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28章 剛剛好

無線電子書    風雨大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到了鐵監,下了火車,蘇頌和柳涚早早等在車站。寒喧過后,幾人一起到了外面。

  一出了車站,就看見外面熱鬧無比,大群工人吵吵嚷嚷正在向火車上裝貨物。

  歐陽修見裝車的多是農具,問身邊的蘇頌:“這里產的農具果然好賣!不知這是哪里的客人?如此大的手筆!這樣多的貨物,想來是大客商。”

  蘇頌道:“龍圖,這是許州和陳州的貨物。唐州集議之后,晏相公和宋相公回去的時候,在鐵監住了幾天,命本州派了官員來,專一在這里買貨。鐵監的農具制出來,先發給他們。”

  歐陽修聽了,猛一跺腳:“唉呀,卻是忘了此事!你們產的農具有數,需要的人卻多,若是不能搶先發貨,一個不好,豈不錯過了季節!此事等不得,我也住上些日子,讓呂通判派人到這里來!”

  這幾位知州何等身份?他們派人等在這里,誰也不敢跟他們爭,有貨就發。買農具當然不是官府掏錢,而是地方組織治下百姓,湊錢來統一購買。特別大戶,對此事極為積極。

  蔡州在澧河下游,直接走水路,不跟其他幾州爭。許州和陳州不只是要爭先發貨,還要爭有數的火車運貨車廂,沒有官府支持,就被那些大客商擠到后面去了。

  穎州的通判此時是呂公著,呂夷簡三子,深受歐陽修器重。不過這人許多好處,就是一條,做事不主動,不好出風頭。他或許能從其他官員那里知道鐵監的情況,卻不會主動采取動作。

  官員在地方能有多少政績?這個年代經濟發展緩慢,技術更加遲緩,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就值得大書特書。推廣新農具,是能夠在史書上記一筆的,怎么能夠放過了?

  回到鐵監,歐陽修便要了紙筆,讓呂公著立即派人來鐵監,帶上幾個大戶,一起來采買新式農具。

  杜中宵和蘇頌在一邊閑坐,對他道:“去年新制的馬拉鐮刀,有沒有再到地里試過?”

  蘇頌道:“現在麥子開花剛過,離著收割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怎么去試?”

  杜中宵道:“我們試的是能不能割麥,只要麥苗長成,就可以去試。何必要等麥熟?”

  蘇頌聽了立即醒悟:“運判說的是,委實如此。——只是,如此有些浪費糧食。”

  杜中宵笑著搖頭:“跟把機器試成功比起來,那一點麥子算什么!早早試出來,我們可以用鐵監的閑散人員,組個隊伍,帶著這機器到兩淮收麥去。那里種麥最多,讓他們看看機器的好處,不愁不爭著前來購買。而且,我聽人說,兩淮收麥,可以得一半糧食。做得好了,能帶許多麥子回來。”

  此時兩淮是天下最重要的小麥產區,以揚州和楚州為中心。麥收時節最忙,搶收了麥子,要抓緊時間種稻,一刻耽誤不得。每到麥收時節,便有兩浙的百姓,乘船沿河而上,到兩淮割麥。收了麥子,他們得一半的收獲。時人常言,兩浙的人不用自己種麥,兩淮的收獲有一半是他們的。

  這就是個年代的麥客,不過因為地理和氣候以及歷史的原因,此時是兩浙人到兩淮去做。后世隨著氣候和農業條件變化,從東南轉到了西北。明清時期,西北地區的農人,在麥熟時節,往往成群結隊,到麥子先熟的地區去幫人割麥。麥客獲得了收入,種麥的人家搶到了農時,兩相得利。收割機普及了,就成了開著機器流動數省,規模壯觀。其規模,不下于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機械化大戰。

  此時的麥客與后世不同,他們到了兩淮,割麥之后還要負責把麥子脫粒。與此同時,主人家則爭分奪秒在收了麥子的地里種水稻。麥子收好,地里的水稻也種好了,倒與收割機的機械化大軍類似。

  地廣人稀,人力資源缺乏,麥客的收入不是后世可比的,一般都是拿走收獲麥子的一半。

  一年稻麥兩季出現的時間不長,唐時還非常少見,入宋之后才在兩淮江浙推廣。宋朝不立田制,收稅是依先朝舊例,兩稅只收一季,收了米就不收麥。多數地主出租土地,也只收一季作物的租子。麥子種起來容易,耬車不用多少人力,田間管理方便。對于大戶人家,就當是把地租出去,一半收獲就當地租了。

  以鐵監新制的農具,到兩淮去忙上一兩個月,收到的糧食極為可觀。馬拉收割機最大的用處,不是種更多的地,而是可以在更廣大的地區,實現一年兩季。

  從南向北,兩浙地區比較溫暖,收麥與種稻的時間比較寬裕。到了兩淮,時間就非常緊張,不得不雇人割麥。再向北到京東路,就只能一年一季,收了麥子來不及種別的了。中部同樣如此,洞庭湖以南收麥種稻的時間充裕,南陽襄陽一帶開始緊張,過了方城山,就不可能一年兩季了。

  蘇頌聽了杜中宵的話,道:“運判說的是,到兩淮去,可以沿著汴河而下,收上一季,可得不少糧食。去年鐵監所食糧米,多是轉運司從他州調來,到了今年見鐵監賺錢,全部算作借貸。我們現在賺的錢不只是要買糧米,還要給轉運司還本付息,糧食缺得厲害。”

  杜中宵笑著搖了搖頭,不這樣做,就不是轉運司了。不能怪他們,難的時候幫了,現在鐵監發達了收些利息回去也是應該的。三司系統做這種事有傳統,只要地方餓不死,就盡量把錢糧收到自己手里。現在最有可能的,鐵監起動的五十萬貫,鐵監開始賺錢也會被收回去。雖然錢出自內庫,賬卻是在三司的手里,他們只要大筆一揮,把那五十萬貫改成是內庫撥給三司即可。

  太宗朝之后,三司一向缺錢。一是開支增加,再一個就是太宗權術,把許多原本左藏庫的收入劃入了內庫,而且天下新鑄的錢,全部都入內庫。不要以為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就會無所謂,他們實際上分得很清楚。內庫是自己的錢,左藏庫是公費,花起來不一樣的。三司的錢從來不足,只好向皇帝借貸,年年積壓,越積越多,死豬不怕開水燙,干脆就不還了。每過幾年皇帝開恩,給三司銷賬,就可以從容花自己內庫的錢。外朝官員拿人手短,只能暫忍一時。如若不然,花內庫的錢,官員一樣會說長道短。

  鐵監也是一樣,賬上如果錢多了,必然會被三司收走。開始的時候還會找個借口,像那五十萬貫讓你還本付息,或者加稅。做得習慣了,這些借口都不會找,直接立個名目拿錢。

  杜中宵對此心知肚明,所以鐵監一有利潤,要么是招人,要么就是擴大規模,增加資產,反正賬上不留太多余財。賦稅之外,地方剩下的錢糧稱為羨余,交的多了可以升官。但上交羨余,必然就會搜刮地方,落個酷吏的名頭。壞名頭也就罷了,只要升官就好,問題是還要看皇帝和宰相的心情。刻剝百姓可不是個好官,一個不小心,官升不了,還會被貶斥。劉太后當政時候,便就發生過這種事,延續到現在。

  杜中宵不會去做觸霉頭的事,對于鐵監建設和利潤的關系,一向都是剛剛好。賬上略有余財,一旦有了大筆收入,就投入到基礎建設之中。

無線電子書    風雨大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