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635節 鄭和島

  一直以來,隨著某個自成體系的小社會茁壯發展,如今的大燕國,觸角每伸到一地,基本都有了一套固定的開發流程。

  因地制宜,核心程序不變。

  遠離大明的西貢城也不例外。

  狹仄的傳統城池,缺乏各種市政設施,不但無法適應“新時代”的城市發展規劃格局,還經常爆發各種傳染性疾病,可謂是百害而無一利。

  面對西貢這種并不算大的傳統城池,入駐的南洋總督行轅還有更深一層考慮:舉目皆敵的地方,起碼在一開始的時間里,城池里面最好只住自己人。

  想清楚后,大佬當日前腳入城,后腳就頒布政令,開始按照標準套路整治起來。

  第一步自然是遷民。

  一張白紙好做畫。遷出居民,才能改造城池。最終,城池內只會留下軍營官廨倉儲的功能性建筑群。

  可以理解為十七世紀的租界。

  動遷的順序很清楚,先是西貢城內的貧民區,然后是中產,最后是有錢人。一個月時間內,陸續都被拿著刀槍的士兵“動遷”,出城別居。

  在大明這么搞,當政者要考慮“民怨沸騰”這個命題。穿越眾當初寧可從無到有建設新區也不愿意開發廣州城,就有這個顧慮在里面......大規模動遷容易出事情。

  然而在西貢,無法無天的邵大總督壓根沒有和土著商量的意思,一切以效率為導向,不服......照著我這口刀說話!?

  不消說,無奈被趕出城的柬埔寨土著肯定是有怨氣的。可令人驚詫的是,沒過幾天,怨氣首先在貧民群體中消散了......

  某些人的手段永遠是老一套,但是永遠管用。

  首先,被趕出城的貧民,馬上得到了一份工作:拆除城里城外的“雜亂”建筑,清理垃圾,收集建筑材料。

  所有人手被分為三部分。一部分負責在城內平整地基挖掘排水系統,修建新的功能建筑區域。

  另一部分人負責在城外建造新住宅區......經適房。

  在雨熱地區,所謂的經適房,其實就是最常見的吊腳樓而已。只不過這一次修建的吊腳樓是標準化產物,建造速度非常快。

  最后一部分人負責去周邊地區收集建筑材料。

  貧民得到工作的同時,也得到了居住在城外經適房小區的機會。最重要的是,慷慨的外來者,拿出了閃亮的錢幣和各種日用品來支付工錢。

  在盛產稻米的湄公河平原支付工錢,北方通用的糧食并不好使,硬通貨是千里迢迢運來的日用品。

  事實上,廣袤的東南亞地區,過去現在存在的眾多古國,都是華商所建。華人早在漢朝時期就推動了蠻荒地帶的文明進程,也令土著知曉了各種中國日用品。

  平時同樣干著苦累的工作,拿著微薄報酬的貧民,在有了容身的居所,領到精美的鑄鐵湯鍋和瓷碗后,很快就忘記了之前所有不快,開心地為外來者服務起來。

  不能怪貧民的思想轉變太快。

  無論哪個時代,何種政權,生活困頓的貧民階層,是最容易轉變的群體。

  更何況現在是十七世紀,是家天下、土王、部族、貴族和封臣的時代。近代國家民族的意識形態遠沒有在民眾中形成,人類效忠的第一對象是自己的家族。

  于是,當貧民發現日子反而比之前更好之后,很快就安心給外來者工作了,他們沒有任何后世人所具有的思想包袱。

  最大的群體安頓好后,剩下的中產和富人們,總督府并沒有沒收他們的財產,而是大方的允許這些人自由選擇:帶著浮財回歸北方高原,也可以留下來做個順民。

  當然,前者在平原地帶所擁有的私人土地,就要被沒收了。

  所謂善財難舍,一部分人最終還是冒險留了下來。這些人之前大多都是商人,有冒險精神。他們賭這一次,希望這個突然冒出來的所謂總督府,不會在事后侵奪他們的家財。

  帶著家眷和金銀回歸金邊城的,大多都是一些柬埔寨權貴。這些人之前在西貢做人上人,靠的是王國的權威。這一次柬埔寨勢力撤出低地,之前所謂的權貴沒了倚仗,自然要跑路的。

  邵強給這些權貴統統放了行。在他眼里,權貴留下的私人田莊才是最珍貴的。至于那點浮財......對于工業化的國家來說,根本不是事。等翻過年再和柬埔寨佬做生意,用雜貨換回來就完事了。

  時間:1634年10月底,聯軍占領西貢2個月后。

  地點:西貢城外。

  往日的城池,如今除了特有的石塊城墻外,其余內外已經大變了容貌。

  城頭上用來守城的拍桿這類物事已然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拿著火槍的守軍和青光閃閃的火炮。

  城下,之前凌亂散落的菜市米市魚市等等包括城關居民都已經重新安排。整齊敞亮的功能性竹木大棚,正在按照規劃修建。

  這其中位于城南,順著湄公河岸延伸的碼頭區,是目前的重點基建項目。

  在未來,河岸兩旁會出現一連串的碼頭和倉庫。一個大型的稻米交易市場會出現在這里。

  無論是本地產的稻米,還是來自暹羅、印度,乃至印度尼西亞荷蘭人地盤的稻米,未來都會在這個市場內交易。

  然而今天的主題并不是稻米市場。

  就在城外的碼頭區,戰船云集,士兵景從。南洋總督府的所有大佬,此刻都聚集在碼頭上,正在給一支探險船隊送行。

  船隊由三艘先進的淺吃水型蒸汽運輸船和一艘黃埔級巡洋艦構成,指揮官是南洋艦隊司令沙正明本人。

  船隊的貨倉里,不但塞滿了各種補給物資和建筑材料,另外還搭載了200名開拓軍士卒。從碼頭上就能看到,船隊的吃水線壓得很深,屬于重載船隊。

  這支探險船隊意義重大。

  穿越眾第一次實質性的,將手伸向了幾種南洋出產的戰略資源:橡膠、鎳鉻礦,以及石油。

  自1627年首批穿越者來到本位面,匆匆然已經過去了7年時間。

  7年籌措,7年準備。時至今日,穿越者們實在是等不住了。對黃包車輪胎和不銹鋼的渴求壓倒了一切。

  于是,新出爐的大燕國,不惜采用風險巨大的“蛙跳”戰略,不惜在身后留下越南這樣一個巨大的不安定因素,也要在遠離本土的西貢建立基地。

  一切都是為了今天......僅僅在占領西貢2個月后,連地皮還沒有踩熟,探險船隊就不顧一切要出發了。

  “老沙,這一路上海況復雜,千萬小心。”

  緊緊握著沙正明的雙手,前來送行的邵強邵總督一再叮囑。

  “呵呵,沒事的。”沙正明身高體闊,面上也是一副讓人放心的模樣:“有雷達和聲吶還怕什么,話說這些設備也是讓那幾位出血了啊,都是虎口拔牙,現場進口的。”

  沙正明的笑話貌似令嚴肅的送行場面一松,大家紛紛附和著笑了起來。

  然而笑聲掩蓋不住知情人士眼中的擔憂:探險船隊此行的目的地,海況陌生,地形復雜,光外圍就有幾千個零散島嶼礁石環繞。在十七世紀的原始環境下,還有無數暗礁在海面下林立,此去兇險異常。

  那么倉促起航的探險隊,此行目的地到底是哪里呢?

  答案是“鄭和島”。

  在后世,鄭和島被稱為巴拉望島。

  這是一個長條型島嶼,位于菲律賓西南方,和西貢隔海相對,兩地之間的海程有1000多公里。

  在西貢和鄭和島之間的這一片海域,就是后世國人耳熟能詳的南海。海域中有著另一處人們熟悉的地名:南沙群島。

  前文說過,包括鄭和島在內的菲律賓所有島嶼,過去存在的眾多古國都是華商所建,一直是中國的屬國。歷史上并不存在菲律賓這個國家,這一塊殖民地,二戰后才從美國手中乞求到了獨立,代表不了“正朔”。

  中國自古以來就享有南海周邊眾多古國的宗主權。而在后世,自從菲律賓擅自把中國南海改為“西菲律賓海”之后,在中國民間把巴拉望島稱為“鄭和島”的呼聲也日益強烈。

  這也是內閣在探險船隊出發前,專門給南洋總督府發電報確定“鄭和島”這個地名的原因。

  事實上,在之前內閣和工業部門、農業部門的聯席會議中,有關于南洋開發的大戰略,第一站并不是鄭和島,而是位于馬尼拉北方的呂宋島。

  可是計劃不如變化。

  誰也沒料到,南下團隊操作手段高超,一系列連消帶打的騷操作,最終裹挾了一干越南土著打開了湄公河平原的大門。

  這樣一來,遠在廣東的大燕國高層猛然發現,位于鄭和島最西端的鎳鉻礦區,以及當地的熱帶地理環境,赫然成為了眼下最合適的綜合開發試點地段。

  當然了,這一切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穿越者一朝占據了湄公河平原。

  稻米才是南下各種大規模行動的基礎原動力。

  對于日益緊張的大明局勢來說,不需要廣東再輸血,自身還能養活大批移民,順帶往北方輸送稻米的湄公河平原,完全可以承擔起戰略支撐點的作用。

  這也是鄭和島最終取代呂宋,成為首個南洋試驗開發據點的的根本原因。

高速文字章節列表

無線電子書    旅明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