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東戰爭進入白熱化狀態后,法國內戰也臨近尾聲。
自從英國出面調解三大保王派矛盾后,扯后腿的力量大減,君主派系對革命黨取得了絕對優勢。
革命政府控制的勢力范圍被壓制到了巴黎一隅之地,盡管這里是法蘭西的精華,可也經不起戰爭折騰。
在拿破侖四世封鎖巴黎過后,處于孤立狀態的巴黎革命政府,漸漸陷入了物資不足的困境中。
空有一堆工廠,沒有足夠的工業原材料。即便是巴黎革命政府及時采取了應急措施,統一進行物資分配,還是架不住坐吃山空。
除了意大利獨立組織這個“盟友”還在堅持奮斗外,法國其它地區的革命運動,基本上都被拿破侖四世削平了。
1882年6月29日,政府軍在巴黎郊外擊敗了革命軍主力,局勢變得明朗了起來。
法國局勢的風云變幻,引起了弗朗茨的高度重視。別看后世法國人鬧出的笑話多,這年頭他們還是牛逼哄哄的法蘭西帝國。
維也納宮,外交大臣韋森貝格分析道:“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政府軍的反撲之下,巴黎革命政府堅持不了多久。
一旦巴黎革命結束,意大利獨立獨立組織也撐不了多久,尤其是在我們和英國人都放棄對他們的支持后。
法國人解決了內亂,又會將注意力重新投入到國際上,近東問題上英法很可能站在同一立場上。
多了一個盟友,恐怕在接下來的日子里,英國政府就不會這么安分了。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外交部建議加緊對奧斯曼的攻勢,力爭在英法采取行動前滅亡奧斯曼,造成既定事實。”
弗朗茨搖了搖頭:“這很難做到。一個古老的帝國在生死存亡面前,能夠爆發出的潛力絕對不容小覷。
巴黎革命政府失敗,拿破侖四世就能夠集中兵力鎮壓意大利獨立運動。那幫烏合之眾能堅持兩個月,都算是一個奇跡。
這次革命確實給法蘭西帶來了慘重的損失,可危機也伴隨著機遇,在這次內戰中拿破侖四世也干掉了不是敵對分子,緩和了同奧爾良王朝、波旁王朝的關系,從側面鞏固的統治。
如果措施得當的話,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就是法國內部矛盾最緩和的時光。
在這種背景下,一年之后拿破侖四世政府就會基本穩定下來,再次將目光投入到外界。
我們或許有能力在一年之內滅亡奧斯曼,但這會留下非常多的后遺癥,后期治理的時候勢必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單純從軍事上來看,自然是兵貴神速,在最短的時間內結束戰爭,付出的代價最小。
然而,奧地利這次不是為了擊敗奧斯曼,而是要吞并奧斯曼。
阿爾布雷希故意拖延聯軍的行動速度,給奧斯曼帝國留下充足的準備時間,不是因為他不懂軍事。
速戰速決確實可以減少損失,但是敵我雙方的損失都在減小,戰后會留下一大堆的遺老遺少。
與其戰后對付游擊隊,不如讓敵人充分動員,在戰場上解決掉他們,成本只會更低。
蘇丹政府武裝起來的人越多,戰后給地方留下的隱患就越小。
扛起了槍就是敵人,戰后清算的時候,還可以搞一波株連,全家一起流放掉。
所以從一開始,弗朗茨就定下了長期作戰計劃。反正這次的經濟危機影響深遠,短期內結束不了,正好利用戰爭轉移危機。
費利克斯首相提醒道:“陛下,要是法國人緩過勁兒來,我們吞并奧斯曼的計劃,恐怕不會那么順利。”
弗朗茨點了點頭:“這是必然的,不過再怎么糟糕,英法也不可能支持出兵干涉。
法國的局勢可不怎么好,即便是鎮壓了內亂,拿破侖四世也沒有膽子在這個時候挑起戰爭。
有反土同盟分擔國際壓力,就算是英法聯合歐洲各國施壓,我們也頂得住。”
后遺癥自然不是這么簡單,有了這次的刺激,英法兩國肯定會加緊靠攏的步伐。
這是早晚的事情,就算是沒有近東戰爭,隨著奧地利的逐漸強大,英法也會靠攏。
歐陸平衡是倫敦政府的基本國策,法蘭西的虛弱暴露了出來,平衡已經被打破,英國人的打壓對象自然變成了奧地利。
甚至他們還會拉攏俄國人組成反奧同盟,壓制奧地利的發展。受地緣政治影響,野心勃勃的毛熊倒向英法的概率非常大。
既然如此,弗朗茨自然要趁英法俄三國心態還沒有調整過來之前,提前打掉后方的奧斯曼了。
如果可能的話,弗朗茨不介意更進一步,拉著俄國人一起瓜分波斯,跑去和英國人做鄰居。
在利益面前,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對窮逼的沙皇政府來說,印度的誘惑力絲毫不比西進歐洲大陸小。
這是一個陽謀,相比歐陸爭霸,進取印度明顯風險更低。前者是和歐陸各國為敵,后者只需要面對一個約翰牛。
只要把俄國人引入了印度,英法俄同盟就喪失了建立的可能,英國人絕對舍不得拿自家的利益和盟友瓜分。
沒有毛熊這個肉盾,面對英法聯盟弗朗茨可不慫。一個橫跨亞歐非大陸的奧地利帝國,先天上就立于了不敗之地。
巴黎城外,波拿巴王朝的旗幟已經開始飄洋,拿破侖四世此刻正在前線鼓舞士氣。
不容易啊,作為法蘭西的君主,最大的敵人永遠都是——革命。
從上了斷頭臺的路易十六,到倉皇出逃的路易菲利普,先后兩個王朝都覆滅在了革命之中。
坦率的說,巴黎革命爆發后,拿破侖四世也是懵逼的。
如果不是不服輸的性格,他也被皇后勸著逃離法國這個漩渦了。因為不甘心,他選擇了留下來,才有今天的反撲。
單從這一點來看,他就比路易菲利普強了不只一籌。
如果當年路易菲利普一世不急著跑出國,而是組織軍隊鎮壓叛亂,奧爾良王朝也沒有那么容易覆滅。
理論上來說,在法蘭西只要軍隊依舊忠誠于國王,任何叛亂都是可以被撲滅的。
法國民眾革命的熱情很高,但這種熱情“來得快,去得更快”。但凡是發現革命損害了自己的利益,紛紛鐘就拋棄革命。
這次革命就是現實案例,這一路上拿破侖四世已經赦免了超過五位數的革命黨。
革命浪潮迅速轉入低潮,就是民眾們發現革命并不能給自己帶來利益。
巴黎民眾感觸最深,受經濟危機影響,大家生活水平急劇下降,甚至有部分人連肚子都填不飽,才起來而革命的。
革命成功后,大家猛然間發現除了趕走了皇帝外生活水平并沒有提高,大部分人的生活質量反而下降了。
新生的革命政府沒有執政經驗,經常令出多門、互相矛盾,更是搞得大家苦不堪言。
這都不算什么,真正導致革命失敗的,還是革命黨人沒有第一時間打出去,散播革命火種,反而急著組建政府、爭權奪利,錯過了最佳的機會。
當然,這不能怪革命政府,完全是被前輩們的成功經驗給誤導了。
第一共和國、第二共和國,都是巴黎革命一成功,全國各地就群起響應的,根本就不需要一路打過去。
這個錯誤的認知,讓大家忽視波拿巴王朝和前面兩個天怒人怨的王朝不一樣,人家是有農民階級支持的,在地方上并非沒有根基。
得益于拿破侖三世當年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大部分法國工人對皇帝的印象不錯。
很多地方爆發革命,都是因為失業潮、通貨膨脹、物價暴漲,大家喪失了收入,沒有辦法填飽肚子才爆發的,并不是為了革皇帝的命。
拿破侖四世能這么快打到巴黎郊外,不是軍事上多牛逼,主要是他有錢救濟失業民眾,而革命政府卻沒有。
炮火轟鳴聲響起,巴黎攻防戰正式打響。拿破侖四世拿著望遠鏡眺望戰場,映入眼簾的只有一股股濃煙升起。
侍衛長急忙勸說道:“陛下,這里危險,還是進防炮洞中吧!”
拿破侖四世擺擺手道:“放心吧,格爾曼。這里距離戰場足有好五六公里,敵人的炮彈沒那么容易打過來的。”
本身格爾曼就非常反對皇帝來前線的,看到這一幕就更加焦慮了。萬一皇帝磕著碰著,他的罪過就大了。
猶豫了一下,格爾曼把心一橫,直接拽著拿破侖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