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44章 閑情

無線電子書    風雨大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月朗風清,一輪圓月高懸,遠處的汴河在月光下波光粼粼。

  今天永城縣里雞飛兒跳,不只是衙門公吏,一些游手閑漢只要涉案,也全部被抓了起來。一時間家家閉戶,路上連個行人都沒有。直到滿大街貼了告示,說是官府捉拿人犯,直到傍晚路上才有了行人。

  巡檢寨的士座征用了汴河上的渡船,不停地向對岸運人。

  寨子后院里,杜中宵與劉幾相對而坐,中間放了盆炭火,默默考著火。蘇頌坐在一邊,手中拿了一冊古書,神態安詳。現在是審案的時候,并不需要他們參與。

  聽著外面人喧馬嘶,劉幾道:“今夜只怕外面的人要忙一個通宵了。左右無事,聽說推官新收了一個小妓,彈得一手琴,不如出來彈一曲。”

  杜中宵道:“如此最好。我不通音律,正要通判指教。”

  劉幾微微一笑,沒有作答。他所學甚雜,精通音律,在這下點上倒也不用謙虛。

  不多時,曲五娘抱了琵琶,帶了小青出來,就在院中擺好古琴。在同級的官員中,杜中宵算是家境非常寬裕的。自進了杜家,曲五娘和小青都養尊處優,比前些日子又自不同。

  兩人上前行了禮,劉幾問道:“聽聞你們技藝高超,不知擅彈哪些曲子。”

  曲五娘福了一福,挑了幾個流行的曲子說了。

  劉幾笑道:“這些曲子太過俗了些。若是日間同僚飲酒,彈這些曲子,唱支小詞倒也罷了。今夜月朗風清,再彈這些,豈不污人耳目?我前些日子制了一要支梅花曲,雖不甚精,勝在沒有俗氣。你取琴來,我彈過了,你們自行琢磨。”

  小青上前把琴擺在劉幾面前,躬身退下。

  杜中宵出身底層,家中沒有這個環境,后來又無名師教導,缺的就是這種文藝修養。見劉幾一時興起要彈琴,忙讓人焚了一爐好香。

  一聲悠揚的琴聲響起,劃破了寧靜的夜叮叮錚錚中,好似一畫水墨畫在面前展開。

  杜中宵對音樂一竅不通,只通憑感覺分辨出來好聽不好聽,其中妙處,就一無所知了。見一邊的蘇頌正襟危坐,便也學著斂氣凝神,聽劉幾彈琴。

  讀書人可以不懂樂器,但對樂理都有涉獵,這本就是他們知識體系的一部分。甚至有的時候,科舉都會考相關知識,不過大多都比較淺顯就是了。自太宗皇帝起,真宗和當今皇帝都精通樂理,在宮中新制了許多曲子,不少流傳民間。這個時候越來越興盛的詞曲,便與太宗制樂有關。

  自從收了曲五娘和小青在家里,杜中宵偶爾也跟著學了些樂理知識。奈何他在這方面天資有限,那兩人理論知識又差,沒有什么大的突破。

  杜中宵偶然接觸了這些知識,便像打開了一個新世界。不過由于前世影響,杜中宵在音樂上的興趣和知識,不是偏向藝術方面,而更加偏向于科學方面。

  這才是音樂吸引杜中宵的地方,中國古樂,本就是科學體系的一部分。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度量衡的統一,其中就有律樂的統一。從尺度到容量,與特定的樂器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依杜中宵前世的做法,要統一度量衡,首先應該定出標準長度,再定出標準時間。如用光速、原子鐘、水等等物理量,定出來通行全球的標準。這個年代則是另一種辦法,以律生尺,以鐘定容積,從而出來一整套的度量衡。以杜中宵有限的知識來看,以這個年代的技術水平,精度比自己前世的方法要高。

  真正的音樂家都是科學家,這才是這個年代音樂的魅力。便如一邊的蘇頌,所學甚雜,歷史上留名的大科學家,對音樂就同樣不陌生,在那里聽得津津有味。

  聽著悠揚的琴聲,杜中宵回想著自己前世的知識,好像工業革命初起的時候,很多科學家的藝術素養都不錯。按照前世的說法,藝術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而按這個時代的認識,藝術與科學本就相通。

  別人在感受著藝術的魅力,杜中宵卻不由自主的,由音樂的頻率和音色想到了音叉,想到了音高和音頻,想到了大量頻率不變的特理現象,想到——

  正在杜中宵胡思亂想的時候,劉幾的琴聲戛然而止,余韻裊裊。

  眾人紛紛叫好。

  劉幾微一撫琴,對一邊聽得入神的小青道:“一曲聽罷,可否試著彈奏一曲?”

  小青行禮,上前取了琴放在自己面前,彈奏起來,有些青澀。

  劉幾哈哈大笑,并不為意。他做的曲子并不復雜,隨口提點幾句,小青彈得便順暢起來。

  看著小青在那里全神貫注地彈琴,杜中宵面帶微笑。這些日子,自己沒事也聽小青彈一曲,終于慢慢明白了一個道理。便如音樂分雅樂和俗樂,其實科學技術也是分兩部分的。一方面偏科學,如同雅樂一樣是雅學,另一面則是技術,便如同俗樂一般。科技的發展,其實是由這兩部分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而發展興盛起來的。自己前世所受的教育,總是有意無意的,把科學雅的一面略過不提。

  一越千年,杜中宵首先想到的就是在這個時代發展科學技術。可怎么發展科學技術?用前世學來的觀點,好似應該大建工場,依靠技術工人。直至建技校,不斷地把聰明之士送到工廠里去。

  經過了這些日子的音樂熏陶,再去回想前世學過的歐洲科學進程,便就發現其實不是那么回事。歐洲的科技發展,同樣是分兩條線進行的。一條線是上等貴族的支持下,做各種實驗,進行理論研究,不斷地開拓知識的新領域。另一條線,才是工場里的技術工人,在利益地驅動下改進生產技術。資本家為了更高的利潤,充滿熱情地推廣新技術的應用。這兩條線交織在一起,才奏響了工業革命的樂章。

  杜中宵不知道歐洲的科學研究這雅的內容,與音樂有沒有關系,或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現出了其他的形式。但在中國古老的傳承之下,科學與音樂結合,卻大有可為。

  說中國的文化傳統,天然會壓制排斥科學,這種說法聽聽就好。前世那樣教育,是在已經落后挨了打之后,總要給出來個說法。最少在這個年代,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中國的文化傳統,還是對科學技術最友好的文明體系,只看自己能不能發揚光大。

無線電子書    風雨大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