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59章 分而治之

無線電子書    風雨大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過了豐州,一路北上,耕地越來越少,草場越來越多,慢慢進入了契丹起源的核心地區。這里依然是農牧結合的地區,只是農業占的比重越來越小,牧業慢慢成為主要生活方式。

  杜中宵看著綿延的草場,心中明白,大軍已經慢慢進入了世界上最大的草原之一。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這里應該是后世內蒙古地區,沿著幾條河流,形成了廣大的草原。北方大草原的蠻族南下,走西邊就要占據河曲和河西走廊,走東邊就要占據這里。有這里做后盾,不斷攻略中原。

  明朝最后被后金打敗,一個原因就是這里被滿清統治者征服,一路直到燕山腳下。之后明朝就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不出擊這里,守是很難守住的。有千日做賊的,哪里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中原的穩定,必須要占領河西、河曲和這一帶,才有穩固的邊防,把入侵的蠻族擋在外面。

  占領臨潢府之后,從河曲路出發,修鐵路過陰山,一路東來。到大興安嶺下,選擇合適地點,穿過大興安嶺,一路修到東京道。這條鐵路修通,只要中原不出特別大的亂子,此地就平定下來了。對于游牧民族,鐵路是利器。一旦修通,他們就失去了發展壯大的縱深和時間。

  過了潢河石橋,便就是契丹的饒州長樂縣。契丹官員已經等在城外,迎接宋朝大軍入城。

  看著城外迎接的契丹人,王凱小聲對杜中宵道:“太尉,已經快到臨潢府了,怎么契丹人反而不再抵抗了?豐州還是我們大軍到了城下,他們才舉城而降。現在饒州在我們到之前,就早早迎了出來。”

  杜中宵道:“契丹已經沒有兵了,他們還打什么呢?前邊大定府的兩萬契丹軍隊,就是契丹最后的兵力了。臨潢府說是有近萬人,那里是契丹起家之地,有多少人能上戰場,可是說不準的。”

  王凱和趙滋點了點頭。心中明白,宋軍輕易攻下大定府,讓契丹人終于明白,失敗已不可避免。現在各地只看宋軍什么時候到達,已不做抵抗打算。

  這一點也讓杜中宵感慨萬千。游牧民族終究與漢族不同。游牧民族初起,兇猛異常。隨著他們占的地方越來越多,裹挾的人口越來越多,加入其中的其他力量越來越多,往往如洪流般,橫掃一切。而中原政權,初起的時候則小心異異。漢有白登之圍,唐有渭水之盟,等到力量穩固,才能威壓周邊。而當國家民族面臨危難之時,漢族往往百般周旋,仁人志士峰起,尋找一個能從危機中出來的機會。而這些游牧民族就沒有這種韌性了。國破家亡,大把的人拱手而降,尋找新時代的生路。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句話,更加適合游牧政權。

  到了城門,知州和一眾官吏、首領前來見禮。杜中宵帶著大軍,進了饒州。進了州衙,設了一個慶功宴,與眾人飲過了酒,便就各自回去休息。

  杜中宵很謹慎。雖然現在諸事順利,契丹滅亡在即,還是諸事小心。軍隊在城周圍駐扎,三十里內廣布偵騎,不允許出現意外。

  等到醒來,夜已深了。杜中宵走到院子里,看著天上繁星遍布,迎面吹來的風涼爽清新,一時間心情舒暢。讓士卒拿了一把交椅來,杜中宵坐在院子里,自己想心事。

  過了饒州,再向北兩百多里外就是臨潢府,四五天的時間就到。前方來的消息,契丹沒有再集結軍隊,臨潢府的貴族王公也沒有逃走,好似接受了命運的安排。

  耶律洪基被抓,現在臨潢府主政的,是契丹太后蕭撻里,還有皇后蕭觀音。杜中宵印象里,蕭觀音這個名字特別,前世肯定聽說過,雖然不知道為什么。最后一戰,面對的是兩個女人,讓杜中宵覺得有些怪怪的。不過在契丹這很正常。皇帝年幼,或者其他原因,太后主政很正常。

  契丹是由皇族和后族組成,后族的勢力很大,某種程度上太后并不弱于皇帝,與宋朝不同。宋朝只有現在皇帝年幼時,由劉太后主政,身后并沒有自己家族的支持。嚴格說來,劉太后與契丹的太后是大不相同的。契丹的太后,甚至有時對廢立皇帝。

  想到這里,杜中宵搖了搖頭。他也不知道,耶律洪基被抓之后,契丹為什么沒有在太后主持下新選皇帝出來。而是這一直這樣,就等著宋軍來,被各個擊破。

  這個樣子,哪里需要十萬大軍?有五萬人就足夠滅亡契丹了。

  看著天上的繁星,杜中宵吹著涼風,一時有些出神。

  現在滅亡契丹不是問題,問題是滅亡之后應該怎么辦。大殺一氣,把契丹人殺光,把附和契丹人的奚族人殺光,甚至連逃到這里的漢人也殺光,不過是隨便想想而已。不是做不到,實際上緊跟之后的女真人和蒙古人都是大開殺戒。西夏沒有了,黨項作為一個民族,最后不復存在。連女真人也沒有了,蒙古滅金之后整個民族消失。可以做到,只是沒用。

  蒙古人滅了黨項人,滅了女真人,最后又怎么樣呢?不是后來與滿人結盟,不是后來新中國的時候局面不同,蒙古人也很難在草原上繼續立足。漢人與這些游牧民不同,靠著一味殺人,只是在草原上變換民族,對自己又有多少好處。

  對于中原王朝,對于漢人來說,需要的是這一帶的長治久安,不再成為進攻中原的跳板。至于在這里游牧的是什么民族,無關緊要。哪怕就是換成漢人,幾百年后也不同了。中原衰弱,這里的民族必然會進犯中原。他們不這樣做,就有其他地方的民族過來這樣做。

  輕輕嘆了口氣,杜中宵站起身,一個人踱步。

  把鐵路修到這里,只是一個條件,應該還有其他的配套措施。確切的說,這片草原上,不再允許出現統一政權。他們效忠的統一政權,只能有一個,就是中原王朝。

  以前漢唐時期,中原王朝在這些地方安置內遷民族,就基本不管了。無非是籠絡他們,為中原的籓籬。現在看來,這樣做不合適。讓他們各自為政,一旦條件合適,就會坐大,成為禍害。

  有什么辦法?杜中宵想了好久,最后還是覺得,清朝人的辦法是最合適的。減小各游牧民族的游牧范圍,把他們分成各旗盟,便如內地郡縣一般。只要地方穩固,其他事情都可以應刃而解。

  混亂時期,草原各部族林立,一般互不統屬。只要合適的時間,出現了了不起的大人物,把這些部族統一起來。只要中原王朝強勢,把這里的部族徹底分開,不許他們再合為一部族,不允許他們再互相吞并。甚至必要時,可以抽調他們的人力,為中原服務,才是長久之計。

  滅了契丹之后,宋朝有這個實力,也有這個精力去做這件事情。特別是鐵路修通,徹底分割部族就有了倚仗。中原王朝介入之后,游牧民族想再統一,可就難了。草原免于戰亂,又有了和平時其中原物資輸入的通道,或許,以后就會不一樣吧。

  地址:

無線電子書    風雨大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