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乃是護法天王,相關經典中已詳明修天王法,或贊嘆供養天王,有利于佛法長住。而且,天王亦為施福德之神,為八地菩薩之化現。
接下來要提到的《佛說毗沙門天王功德經》,你網上搜索不到,在漢傳和日本的大正新修大藏經中也看不到的。為什么?因為這是密法的一個特點。日本人對于文化典籍、佛法經典保存得非常完好,且唐密在會昌法難后,逐漸式微以至失傳。而日本的空海大師,入唐向惠果阿阇梨求得完整密法后歸國,傳承千年至今不絕。空海在日本亦被封為弘法大師,晚年入定留身(此身目前仍在),往兜率天內院侍奉彌勒菩薩,待56億年后陪彌勒下降人間,度化眾生。
日本保存的大正新修大藏經中,有密教部,里面是唐密東密的修法依據。但是如果留意,會發現,每一部密宗經典的末尾,皆注明是哪位阿阇梨校正文字、流傳的。也就是密法注重師承,這些都是由阿阇梨許可后,方可拿出來編進大藏經,供學者研修。既然如此,就有很多密法沒有被公開,很多阿阇梨出于重法、惜法,只將基礎的,可以修持的密法公開一部分,大量極秘密的口訣、竅訣保留在師徒的口耳傳承中。如在唐代金剛智阿阇梨的《五大虛空藏菩薩速疾大神驗秘密式經》中,備注有這句話“但秘術可決師口傳。像末弟子于法有輕熳心。輒不授之。依繁不記之。”金剛智當初是完整譯出的,但是傳承到某個階段,有的阿阇梨認為像法、末法弟子輕法,是以隱去了極秘的關鍵修法口訣。這類其實有很多。
另一方面,密法浩瀚,一些經典在日本流傳,但沒有公開入于藏經密教部中的。《佛說毗沙門天王功德經》此經在東密,是公開的部分,只是國內沒有弘揚而已。就如《佛說摩訶迦羅大黑天神大福德自在圓滿菩薩陀羅尼經》,藏經中也看不到,但是有去高野山的華人阿阇梨公開后,目前在網上廣泛流傳。
佛說毗沙門天王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大城竹林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阿難。一心合掌白佛言。以何因緣。此毗沙門天王。身被金甲。左手捧寶塔。右手取如意寶珠捧。左右足下。趺羅剎毗阇舍鬼。
佛告阿難。此毗沙門天王。七萬八千億諸佛護時。佛法之兵士也。左手捧寶塔。名普集功德微妙。寶塔之內。具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文義。然見者。得無量智慧。右手取如意寶珠捧。名震多摩尼珠寶。涌出飲食衣服無量財寶。身被軍甲。為除四魔之軍。兩毗為降伏惡業煩惱所趺也。又有二鬼。名曰藍婆毗藍婆。左脅有天女。號大吉祥天女。右脅有一童子。名禪尼子童子。
若有人于毗沙門天王。見體聞名心念者。除八萬億劫生死之微細罪。得百千億功德。至于佛位。現在增長無量福人。佛告阿難。有奉仕毗沙門天王者。得十種福。
一得無盡福。
二得眾人愛敬福。
三得智慧福。
四得長命福。
五得眷屬眾多福。
六得勝軍福。
七得田畠能成福。
八得蠶養如意福。
九得善識福。
十得佛果大菩提福。
若有人欲奉仕毗沙門者。每月元。三日。清身著新衣。向東北方稱念毗沙門名號者。得大福德決定無疑。即說咒曰。
嗡吠室羅摩拏也娑婆訶嗡外斯啦瓦那雅斯哇哈 佛說此咒已。大地震動。毗沙門天王出來。坐大蓮花王座上已。告阿難。我從此北方。過七萬八千里。有表名曰普光。有城名曰吠室羅摩耶郭大城。有八十億那有陀大福聚。我每日三時燒此福。若有人欲得我福。持五戒三歸。為無上菩提。愿求決定施與。得成就一切。
于毗沙門福。所愿可有五種。一為父母孝養。二為功德善根。三為國土豐饒。四為一切眾生。五為無上菩提可愿。若有人除此五種心愿。不可得福。若有人雖受死苦不可受貧苦。眾苦源不如于貧苦。
欲得福德者。向丑寅稱名號一百八遍。可得大福德也。
欲得智慧者。向東方稱名號一百八遍。可得大智慧。
欲得官位者。向辰巳稱名號一百八遍。可得官位。
欲得能妻子。向南方稱名號一百八遍。可得能妻子。
欲得長命者。向未申稱名號一百八遍。可得長命。
欲得眷屬眾多。向西方稱名號一百八遍。可得眷屬眾多。
欲得愛敬。向戌亥稱名號一百八遍。可得眾人愛敬。
欲得悉地。向北方稱名號一百八遍。皆悉成就。
佛說此經已。千二百五十人俱。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經典非常殊勝。因為經中明確講到了毗沙門天王法的功德利益、相應法則和修法訣竅。
毗沙門天王,亦稱財寶天王,是護世十二天之一,位階非常高。在出世間法上,他是金剛手菩薩的眷屬。在世間的職位上,他是帝釋天王的眷屬大臣,統領無數鬼神藥叉。在藏傳佛教中認為他是五方佛中寶生佛的化身,虔誠祈禱供養可以得到他的加持。毗沙門座下有八大藥叉大將和二十八使者,著名的如黃財神、寶賢大將、散脂大將,協助財寶天王救渡眾生,以滿眾生之愿。
天王曾發過愿護持持戒清凈的佛法修行人。因此在此經中,提及三歸五戒。唐代的道宣律師戒律清凈,得毗沙門天王及其眷屬之護持。即使他沒有特意去供養護法神,他們依然自愿地為律師做護法。為什么?首先是律師德高鬼神欽,其次,護持清凈修行者,也會增長天人自己的福德。
像大悲咒法中,觀音菩薩提及會派遣諸多明王藥叉大護法,守護修持念誦大悲咒的行者。但是菩薩在經中明言“若能如法誦持。于諸眾生起慈悲心者。我時當敕一切善神龍王金剛密跡。常隨衛護不離其側。如護眼睛如護已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