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爺,曾大人求見。”
“讓他進來。”朱怡成淡淡說道,繼續寫著大字。
當皇帝勞心勞力,可不是什么輕松的活,普通官員還有沐休,但朱怡成這個皇帝卻是二十小時待機的。所以時不時朱怡成也會給自己找些放松的事,或者每月抽半天時間出宮在京師轉轉,又或者在御花園那邊散散步,甚至朱怡成還找武藝好的侍衛學了點花拳繡腿,時不時練上一練。不過更多的時候,看奏折乏了的他會在辦公的偏殿寫寫大字,既是放松也是練字。
不得不說,幾年下來朱怡成的字已經寫的很不錯,雖然不能和名家相比,但他的字自成一體,而且比劃中帶著一股大氣。
寫完了最后一字,朱怡成把筆放到一旁,頗為滿意地看著自己的成就。
“臣曾逸書見過皇爺…。”
“你來的正好,來來來,看看朕剛寫的字。”朱怡成正在悠然自得,曾逸書就到了,當即朝著他招招手,曾逸書走上前去低頭一看,只見朱怡成寫著兩句“路遙西北三千界,勢壓東南百萬州”。
這兩句朱怡成寫得極好,大氣中隱隱來透露出一股金戈鐵馬的銳利,曾逸書頓時贊道:“皇爺這字臣是佩服萬分,如此雄偉臣這種人可是怎么都寫不出來的,也只有皇爺這等英主才有的氣勢啊!皇爺,這兩句可是出自當年太祖手筆?”
朱怡成笑著點點頭,這是從朱元璋的廬山詩里摘出的兩句,作為大明天子,朱怡成最為佩服的皇帝自然就是朱元璋了。而且他同朱元璋一樣,同樣以白身起家,短短幾年中就驅逐韃奴恢復了中華。
不僅如此,在朱怡成的帶領下,如今的大明相比前明更為強大富饒,這也是朱怡成暗暗自得的,所以他借朱元璋這兩句話來顯示如今大明的文治武功,可以是極為貼切。
曾逸書進士出身,自然也寫得一手好字,而且朱怡成知道自己這個臣子平常很少夸人,是比較實干的。聽了曾逸書發自內心的贊譽,朱怡成心里很是高興,當即一揮手就說這字就送他了,曾逸書頓時喜不自禁,連忙謝過。
等小江子上了茶,朱怡成讓曾逸書坐下說話,君臣各自入座后,朱怡成開口問道:“人見著了?”
“在吏部見著了。”
“你覺得如何呀?”朱怡成笑問道。
曾逸書想了想道:“李衛雖不身井市,卻胸中頗有韜略,而且此人敢作敢為,對于朝廷又是忠心不二,治政手段雖有過激,卻不越界限,就算稱之為國士也不為過。”
“哦,曾卿對李衛的評價頗高啊,他真是如此?”朱怡成有些意外地問道。
“皇爺,臣實話實說,沒有半點隱瞞。”曾逸書當即就把自己如何在吏部見李衛,又如何和孫嘉淦一起對李衛問話,李衛又是如何作答等等一五一十地描述了一遍。
朱怡成靜靜聽著,等聽完后露出了笑容,點頭贊道:“的確是員能吏,更是一個難得的臣子。”
“皇爺,臣也是這樣覺得的。”曾逸書說道:“李衛在呂宋做的這些原本就是朝廷之策,以此來看非但無過反而有功。而且這些年李衛接替馬尼拉知府后,對于呂宋施政頗有章法,其他的不說,僅僅以呂宋對本土的財政繳納就足能看出李衛是用了心的。”
“之前,朝中有人借李衛對呂宋土人之手上書彈劾,依臣看來一來是嫉妒賢能,二來是朝中打算在呂宋設省,而李衛作為馬尼拉知府實際管理整個呂宋,一旦設省李衛極有可能由知府升遷布政使,再不濟也是個左右參政的職務…。”
朱怡成心中微微點頭,曾逸書說的沒錯,李衛之所以被彈劾其關鍵就在這里。其實彈劾李衛的除了一些不了解情況又被利用的腐儒外,其他人只是擔心李衛由知府搖身一變成為封疆大吏罷了。
雖然呂宋是海外領地,但這個海外領地相比新明離本土并不遠,而且眼下呂宋經過李衛多年治理,當地土人已經不足為患,再加上呂宋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一旦正式建省,這可是一個極好的美差。
所以,盯著布政使甚至左右參政位置的人可是不少,而李衛分明又是最有競爭的人員,為了得到這個位置,這些人就想起了歪招,以李衛在呂宋殺戮過多的理由上書彈劾。
這樣做,就算不能讓李衛丟官罷職,也能讓他失去競爭的能力。畢竟李衛這人沒什么后臺,一不屬于寧波時期的從龍舊臣派,二也不屬于南京時期的天子門生派。
說起來,也就是欺負他朝中沒人罷了,假如現在坐在知府位置上的還是包德榮的話,誰敢這么做?
“雖說如此,李衛在呂宋也殺了狠了些。”朱怡成淡淡說道。
曾逸書剛想開口說什么,朱怡成擺了擺手:“朕知道你想說什么,其實李衛功大于過,朕的心里是清楚的。但朕是天子,是大明的皇帝,有些事也不能一言絕之。如今這些彈劾朕都留中了,這就擺明了朕的態度,李衛是能臣,是忠臣,但也有著自身的缺陷,現在繼續在呂宋為官已不合適了。”
“可是皇爺,李衛他…。”曾逸書沒想到朱怡成說出這番話,這不等于打算把李衛由馬尼拉知府位置上拿下么?
“這樣做朕是有思量的。”朱怡成微笑道:“如今呂宋的情況,當地設省勢在必行。一旦李衛無論是繼續留任知府又或者升遷都不合適,就算朕放任自流,但朝中難道就有人能放過他?到時候非但不是幫他,反而是害他。”
這話讓曾逸書沉默了下來,仔細想想的確是這個道理。如果要強行留任李衛不是不可以,但日后呢?一旦設省,李衛這個知府地位就很尷尬了,到時候他當官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甚至還會被人暗中算計。
朱怡成又道:“讓他離開呂宋,朕不是罰他,相反是保護他。李衛有名臣之像,如果繼續留在呂宋反而不好,倒不如趁此機會讓他回本土任職,這也算是成全他這些年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