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十一章、猜測

  利弊很明顯,弗朗茨很頭疼。看上去三種方案都不錯,實際上三種方案都不怎么靠譜。

  表面上來看,奧地利的殖民地不少,隨便劃分一塊土地就能夠安置幾百萬人。

  可實際上真要是去劃地了,情況就發生了變化。非洲大陸不用考慮,那是未來的本土。

  南洋地區看似不錯,實際上能夠安置幾百萬人的島嶼也不多,反正新幾內亞弗朗茨舍不得讓出去。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加里曼丹島人口都過千萬了,沒有那么多無主之地。

  或許在后世,周邊的幾個島嶼也能夠安置幾百萬人,但是現在真的不行。

  弗朗茨還是有底線的,戰場上死人那是沒辦法。戰后故意制造一起餓死上百萬人的人禍,他還干不出來。

  當然,這個底線也僅限于自己不干。如果是別人在干,弗朗茨也可以看不見。

  哦,譴責一下還是可以有的。再多,那就沒辦法了,世界就這么殘酷,圣母在19世紀是活不下來的。

  不同于物資充沛的后世,這年頭皇帝要是同情心泛濫,那是會死國的。

  美洲也是問題,阿拉斯加面積很大,資源也又豐富,尤其是黃金已經開始開采,維也納政府肯定不會放手。

  奧屬中美洲那是美洲戰略核心,不能被禍害了。剩下的就只有北冰洋那一片島嶼,以及南美的巴塔哥尼亞高原。

  誰都知道北冰洋那一片島嶼不適合人類居住,一般人都活不下來,流放頑固分子還可以。

  要是把這幾百萬人送過去,估計到時候活下來的也是百不存一,那和直接突突了沒有任何區別。

  巴塔哥尼亞也不是什么善地,至少在沒開發出來前是如此,與其說是把人安置過去,還不如說在禍害智利和阿根廷。

  殖民地都開辟了這么多年,奧地利才移民十幾萬,就足以說明了很多問題。

  不是維也納政府不想增加移民,完全是自然條件惡劣,移民會自己跑去智利或者是阿根廷。

  留下來的都是因為工作,當地有礦產資源開發,農牧業全部集中在河谷平原,發展的是大農場。

  后面兩種方案更坑,按照計劃亞美利亞王國也就那么幾萬平方公里,最多不過十幾萬平方公里。

  再多俄國人也不肯給,這點兒土地養活幾十萬亞美尼亞人肯定沒問題,再增加幾百萬人那就要餓肚皮了。

  驅逐難民進入波斯,同樣不靠譜。如果人家是主動離開的,弗朗茨不介意推一把,強制驅逐那就過分了。

  猶豫了一會兒后,弗朗茨做出了一個折中選擇:“先往美洲各國輸送移民,政府出資補貼,讓資本家們想辦法把人送進去。

  重點是美利堅合眾國,每送過去一個移民補貼40神盾,送往其他國家的補貼35神盾,剩下的我們再想辦法進行安置。”

  這是一個天價,地下黑市中的白人奴隸價格一般在10英鎊左右,黑人奴隸價格也就25英鎊左右,并且都是青壯。

  現在都不需要冒險做奴隸貿易了,只要把人送過去,就可以領取維也納政府的補貼。

  弗朗茨相信資本家們的主觀能動性,只要利益到位了,沒有什么事情是辦不到的。

  單獨把這幾百萬人送到一個地方安置,非常的麻煩,可是分散到全世界,這就不算啥了。

  弗朗茨不擔心這些人會被趕出來,移民國家基本上都是男多女少,這些難民恰恰相反,青壯都死在了戰場上,剩下的大都是老弱婦孺。

  確切的來說是婦孺更多,在年均壽命三十來歲的奧斯曼帝國,超過三十五歲就可以算是老人了,年過五旬的都是鳳毛麟角。

  圣彼得堡,眼看戰爭就要結束了,分贓的問題也提上了亞歷山大的工作日程。

  今時不同往日,這次近東戰爭的主角已經變成了奧地利,俄羅斯帝國變成了輔助。

  “拿人手軟,吃人嘴短。”

  維也納政府的物資也不好拿,戰爭的后勤全靠奧地利提供,戰后的戰利品分配中沙皇政府自然要付出代價了。

  亞歷山大三世面無表情的問道:“在我們的約定范圍之外,維也納政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他們想要準備讓亞美尼亞人獨立建國,作為兩國的緩沖,地點就在屬于我們的高加索地區,你們覺得的怎么樣?”

  了解亞歷山大三世的人都知道,面無表情意味著沙皇陛下很不高興,只是良好的教養讓他克制住了情緒。

  當然能夠克制情緒,意味著情況還不算太糟糕,不用擔心一言不合就被趕回家種地。

  沙皇有脾氣都是正常的,在歷代沙皇中亞歷山大三世都算是好伺候的,至少他不會殺大臣。

  內政大臣齊爾諾梅爾故作氣憤道:“陛下,這種事情萬萬不能答應。俄奧兩國的邊界線綿延上萬里,哪里需要什么緩沖?”

  萬里還是夸張了一點點,不過七八千里還是有的。

  兩個大國緊挨著,為了減少沖突自然需要緩沖區,可惜俄奧兩國漫長邊界線決定了緩沖不過來。

  俄奧也算是世交了,從反法戰爭開始,雙方就成為了盟友。中途盟約雖然斷過,但實質上的盟友關系,一直都沒有結束過。

  幾代人下來,大家都已經習慣了。除了統治者還互相擔心對方的威脅外,民間根本就沒那概念。

  財政大臣阿利舍爾·古洛夫反對道:“話不能那樣說,俄奧都是大國,邊界線還是短一點的好。

  早在十幾年前,就有人提出兩國交換領土,以縮短邊界線,減少兩國爆發沖突的可能。只是因為地理位置的關系,最后沒能達成一致。

  奧地利人想要亞美利亞人獨立建國,肯定不會只因為一個虛無縹緲的承諾,很有可能是維也納政府在進行試探。

  當年無法做到的事情,不等于現在也沒辦法做到。

  維也納政府不是提出補償了么,沒準他們是想要趁我們財政困難,掏錢買下小亞細亞半島,以減少兩國的邊界線。

  我覺得可以先接觸一下,如果奧地利人給的補償合適,劃出一片貧瘠的土地給亞美尼亞人建國也可以。”

  邊界線漫長也是有利有弊,在可能增加沖突的同時,也意味著兩國政府必須要更加慎重考慮兩國關系。

  要是爆發了戰爭,那是真的防御不過來。你能打過來,我能打過去,分出了勝負也是兩敗俱傷。

  俄奧友好已經不是單純依的利益結合,還包含著兩國政府的無奈。做敵人的成本太高,大家只能做盟友。

  每次提起“領土交易”,沙皇政府就會聯想到遠去的阿拉斯加,留下無盡的悔恨。

  當然,亞歷山大三世是理性的,不是民間哪些憤青。他非常的清楚,當初拿阿拉斯加抵債也是無奈之舉。

  不把阿拉斯加丟給奧地利,以俄羅斯帝國的實力,也保不住那塊凍土。

  別看只有白令海峽相隔,實際上那就是無法跨越的天塹,距離決定了沙皇政府的力量投放能力幾乎為零。

  在當時來說,面對英屬加拿大殖民地的威脅,引入奧地利的力量是最好的選擇。

  至于黃金,亞歷山大三世確實眼熱,但架不住俄羅斯帝國實力有限,根本就守不住那塊寶地。

無線電子書    神圣羅馬帝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