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16節 瑰寶

  就在鄭芝龍進入福州城的同一天,從大員港再次出發的元斗號也駛出了航道,一路沿著海岸線北上,直奔苗粟而去。

  苗粟的位置就在臺灣三分之一處,距離臺北不遠。

  17世紀的苗粟,是一塊真正的蠻荒之地:位于群山之間的這片土地上,除了原始森林之外,就是原初野人,沒有任何文明痕跡。

  這里的野人比起臺北和臺南的遠房親戚們來,更加“純粹”,因為他們接觸不到外來人。閩商是不會來這里的,這里地勢險峻,山高林密,沒有硫磺,也沒有半開化的土人打開村門迎接他們的到來。

  千萬年來,被山巒包裹著的苗粟地區,就和臺東那幾塊臨海三角洲一樣,都屬于被人遺忘的角落。

  歷史上哪怕是趕走了西班牙人后布武全島的荷蘭紅毛,依舊無視了這片蠻荒的山地直到清中葉時期,苗粟才會有少量漢人陸續進入這里。

  當然了,荷蘭人并不知道在苗粟這塊土地上是有瑰寶的。而正是因為這種黑乎乎,粘兮兮的瑰寶的存在,才引來了可怕的穿越者和他們的,將當初據守商館的荷蘭人炸上了天空。

  現在,元斗號終于要進入苗粟,去尋找一切的起源,令穿越眾不惜一切代價都要開局臺灣的根本動力:石油。

  苗粟的地理位置是很偏僻的。

  從臺南出發,沿內島岸一路往北,在臺中和新竹之間,就有一條大河:后龍溪。

  17世紀的河流,水量是要遠遠超過后世的。要知道,后世由于沿途城市的工業化進程,連黃河都時不時開始斷流肆虐了華夏大地幾千年的黃龍,就被這種滑稽的方式給治理了。

  后龍溪的水量是很充沛的,平均寬度都在百米以上。所以當潘明忠他們進入河口開動煤氣機后,靠著低速螺旋槳的輔助,很輕松就在河面上開始了勘探之旅。

  和17世紀所有的江河一樣,后龍溪的河道里同樣有很多沙洲和巖石。這些位置今天都會被元斗號上的儀器記錄下來,方便今后清理。

  元斗號一開始是從西往東進入后龍溪的,沿途經過了兩岸的一些丘陵和小平原。這些地方直至清朝時期,才會由客家人拓荒開墾,沿海四鎮竹南、后龍、通霄及苑里,主要居民都是使用臺灣閩南語的族群。

  在河面上行駛了差不多10公里的路程后,元斗號就來到河道第一個大拐彎處。此處的沖積平原,就是后世苗粟市的位置所在,也是后龍溪沿岸最大的一塊平原,盡管這塊地事實上面積很總面積只有37平方公里。

  苗栗舊名貓里,到清朝才得以改名。

  現如今河岸兩旁沒有半點客家人的影子,密密麻麻的樟樹林占據了平原和丘陵的每一寸土地。元斗號在墨綠的深山中緩緩上溯,兩岸山高林密,猿啼鹿鳴,頗有進入小三峽的感覺這就是苗粟不受閩商歡迎的地方:哪怕連一點海邊沙灘,茅草地都沒有,除了樹還是樹。

  拐過苗粟市的河道大彎后,元斗號的航向就變成正南等于是往回開了,一山之外,就是大海。

  這一段路程還是10公里。

  到了這時候,船上的某些人就開始興奮起來了:再拐過前方的另一道大彎,當船只恢復自西而東航行后,往前不到六公里的樣子,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處被發現的油田原址:出磺坑。

  清朝咸豐末年1861年,苗栗縣出磺坑地方有居民邱茍,首先在該處發現石油露頭,他用人力挖了一個深度3米多的井,日產油40,用來點燈。

  日據時期,石油勘探隊到此地實際調查,次年在出磺坑開始鉆井。兩年后,一號井鉆探成功,18761946年累計產油17萬噸,天然氣5500萬立方米。

  在真實歷史上,即便是到21世紀,這里依舊在出產著石油和天然氣,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油氣田。

  也是最適合穿越眾的油氣田。

  出磺坑這一帶在地質上屬于背斜構造,中央部位最高,兩翼向外傾斜,油氣就被封閉在背斜構造里。

  背斜構造的兩翼是由軟硬不同的砂巖和頁巖互層組成,再加上地勢較高,所以此地一開始的油田,無論是土著用鏟子挖的,還是之后清朝衙門請人打的井,深度都在100米左右。

  就像嬰兒一樣,一開始并不需要大口吃肉:既沒有胃,也沒有牙。以穿越眾現在的工業能力,是搞不定那些深度一兩千米,石油狂暴噴發的高產油井的譬如海灣那一片的油田。

  反而是苗粟這里的油田最適合:光緒三年美國技師來此打井,深度只有120米的淺井,每天產油950公升。這種不需要大型采油機械,沒有噴發壓力的淺井,才是窯區基地現階段最需要的油井模式。

  拐過第二道河灣后,又前行了6公里左右,然后元斗號便按照計劃,在后世出磺坑這個地名的附近找到一處小河灣,放下了錨鏈。

  看著眼前植被從生的溪岸,以及遠處密密麻麻,完全看不出地形的密集樹林,此刻站在船頭的三位穿越眾,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

  要知道,在潘明忠他們手頭的照片上,后世這片河岸,可是有一個專門的“石油小鎮”存在的。

  中油公司此中油非彼中油在此地的設施相當完善:儲油罐,辦公房舍、住家、產油設施、油井井架、電線、電桿遍布,另外,還有最重要的進山公路。

  一個瘦瘦高高,瓦刀臉,看上去很像黑老大的中年男人,這時面對著眼前的原始森林,沮喪地說道:“這地形全變了,鬼知道油坑在哪啊?”

  寧韋,原玉門油田維修工,是穿越眾里唯一的油田專業人士。

  聽到寧韋發牢騷后,一旁勘探隊副隊長雷劍反問道:“你手上不是有坐標嗎?”

  “咱們要找的,是清朝時期就冒出油苗的古坑,這玩意早就泯滅在歷史中了。”寧韋說到這里,搖了搖頭:“我手上現有的坐標,都是后世中油那邊打出的千米井,這個短期內沒用的。”

  “別廢話了,抓緊時間,先整個落腳地再說。”潘明忠這個勘探隊長可沒工夫去考慮油坑在哪,他現在的責任是安排人上岸,先修建營地。

  很快,二十多個拿著鎬頭和鐵锨的工人就下了船。這些人都是從赤崁那邊專門疏浚河道的隊伍里抽調來的,技術高超,經驗嫻熟。

  由于已經進入豐水期,河面上漲,所以元斗號此刻停駐的河灣,距離河堤并不遠。工人們下船后,一部分人就地開始在狹窄的河灘上鏟石頭修路,而另外幾個則直接去河堤旁,開始用鎬頭鑿出一條臺階路來。

  過了1個小時,到了下午4點,簡易通道修好了。接下來就是勇猛精進的時刻:大批工人提著工具上了河堤,這里面有三個拿著電鋸的主力,河堤上很快就響起了刺耳的鋸木聲。

  無論是灌木,野草還是粗壯的喬木,在電鋸面前統統被迅速放倒。而潘明忠和雷劍兩個人這時早已全副武裝,帶著幾個同樣提著的正式勘探隊員,站在工人背后壓陣。

  這同時,一些大小合適的木料也被拋下堤岸。這些新鮮的含水木料將會被塞進煤氣爐里,用來給岸上提供電力,以便節省船艙里儲存的優質干餾木料。

  元斗號的輪機艙是經過改造的。當岸上的電鋸工作的時候,煤氣爐系統和一臺小發電機也同時開始啟動,然后一捆電線便被甩到岸上:離開電線,充電式電鋸很快就會耗盡電量,尤其是在17世紀這種遍地巨木的環境中。

  晚上6點,潘明忠及時下令收工。

  2個多小時毫不停歇的瘋狂勞動,已經將所有工人的體力榨干,再干下去反而會影響明天的工作。所以在一聲口令后,大隊人馬就撤回了元斗號,堤岸上只留下兩個哨兵在那里駐守。

  這兩個小時的成果還是顯著的:堤岸上已經被清理出一塊半畝大的空地,更遠處一些茂密植被也已被放倒。只要給勘探隊明天一天的時間,那么一座小小的木寨就會拔地而起。

  當然,在寨子立起來之前,大伙還是老老實實回船上過夜的好,免得被野人抓走做了燒烤。根據清代記載,苗粟這里是平埔族道卡斯人的地盤。然而誰也不敢保證附近沒有高山食人族出沒17世紀初的苗粟,沒有任何關于山地土著的記載。

  當天傍晚,河灘邊架起了幾口鐵鍋。勘探隊成員在抓緊時間吃了點鹿肉干泡米飯之后,就早早休息了。而勘探隊的三個穿越眾頭目,則在天黑后,爬上機槍巢,帶上夜視儀,開始輪流值班。

無線電子書    旅明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