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615章 ???帝國的理想

  把世界統一起來好嗎?

  在朱仲樹的《大明通史》下中,用了整整一個大章,來分析世界統一的想法在大明帝國產生,并且逐漸發展成為主流思潮的原因。

  首先,他就問了這么一個問題—把世界統一起來,置于天朝聯盟之下,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當然了,出現在興福末年,成長于咸嘉年間(朱怡鈾的年號),最后在乾圣年間(朱伯濂的年號)成為國策的“混同夷夏”,并不是說要把全世界所有的大王、大公都喀嚓了,換上大明朝的巡撫、知府。這個時代的明朝君臣還沒糊涂到這種地步,他們知道自己的朝廷管不了那么多事。

  他們想要的“世界統一”和“混同夷夏”,僅僅是將天朝聯盟擴張到全世界——建立一個以大明帝國為宗主的世界新秩序!

  這個問題的確很難回答......朱耀飛當然是持反對意見的,因為他不認為大明帝國和天朝聯盟有征服世界的能力和必要。

  因為要征服世界,拿下印度、中東和非洲東海岸這些地方是不行的,必須得拿下實力強大,而且距離大明本土實在太過遙遠的歐洲和美洲的西海岸。

  既然做不到,那就沒什么好與壞了。

  但是朱伯濂在他的《大明通史》中卻說,在興福末年直到最后確立“混同夷夏”國策的乾圣年間,大部分人(明朝人)都認為世界應該在大明帝國的領導之下。

  這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整個世界真的需要一個領袖,那毫無疑問應該是大明帝國。

  因為大明帝國領導的天朝聯盟實際上擁有了半個世界!

  既然已經有了半個,為什么不拿下一整個呢?

  而且,在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領導下的另外半個世界并不安寧,在那幾十年中非常動蕩。

  先是羅馬帝國爆發了“攝政王之戰”!以塞爾維亞國王腓力一世為首的聯盟同以奧爾良公爵為首的聯盟之間展開了內戰。

  這場內戰進行了差不多十年,最后仍然難分勝負,雙方在維也納簽訂了一份《共治條約》,規定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奧爾良公爵輔佐路易二世統治西帝國。而腓力一世則擔任東帝國的攝政王。

  另外,在這份《共治條約》中,奧爾良公爵和腓力一世還達成了一個共同進攻奧斯曼帝國的協議。

  規定由腓力一世率領東帝國軍隊進攻伊斯坦布爾,將奧斯曼帝國一舉逐出歐洲。

  而奧爾良公爵則率領西帝國軍隊則在突尼斯登陸,奪取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北非。

  在《共治條約》簽訂后的第三年,喘夠了氣的“羅馬雙雄”就開始向奧斯曼帝國發動進攻了。

  而這場戰爭整整打了八年,奧斯曼帝國損失慘重,在北非失去了突尼斯、阿爾及爾、昔蘭尼加。在歐洲方面則丟了伊斯坦布爾周圍(包括亞德里亞堡)以外的全部地盤,整個國家陷入了巨大的危機。

  在奧斯曼帝國陷入危機的同時,印度這邊也亂成了一團。帖木兒帝國陷入內亂,而且遭到印度大順帝國的猛烈攻擊,同樣危在旦夕。

  俄羅斯帝國則在彼得大帝死后陷入了政局動蕩,先是出身卑微的葉卡捷琳娜皇后在權臣緬希科夫的支持下加冕稱帝!沒幾年,葉卡捷琳娜女皇病逝,換成了彼得二世。

  而彼得二世沒干多久就在1730年去世,俄羅斯的皇位一下子擺在了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和彼得一世的侄女安娜.伊凡諾芙娜面前。

  其中彼得一世的侄女安娜.伊凡諾芙娜是庫爾蘭女公爵,而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則已經如愿以償的當上了大明的太子妃(此時的大明皇帝已經是朱怡鈾)。

  而俄羅斯帝國的實際上的最高統治機構樞密院為了避免皇位落入大明太子妃之手,就擁立了繼承權并不那么牢靠的安娜.伊凡諾芙娜為女皇,并且剝奪了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和她的子女的繼承權。

  于是,一場俄羅斯皇位繼承戰爭,就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而這場戰爭,也被看成是“混同夷夏”的前奏......如果大明皇太子的兒子(朱伯濂和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生了不少子女)可以成為沙皇,那么大明帝國為什么不能成為世界的主宰?

  為了讓自己的妻子成為俄羅斯女皇,同時也實現自己“混同夷夏”的理想,朱伯濂和妻子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一起離開了應天府開始了為期12年遠征。同時朱伯濂還請自己的父親朱怡鈾冊封自己的長子朱仲桐為皇太孫......而這一次的長期遠征,卻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后果。

  開啟了一個大明女權時代!

  由于朱伯濂的長期遠征和朱怡鈾對孫子朱仲桐的溺愛,使得朱仲桐養成了軟弱優柔的性格。因為擔心軟弱孫子會被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那個“女瘋子”欺負,朱怡鈾又一次打破了“太子妃考試制”(之前朱伯濂娶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的時候已經打破過一次了),直接為孫子挑選了泉國公府的一位大小姐為正妃(是鄭森的后人),希望借助鄭氏家族的力量保護孫子朱仲桐。

  這個安排看似是挺周到的,但是卻無意間拉開了大明女權時代的序幕!

  而與此同時,陷入長期戰爭的朱伯濂又干了另一件蠢事......他打破了朱慈烺所定下的“童軍出身的軍官不得在近衛軍任職”的鐵律!讓童軍出身的軍官,在近衛軍長期任職——所謂童軍,就是近衛軍的學兵,十來歲入伍,學習和訓練六年后通過考核可以成為正式的近衛軍士兵。

  在進入近衛軍后,他們依靠軍功向上攀爬,其中的佼佼者可以進入講武堂,然后成為大明陸軍的軍官。不過這些由童軍、近衛軍提拔上來的軍官,是不能再回近衛軍任職的,他們只能去統領普通明軍。而統領近衛軍的,必須是貴族出身的軍官。

  這樣的安排,當然是為了防止近衛軍中出現緊密的團體和派系,以避免近衛軍干政。

  但是率領著數萬近衛軍長期遠征在外的朱伯濂發現貴族出身的近衛軍軍官比較容易產生厭戰情緒,不愿意跟著他和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用“三分政治、七分軍事”的辦法慢慢折騰......他們大多是應天府的公子哥,當然不愿意打這種曠日持久的戰爭了。

  所以朱伯濂干脆就奏明自己的父皇,調來了一批愿意打持久戰的童軍出身的軍官。而這個先例一開,近衛軍就將變得越來越有主見了!

  而且這批跟隨朱伯濂遠征俄羅斯多年的近衛軍和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以及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為朱伯濂所生的兒子朱仲楨走得比較近,也更加贊成“混同夷夏”的理念——這幫一窮二白的近衛軍,當然比應天貴族出身的軍官更加好戰了。

  在埋了一大堆的雷,又給天朝帝國立起了一個令人熱血沸騰的理想之后。剛剛即位的朱伯濂就因為積勞成疾,在50歲生日前的幾天,病逝在了應天府的南京紫禁城內——這個時候,他已經替妻子把俄羅斯的皇位搶到手了,所以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并不在他身邊,但是跟隨他在俄羅斯戰場上征戰了多年的次子朱仲楨(母親是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卻和他一起返回了大明,就陪伴在他身邊......

無線電子書    搶救大明朝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