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開始前1415年 逃荒是一種由來已久的集體行為,大批的流民,衣衫襤褸,有的人甚至一絲不掛。但是也沒有人會在意這些,在生存受到威脅的時候,禮義廉恥這些可能都是次要的。
在流民中間有一著這樣一群人,他們的衣物也很破舊,因為勞累,步履蹣跚,因為饑餓而面露菜色。但是他們在逃荒的流民中卻顯得那么卓爾不群,與周圍的人不同的是雖然饑餓困苦但是他們的眼神中有著一道特殊的光芒——信仰的光芒,與周圍人眼神里的迷茫與麻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群人中有一個人,他的年紀并不很大,身上衣著雖然破舊,但卻能看出制作非常精細,可見曾經也是一位富有的公子,只是不知何故淪落至此。不一會,天色漸晚,流民隊伍慢慢停息下來,就算饑餓寒冷,但人也總是要休息的,雖然很多人此刻睡去,就再也不會醒來。
這時一個人對那公子說:“老師請你過去一下。”
落魄的貴族不禁開始回憶之前的經歷,他拋棄了地位,和家人決裂,丟下了祖傳的手藝,就是為了跟著這位“老師”走。老師教會了他許多事情,除了一件——讓自己活下去的手段。這并不是老師有所保留,也非學生學藝不精,只是因為這位博學的老師什么的會,這件事情卻偏偏一無所知。否則,他和他的學生們也不會淪落至此。
他想起以前曾向一位諸侯游說老師的學說,對方又是看茶,又是賜座,甚是恭敬,聽到他說到高潮的部分時還不住點頭。他自己清楚,雖然對方知道自己說的都是正確的,對方也十分清楚老師的學說是正確的,但是,對方絕對不會用這個學說包括他們這群人來治理自己的國家的,因為正確并不代表有用。
是的,他自己第一次聽到老師講學的時候是覺得很向往,但是仔細一想就明白,真正踐行起來是多么困難。而老師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不會不清楚這一點,可是為什么他還要堅持呢?曾經有一次,不,應該說有好幾次,只要老師做出讓步,修改一下自己的觀點,那些人就會給他高官厚祿。但是年近六十的老師依然倔強的像頭驢,說自己知道了所謂“天命”,知道有生之年很難看到自己的學說得到實行,不再求有個結果,只求問心無愧。
學生暗暗笑道,在別人看來,自己有著大好前程,如今卻著了魔,被個老頭子拐騙出來,吃這些苦頭。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確實著了魔,因為現在對他來說,只要能跟著老師,他傳授的那些東西雖然不能吃不能用,卻對自己有著無比的吸引力。他寧愿放棄吃喝,來換取這些。
收回思緒,他來到一顆梧桐樹下,樹下的老師盤腿而坐,面色雖然疲憊困頓,但看到自己來了依然強打起了精神。
學生恭敬地向老師行禮,說起來很可笑,雖然大家穿的破破爛爛,但行禮的規矩卻一點也不馬虎。學生整理了一下破舊的衣衫,撣了撣身上的灰塵,對著老師緩緩跪下。
老師微微點了點頭,示意他起身:“近日旅途勞碌困頓,甚至無米可炊,你心中可有彷徨疑惑?”
學生暗暗驚訝,老師的學生成百上千,自己心中的這一點點疑惑老師都能發現,這讓他不禁有些感動,當然,他并不知道,老師關注自己的每一個學生。不過,既然老師問了,他當然照實回答:“是,還望老師開示。”
“自你離開龍淵跟著我算起,已有十五年了罷,往日的手藝可曾丟了?”
雖然老師答非所問,但學生對這種“啟發式”教學已經見怪不怪了,他答道:“不瞞老師,自目睹母親跳進父親的劍爐,學生本不欲再鑄此兇器,但而今老師與眾師兄弟流落江湖,多有強人心懷歹意,不得不傍刃防身,這才重操舊業。”
“嗯,不錯,那你看看我這柄劍如何?”老師拔出隨身佩劍,輕撫亮如秋水的劍身,然后遞給學生。
學生接過劍看了看,然后道:“魯國大師的杰作自是好的,此劍輕薄通透,縱是三伏之日,劍身依然可保寒意透骨。”說完將劍入鞘,還給老師。
“與你師公歐冶子所鑄的劍相比如何?”
學生道:“師公鑄劍,劍成時必勢吞風雷,殺氣縱橫,老師這樣的溫潤君子自是不宜佩戴。”當然,這話其實也委婉的說明了老師的佩劍并不及他這位師公所鑄的劍。
“你所言不錯,這柄劍往昔隨我出入廟堂,確也無人在意。”老師眉宇間盡是落寞。但他隨即神色一轉:“世人皆以為不能殺人便不是好劍,殊不知以曲論直常常謬以千里。劍乃死物,好壞都看使用的人,神劍若是落到惡人的手中便也淪為兇器。苦修持心之劍終是正途,善惡尚且不分又何談有用無用?”
學生點頭稱是,他知道老師劍術高超,故而以劍為喻。但他不知道后世學人多從老師的言論和其悲慘的遭遇以為他是個軟弱可欺之人,斷然想不到他真正的為人卻隱藏在這句話里——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