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章 面君

無線電子書    風雨大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夏天已經慢慢走遠,汴京城的午后,暑氣迅速褪去。天氣雖然炎熱,卻并不讓人難受。

  杜中宵進了東華門,沿著前面各種衙門和大內之間的大道,到了垂拱門外。等了沒有多久,便就隨著贊引官和小黃門,進了大內,到了崇政殿外。

  皇帝用過了茶湯,略歇了一歇,便吩咐杜中宵入內。杜中宵行禮如儀,隨著小黃門入殿。

  前幾次進京面君的時候,杜中宵的地位不高,與皇帝比較疏遠。這一次不同了,行過禮后,便就給杜中宵賜座,并上了茶湯。

  杜中宵捧笏:“臣杜中宵,拜見陛下。”

  趙禎道:“不必多禮。中丞數月之內遠赴西域,拓地萬里,來回奔波,著實辛苦了。”

  杜中宵道:“為陛下和朝廷做事,哪里敢言辛苦?都是份內的事。”

  趙禎點了點頭:“自立國以來,如中丞一般,拓地萬余里,未嘗一敗者,不過中丞一人。朝廷本該重賞,奈何中丞堅辭不就。此次回京任御史中丞,著實委屈。望中丞不必掛懷,安心做好這一任,以后必然會有重用。自西北黨項叛亂,國家內憂外患,全賴中丞的許多作為,到如今政通人和,內外清明。”

  杜中宵忙道不敢。自己回京任御史中丞,而不是宰執,在包括皇帝看來,都是謹虛謹慎,知道進退之人。如果仗著自己軍功,繼續掌軍,此次回京就不是這個樣子了。與皇帝坐而論道時,趙禎直接稱呼官職,而不是跟以前一樣稱呼檢校官那樣的虛職,說明他對杜中宵的看法變了。此時,杜中宵在他眼里是個可以信任的臣子。能一遇詔書就把手中的軍權交出來,沒有多說一字,這樣的態度讓趙禎足夠放心。

  從河曲路大勝,到后邊整訓,杜中宵手中一直握有宋朝最強大的軍隊。雖然從理論上說,其后勤和人事都控制在朝的手里,沒有造反的可能。但執掌大軍,這一件事,就讓皇帝擔心。更重要的是以前趙禎與杜中宵接觸不多,一直有防范心理。這次杜中宵解除了兵權,才算徹底放心。

  御史中丞是當然的侍從之臣,在外庭監察百官,對內陪侍建議,與皇帝接觸的機會多。并州的時候龐籍說得對,此次回京任職,杜中宵最重要的任務,是取得皇帝的信任。具體做出什么,其實沒有那么重要。如果不是杜中宵實在沒有表現出文采,趙禎就讓他做翰林了,那更加方便。

  說了幾句閑話,趙禎道:“御史中丞總憲臺,在外彈糾百官,對內諫諍君上,非常之任。中丞此次入京為之,不知如何看?你任憲職,意欲如何?”

  杜中宵想了一小會,捧笏道:“陛下,臣以為,御史臺為監察之職,監臨百官,此為核心,其余都是末節。監臨百官,有兩個方面。一是為官者做事合不合其職事,二是縱然合于職事而有私心,而被天下議論。是以天下官員職事,必有規例,御史以規例察驗。官員治事,而被民眾議論,御史要知道百姓議論的是什么。這是兩事,而合于御史一身之上。”

  趙禎聽了不由愣住,一時沒有說話。御史不是自古以來就是監察之職,官稱中有個史字,在先秦本來是史官,秉筆直書皇帝作為的。到了秦朝,開始加入監察內容,到了漢朝增強。真正是監察百官,要到唐朝的時候了。宋朝的御史臺,繼承自唐朝,又加了諫官的內容,增加了獨立性。

  御史中丞到底應該做什么,自大宋立國以來并沒有非常明確的說法,一直在變動。到了真宗皇帝時開始加強,現在的皇帝才慢慢完善。不過杜中宵所說,顯然是以前所沒有過的。

  現在的御史中丞,明確的就是監察百官。怎么監察?按唐時的制度,一是風聞奏事,從百姓的手里得到情報,以風聞為名進奏。再一個是查稽賬簿,定時到各司查公文,以定臧否。這些內容,實際上一是查官員事情做得怎么樣,再一個是查官員的為人怎么樣。

  杜中宵的記憶,對制度化比較執著,而對于因人成事比較抵觸。在進京之前,就在了解御史中丞的職責,并進行自己的思考。這個職位,在這個年代不清晰,但也不同于后世的檢查、巡視等職。御史中丞是一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職位,在后世的政治體系中,哪怕有類似的,也沒有一樣的。

  簡單地說,御史中丞既要查事,也要查人。官員做事不守規矩,御史當然可以彈糾。但如果有官員自己有問題,不管事情做得如何,一樣也是可以彈糾的。后世的政治理念,一般是對事不對人。在這個年代,做事的原則可不是這樣,人品如何是官員第一要被關注的。發展到后來,就是君子小人之爭,還有新黨舊黨之爭,以致于黨爭成了宋朝政治的常態。

  杜中宵的目的,是從對官員品行的考察中脫離出來,一是考察官員適不適合職位,二是知道天下民心。以官員的總體考察代替個體考察,從虛無的黨爭中掙脫出來,形成一個新局面。

  趙禎想了好一會,才道:“御史依規例查官,這我可以理解。但知百姓議論——此事有些虛無。”

  杜中宵道:“陛下,治理天下,無外是兩端。一端是富國強兵,不被外所欺辱。另一端,自然就是國泰民安,百姓安樂。孟子曰,天聽即民聽,天視即民視,天心豈不就是民心?只要得民心,對于一國來就沒有難事。而民心要怎么知道呢?這是一件難事。臣為御史,除了那些當做之事,還希望能夠幫助朝廷知道民心。以民心來查政事,對于施政者來說,才是根本。”

  趙禎道:“你所說的百姓議論,就是民心了吧。說實話,此事不靠譜。”

  杜中宵道:“百姓的議論,當然不是民心。實際上百姓的議論,甚至他們所做所想,經常會被外人引導,許多人更是只圖一時嘴快而已。但是這些議論中,總是反映了現實生活,而現實生活,最能影響天下民心。御史就是要多看、多聽,然后多想,多多總結其中道理。政事自然是查之經史,總于道理,而道理不能與天下之民心相違背。這是總綱,至于如何做,臣還要多想一想。”

  趙禎有些意外,讓杜中宵來做御史中丞,本來是入京先做一個清高閑散些的職位,與自己熟悉。不像以前一樣,做了許多事情,立了無數功勞,卻跟皇帝不熟,也跟朝廷大臣不熟。把杜中宵提拔起來的關鍵人物,是夏竦。而夏竦的名聲并不好,且已早逝,其他人跟杜中宵都不熟。卻沒想到杜中宵自己,竟然還真對這個職位有些想法,想做出些事情來。

  這是好事,只要對朝政有利,又不影響朝政。聽杜中宵的意思,主要精力放在知民意上,而不是折騰朝臣上。現在的宰相文彥博非常強勢,如果杜中宵用心朝政,恐怕會引起矛盾。而用心在百姓身上,避免了朝聽折騰,正是趙禎需要的。

無線電子書    風雨大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