還是有實力的,不單純是只靠營銷的水貨。

  在大家刻板印象中,不管是碰瓷,還是捆綁營銷,基本是實力不行的人,去蹭實力高明的人。所以發現有人碰瓷段囂,他們第一反應就是碰瓷那人不行。

  問題在于,在看到了青銅雕塑之后,一些人忍不住自我懷疑,自己的鑒賞能力,是不是變弱了?

  不然的話,怎么覺得段囂不如對方呢?

  粗糙的青銅雕塑,也沒有精雕細琢的意思,表面保持原始的風貌,造型也談不上多么的獨特。

  但是細看之下,似乎有幾分說不出來的韻味。

  奇怪…

  一些人沉吟思索,然后看了眼,實物參出的地址,有時間的立即驅車而去。

  與此同時,在中海美院。

  雕塑學院辦公室。

  鄧少英收到了一張邀請函,看了其中的內容之后,他轉頭問道:“老楊,你去么?”

  “沒空。”楊主任冷冷回應。

  “又不遠,去看一眼。”鄧少英笑道,直接拖著楊主任,一起離開了學校。

  在學院附近,南山藝術街上,還是人流涌動的熱鬧場景。

  學生、游客、行人,川流不息。在街頭一角,一個裝修風格別致的藝術室,也迎來了客流高峰。

  藝術室一百多平米,平時的客流量,一天有百來人,就已經算是熱鬧了。但是今天,光是外面排隊的,就有上百人。

  不過鄧少英與楊主任一到,肯定不需要排隊。因為藝術室的老板,親自把兩個人迎了進去。

  在藝術室內部,也進行了一定的分割,隔成四個五空間,然后懸掛安放不同的藝術品。

  最正中的主空間,三十平方左右。

  藝術室老板,就是引著兩個人,進入這個空間。

  空間里頭,墻壁懸掛的東西,也不必多說,基本是一些美院學生、老師的作品,質量良莠不齊。

  不過吸引眾人目光的,自然不是墻壁上的藝術品,而是擺放在正中位置的一尊青銅雕塑。

  卓越畫廊力推,安置在藝術室的作品。排隊的眾人,就是為觀賞這件雕塑而來。

  這就是營銷的威力。

  段囂難道不知道,碰瓷惹人厭煩,得罪白葉嗎?

  必然知道的。

  但他還是選擇了這樣做,無非是清楚,有爭議就有人氣,就有關注力,就有人流量。

  藝術室的熱潮,就證明了這一點。

  陸懷庸砸錢,同時發動了自己的人脈、資源,發布了幾篇文章,就已經造成了這樣的熱度。

  連鄧少英、楊主任這種,在行業內著名的大佬,也忍不住心中的好奇,過來一看究竟。

  一方面是藝術定距離學校近,走過來不費力。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陸懷庸卓越畫廊這塊招牌。

  大家都清楚,陸懷庸還是比較講究的,愛惜羽毛。

  能讓對方,發動力量推薦的東西,質量未必多好,但是也有一定的保障,肯定不會爛。

  這也是事實。

  一進入藝術室,鄧少英的視線,就落在青銅雕塑上。

  他駐足審視片刻,然后繞行兩圈,才停了下來轉身道:“老楊,意外之喜啊。”

  他的聲音中,有幾分掩蓋不住的興奮。

  這是一種見獵心喜的情緒。

  旁邊也有十幾個,一同參觀、欣賞的人。其中多數是美院學生,自然認得鄧少英與楊主任。

  一聽這評價,難免讓人驚訝。

  意外之喜,可不是隨便什么東西,都擋得起這評價的。

  楊主任走上前,也在打量雕塑。

  他端詳片刻,才開口道:“看著確實與段囂的作品,人生的旅途有幾分形似。”

  “啊,真是抄襲嗎?”一個學生脫口而出。

  “抄襲什么呀,最多是借鑒。”

  旁邊立即有人反駁:“最多是整體的造型,有點兒類似。但是不管肢體,還是其中的細節,都各不相同。”

  抄襲與借鑒,有時候很難界定的。

  特別是在藝術界,更是一筆說不清楚的糊涂賬。

  無論古今中外,每個藝術家在學習創作的時候,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抄襲”。

  當然,也可以換個說法,叫做臨摹、模仿。特別是在國內,學習藝術“抄襲”是基本的學習方法,沒有什么可恥不可恥的。

  甚至在古代還有一些著名畫家,以謙虛為榮,即使沒有抄襲人家的作品,也要說自己是模仿的,有點我就是你的學生的意思。

  還有作為學生,如果自己的老師,是著名的大畫家。那么學生在創作過程,帶一點老師的風格元素,在業界也是被允許的。

  這就不是抄襲、模仿了,而是借鑒、學習。

  不過話又說回來,學習上的臨摹、模仿,也無可指摘。但是這臨摹、模仿的作品,如果用于商業盈利,就構成犯罪啦。

  說到底,就是知識產權的問題…

無線電子書    從藝術家開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