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四百八十三章 三征高句麗

  隋煬帝發動了第三次討伐遼東的戰爭,這個消息在全國猶如卷起了颶風,激發了更多民變和逃亡,但楊廣顯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有關地方叛軍的消息,很少有傳到他的耳中,往往都被裴蘊、虞世基等人扣下的奏折,免得他們伴君身邊,楊廣心情一差,他們跟著倒霉。

  所以,這些近臣報喜不報憂,如果某一地方叛軍被剿滅,這種捷報的奏折會及時傳到楊廣的龍案上,如果某地成片的爆發起義和民變,那奏折就會石沉大海,使楊廣看不著,聽不到。

  三月份過后,楊廣迫不及待地出兵,御駕親征,這次文武大臣照樣陪同,只留下民部尚書樊子蓋,輔佐越王楊侗受洛陽,汲取上次楊玄感叛亂,還留下將軍張瑾、武賁郎將陳棱鎮守在東都,防止再有貴族造反。

  十萬禁衛軍和十萬驍果衛,先后出發,首尾相接,浩浩蕩蕩,兵甲鏘鏘,殺氣騰騰。

  數萬的騎兵隊伍,奔騰起來,塵土飛揚,滾滾著如波濤一般,向前推進。

  朝廷大軍抵達涿郡后,羅藝帶兵五萬加入,來到了漁陽郡,趕來這里只有四路府兵,其它十五路仍在途中,這一等就是半個月,才勉強湊足了二十路府兵,但是人數都不足,而且兵甲不全,老弱皆有,許多都是進村落抓來的民丁充數,還有一些牢獄的罪犯,參差不齊。

  這樣的混雜軍,比第一次,第二次討伐高句麗的正規軍,戰斗力差了很多,而且軍心也不齊,都覺得這次要陣亡在遼東了,私下怨氣很大。

  這次隨行大將軍有李景、周法尚、魚俱羅、來護兒、裴仁基、薛世雄、吐萬緒等,規模也比前兩次弱了不少。

  原本預計九十萬兵力,實到數只有六十多萬人,出燕郡邊塞,開赴遼東戰場,猛攻第一道防線――遼水河灘!

  這一戰隋軍投入了十萬精兵,河岸對面的兵力只有兩萬,戰斗非常激烈,半個月后,防線告破,數十萬隋軍,再次進入了遼東,兵鋒遙指平壤城。

  高句麗原本就是小國,前兩次對抗大隋,固然堅守下來,但是連年征戰,國力不足隋朝二十分之一,這幾年荒蕪了莊稼,戰死了不少壯丁,使得高句麗衰弱下來,已經不再是朝鮮島上三大國之首了。

  平壤城的王宮內,一片愁云慘淡,因為隋國的進犯,使得王族和大臣貴族們,都臉色大變,他們切身體會到,國將不國,經不起大戰了。

  雖然鷹派仍堅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但是更多的保守派和中立派,都不贊同繼續跟隋死磕到底。

  乙支文德站出來分析道:“隋國皇帝楊廣,是個好大喜功之人,分裂了突厥,平定吐谷渾后,安撫了西域后,只有咱們高句麗沒有俯身稱臣,所以,他就心理偏激,執著入魔,非得征服我們這一個番邦,來青史留名,第一次,因為太過輕敵,無功而返,第二次,因為國內楊玄感叛亂,使得他們在即將成功的時候,倉皇退兵。”

  “而這一次,來勢洶洶,號稱百萬,我們的軍力,不足五萬,眼下遼水戰線已經告破,我軍兵力不夠,無法逐一設卡,隋軍將一馬平川開赴平壤城下,這是一次死戰,高句麗很可能就此亡國,遭到屠戮,若要保住王族,使高句麗不遭受滅頂之災,只有一個辦法。”

  “什么辦法?”上到高句麗嬰陽王高元,下到各階品的官員,全都關注傾聽。

  “那就是主動請降,表示臣服隋國,承認楊廣是圣可汗,并每年向隋朝廷上貢,跟西域、突厥一樣,只是名義上的稱臣,并不會解散這里的朝廷建制,撤王號,稱公稱侯都可以,只要能讓楊廣面子上過得去,可能就會撤軍,我高句麗的危機也就解決了。”乙支文德一直是主戰派的代表人物,這一次,連他都這樣說,自然沒有人反對了。

  “這能忽悠住楊廣嗎?”高元有些擔憂,難道主動表示投降,卻不解散軍隊,不交出政權,就能讓隋軍撤退嗎?這種口頭上的承認對方圣可汗,沒有實質性的表示,楊廣會相信嗎?

  乙支文德神秘一笑道:“其實,楊廣和許多大臣估計也都不想來征討遼東,但是楊廣為了圣可汗的名頭,為了掩蓋他失敗兩次的面子,所以,他騎虎難下,必須要洗雪帝王恥辱;其余大臣都是沒有辦法,勸諫不動,不來也得來,而且,我們并非完全沒有誠意,做必要的割舍,就行了。”

  大臣們以為他要割地賠款,其實乙支文德的意思,是將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作為誠意,以楊廣好面子的性格,不戰而屈人之兵,也算給足面子。

  高元猶豫片刻,半信半疑,把談判求和的事情交給了乙支文德,并讓自己的王弟高成隨行,代表高句麗的王族,如果能談攏自然好了,不必擔心城毀人死,國破家亡,剩下了的幾萬人,根本擋不住隋軍的猛攻。

  此外,百濟和新羅虎視眈眈,已經在暗中聯合,要趁著高句麗虛弱不堪,前來討伐,搶奪地盤,他實在不想跟強大的隋國在這樣死磕下去了。

  高成站出來,跟乙支文德并肩拱手,接下王命,共同負責議和之事,企圖止住楊廣的怒火,給高句麗留下一線生機。

無線電子書    江山爭雄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