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十八年最后一天的上午,也就是建平十八年除夕的上午,天子趙哲把滿朝的文武大臣召集到皇宮之中,商討兵部員外郎謝伯延送回來的這封信。
當天子趙哲讓一名內侍把謝伯延的信念了一遍之后,沉聲對大殿內的文武大臣們問道:“諸位愛卿,對謝伯延與李斌談妥的幾件事情怎么看?”
天子趙哲話音剛落,兵部尚書謝芝通就出列朗聲說道:“從謝員外郎的信上可以看出,鎮南侯依然忠于陛下,忠于我大燕,如此一來,蔥州府、撫州府、鄣州府、襄州府和桂州府將盡歸我大燕所有,陛下的功績已然可以媲美太宗皇帝!”
大燕帝國原來的疆域,包括十五個州府以及京城道,絕大部分都是太宗皇帝趙雍打下來的。
在太宗皇帝之后,大燕帝國疆域增加最多的一次,就是四百多年前與大魏帝國之戰,大魏帝國向大燕帝國割讓了整整八個郡,幾乎相當于一個州府了。
而這次可是有足足五個州府的疆土,被金羅國割讓給了大燕帝國,把天子趙哲的功績,說成媲美太宗皇帝也不算夸張。
可是兵部尚書謝芝通的這番話,卻沒有讓天子趙哲的臉上,露出一絲的喜悅之色。
連續兩次討伐金羅國,幾乎把大燕帝國這些年來攢的家底都消耗光了,特別是陣亡將士的撫恤,更是一筆天文數字,到現在還有不少陣亡將士的撫恤沒有發下去。
為了節約軍費開支,加上又與金羅國重新簽訂兩國之間的和平盟約,很多大臣甚至提議裁撤一部分禁軍。
而裁撤禁軍的目標,則被這些大臣放到了左右仁衛、左右義衛、左右禮衛、左右智衛和左右信衛的上面,這十支內衛禁軍目前都由五位皇子兼任主帥之職。
讓天子趙哲惱火的是,十三將門竟然也在裁撤左右仁衛、左右義衛、左右禮衛、左右智衛和左右信衛的問題上推波助瀾,要知道這十支內衛禁軍的武官里面,十三將門的子弟可是占了大多數。
為了阻止皇室掌控更多的兵權,十三將門連那些將門子弟的前途都不要了,甚至連各自支持幾位皇子的幾大將門,也在裁撤左右仁衛、左右義衛、左右禮衛、左右智衛和左右信衛的問題上,與其他的將門保持了一致。
天子趙哲當然不愿意皇室好不容易掌控的兵權就這么沒有了,這些天一直在與十三將門針鋒相對,極力想要保住為了討伐金羅國而組建的這十支內衛禁軍。
天子趙哲這邊正想盡辦法不把十支內衛禁軍裁撤掉,那邊卻要又組建十六支新的外衛禁軍,按照大燕帝國目前的財政情況,哪里能再養的起十六支新的外衛禁軍?
何況李斌一下子就要了八支外衛禁軍和五府所有府兵的兵權,等于以后大燕帝國又將多出一個頂級將門,對于把頂級將門視為眼中釘的天子趙哲,現在哪里能高興的起來!
中書令張嘉洛這時出列說道:“陛下,經過兩次討伐金羅國的戰爭,如今我大燕的國庫空虛,已經開始籌劃裁撤幾支內衛禁軍的計劃,按照我大燕目前的財政狀況,根本養不起蔥州府、撫州府、鄣州府、襄州府和桂州府新組建的那十六支外衛禁軍。”
天子趙哲嘆了一口氣說道:“鎮南侯麾下的將士,為我大燕奪得了五府之地,按理說把鎮南侯麾下的一百多萬將士,整編為十六支外衛禁軍是理所應當的,可是經過四伐金羅和五伐金羅,我大燕的國庫都快打空了,要不然也不會有那么多愛卿提議裁撤多支內衛禁軍了,各位愛卿對于蔥州府、撫州府、鄣州府、襄州府和桂州府新組建十六支外衛禁軍的事情,可有什么好的建議?”
兵部右侍郎杜懷仁隨即出列說道:“陛下,在這件事情上,不能只看供養十六支新的外衛禁軍需要花費多少,我們更應該看到把蔥州府、撫州府、鄣州府、襄州府和桂州府納入朝廷的掌控,朝廷又會收獲多少,所以組建那十六支新的外衛禁軍是必須的,不然朝廷如何向鎮南侯麾下的一百多萬將士進行交代!”
天子趙哲和文武大臣們其實心里都清楚,蔥州府、撫州府、鄣州府、襄州府和桂州府的那十六支外衛禁軍是必須組建的,不然就是逼著李斌擁兵割據這五府之地。
天子趙哲點頭說道:“十六支新的外衛禁軍當然得組建,只是這十六支外衛禁軍的軍費問題,朕與愛卿們還得好好研究研究。”
建平十九年的二月九日,吏部右侍郎孫韜來到了撫鄣城,給李斌帶來了一道圣旨。
在這道圣旨上,天子趙哲認同了李斌與謝伯延談妥的幾件事情,包括組建十六支新的外衛禁軍,其中八支外衛禁軍的兵權由李斌掌控,以及由李斌負責組建五府各地府兵的事情,也同意了李斌把鎮南大都督府搬遷到桂州城。
不過圣旨上還說了一件事情,就是未來十年蔥州府、撫州府、鄣州府、襄州府、桂州府的田賦和丁賦,將有三成交給鎮南大都督府,然后由鎮南大都督府來負責十六支外衛禁軍未來十年的軍費開支。
十年中軍費所缺的數額,要求鎮南大都督府自行籌措,十年之后根據朝廷的財政情況再重議此事。
李斌先接下了圣旨,然后一臉為難的對吏部右侍郎孫韜說道:“孫大人,蔥州府、撫州府、鄣州府、襄州府和桂州府一年的田賦、丁賦加起來,頂多不超過一千五百萬兩銀子,三成才不過四百五十萬兩,哪里能養的起十六支外衛禁軍?”
吏部右侍郎孫韜微微一笑說道:“鎮南侯,皇上來的時候交代了,如果鎮南侯愿意擔此重任,襄州府境內組建的四支外衛禁軍,大小武官可以全都由鎮南侯自行任命,另外為了穩定朝廷新得的襄州府和桂州府,鎮南侯可以推遲一年回京述職。”
李斌一聽就明白天子趙哲是什么意思了,這是要用兩支外衛禁軍的兵權,來換取李斌幫著朝廷供養十六支外衛禁軍。
李斌心里盤算了一下,再得到襄州府另外兩支外衛禁軍的兵權,那么十六支外衛禁軍,就有十支是自己的了,讓自己出銀子養著這十支外衛禁軍倒也說得過去。
如果其他六支外衛禁軍也靠自己來養,就算把五府三成的田賦和丁賦都用在這六支外衛禁軍的身上,自己每年也得再搭上二、三百萬兩銀子。
不過這些銀子,李斌掏出來絕對是值得的,李斌一旦把襄州府的四支外衛禁軍都控制在手里,那么襄州府就會跟桂州府一樣,變成李斌的自留地,所獲得的收益,將遠遠不止二、三百萬兩銀子。
大燕的十三世家為什么個個都稱得上富可敵國,就是因為十三世家依靠著手中的軍隊,控制著各地的商業,從而獲得了巨額的財富。
其實李斌在領兵打仗、以及重組軍隊的同時,一直在對蔥州府、撫州府、鄣州府、襄州府、桂州府的商業進行布局。
目前李斌已經在上述五個州府的境內,實現了鹽、鐵、茶、酒的專賣,五府境內幾乎所有的礦山、鹽場、茶園、釀酒作坊,都已經被李斌收入囊中。
五府境內很多的礦山、鹽場、茶園和釀酒作坊,都是李斌從金羅國那里繳獲的,還有一小部分是被李斌強行收購的。
撫州府和鄣州府的海上貿易,也幾乎被李斌所壟斷,所有從海上進入撫州府和鄣州府的貨物,都得統一賣給李斌的商鋪,其他商人再從李斌的商鋪進貨。
所有從撫州府和鄣州府要運出海的貨物,如果不是雇傭李斌麾下水師的船只進行運輸,那么就要交給水師一筆不菲的護航費。
五府境內鹽、鐵、茶、酒的專賣,以及撫州府和鄣州府的海上貿易,每年就至少能給李斌帶來七、八千萬兩銀子的純利潤。
另外李斌還強行控制了五府境內大大小小的兩千多家賭場,通過整合之后,在五個府城、三十五個郡城和二百七十個縣城,一共開了七百六十家興隆賭館,每一個府城各開九家,每一個郡城各開五家,每一個縣城各開兩家。
在大燕京城乃至整個京城道風靡一時的火鍋,也被李斌引入了五個州府,不過現在李斌只是在五座府城各開了四家李家火鍋店,還沒有來得及向郡城和縣城進行擴張。
不管是鹽、鐵、茶、酒的專賣,還是壟斷撫州府和鄣州府的海上貿易,乃至整合五個州府境內的兩千多家賭場,李斌都是依靠著手中軍隊才能完成的。
襄州府境內的四支外衛禁軍和桂州府境內的六支外衛禁軍都由李斌控制之后,那么李斌在襄州府和桂州府的商業利益,就無需再與其他勢力進行分享。
而蔥州府的兩支外衛禁軍、撫州府的兩支外衛禁軍以及鄣州府的兩支外衛禁軍,因為不是李斌所掌控的,那么將來李斌在蔥州府、撫州府、鄣州府的商業利益,就得拿一部分出來,送給掌控這六支外衛禁軍的各個勢力。
所以李斌覺著,能得到襄州府另外兩支外衛禁軍的兵權,就算讓他幫著朝廷供養蔥州府、撫州府和鄣州府的六支外衛禁軍,自己也是占了很多便宜的。
李斌嘆了一口氣對吏部右侍郎孫韜說道:“既然朝廷有難處,那我這個鎮南大都督也不能不為朝廷分憂,鎮南大都督府會在未來的十年內,負責蔥州府、撫州府、鄣州府、襄州府和桂州府十六支外衛禁軍的所有軍費開支。”
吏部右侍郎孫韜一聽李斌答應了,臉上的表情立即輕松了下來,“鎮南侯如此深明大義,實乃我大燕之福啊!”
襄州府另外兩支外衛禁軍,也就是襄州第三衛和襄州第四衛,本來已經都組建了起來,只是沒有安排副隊率以上的軍官。
現在襄州第三衛和襄州第四衛歸入了李斌的掌控,李斌又重新從五十萬府兵里面挑選出來了大約七萬人,再次把襄州第三衛和襄州第四衛重組了一遍。
原來入選襄州第三衛和襄州第四衛的士兵,則被編入了各地的府兵當中,讓五個州府的府兵依然保持了五十萬人的兵力。
李斌任命許褚為襄州第三衛的主帥,蒙鐵為襄州第四衛的主帥,樊虎、徐天皓、徐天韜、蘇文倉這四名親衛營的將領,被李斌任命為了襄州第三衛和襄州第四衛的副帥。
這樣一來,率領親衛營一萬余名騎兵的將領,就只剩下了李拔、李額、李騰三人。
在吏部右侍郎孫韜抵達撫鄣城以后,陸續有大燕朝廷委派的文武官員也來到了撫鄣城。
在經過了朝堂的一番爭奪之后,十三將門當中的謝家、崔家、羅家、唐家、周家和曹家,各掌控了一支新成立的外衛禁軍。
謝家能掌控一支新成立的外衛禁軍,主要是謝家本來在十三將門里面,實力就是一家獨大,在朝堂上也是話語權最大的將門。
崔家、羅家、唐家、周家和曹家能各得到一支外衛禁軍的兵權,則是因為他們五家在裁撤左右仁衛、左右義衛、左右禮衛、左右智衛和左右信衛的問題上,沒有支持五位皇子,要知道他們五家之前已經各選了一名皇子站隊。
當然六支新成立的外衛禁軍,也不會只有上述六家的子弟,十三將門其他七家的子弟,也會有不少人進入這六支外衛禁軍任職。
在裁撤左右仁衛、左右義衛、左右禮衛、左右智衛和左右信衛的事情上,經過皇室與十三將門之間的反復拉鋸,最后雙方各退一步,只裁撤左右智衛和左右信衛,保留左右仁衛、左右義衛和左右禮衛。
并且左右仁衛、左右義衛和左右禮衛恢復四個旅的編制,左右仁衛的主帥依然由太子趙昌兼任,左義衛的主帥由晉王趙裕兼任,右義衛的主帥由秦王趙簡兼任,左禮衛的主帥由宋王趙智兼任,右禮衛的主帥由越王趙璟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