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動人心,奧地利不愿意在南美問題上向英國人讓步,法蘭西同樣不愿意看到自家的利益受損。
在秘魯、玻利維亞兩國決定繼續戰爭后,巴黎政府非常的爽快的就同意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法蘭西帝國不斷的壯大,國內的民族主義也在蓬勃發展。
崛起的民族主義者自然不愿意屈居英國人之下,加上百年仇恨的力量和利益上的沖突,法國民眾對政府中的親英派非常反感。
拿破侖三世時代,憑借著吞并意大利地區的功績,還能夠壓制住矛盾。
到了拿破侖四世時代,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剛剛繼位就迎來了政府大亂斗,占據政府主導地位的親英派遭到了各方的圍攻。
政客是最現實的,選擇親英只是利益需要,現在已經不需要了,甚至變成了一種負擔、麻煩,轉變政治立場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不光是對英國人,最近這些年巴黎政府的對外政策較之拿破侖三世時期要強硬的多。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外交上的強硬,自然是建立在擁有雄厚實力的基礎上。
不得不承認,最近幾十法國實力增長的很快,與之伴隨的還有民族主義的高漲。尤其是吞并意大利地區后,法國內部的擴張主義思潮也濃郁了起來。
拿破侖三世在位的時候,資本受到了約束,利益集團還知道收斂幾分。拿破侖四世繼位后,政府陷入內斗中,對資本的約束放緩。
正所謂“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過了幾年自由日子的資本家們,漸漸被利益蒙蔽了眼睛,一廂情愿的認為法軍戰斗力世界第一。
擁有這么強大的實力,自然要拿到相匹配的利益了。或許是反法戰爭給他們留下了陰影,擔心引發眾怒被圍攻,現在還停留在外交試探階段。
三大國各懷心思,調停自然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從“鳥糞戰爭”變成英法奧三國博弈開始,戰爭就不僅僅只是南美三國的領土、利益之爭。
外交大臣愛德華緩緩的放下手中的咖啡,說道:“我們的兩個盟友又不安分了,看來普俄戰爭還是沒有能夠給他們足夠的壓力,他們還有精力在南美搞小動作。”
“這是必然的結果,最近二十年法奧兩國實力增長迅速,野心自然也就滋生了。
只要法奧兩國不直接對上,歐洲局勢就不會失控。有普俄戰爭的教訓在,法奧兩國決策者們縱使野心再大,也要三思而后行。”財政大臣加菲爾德笑道 顯然,南美發生的變故,還不足以令倫敦政府動容。
作為競爭對手,互相搞小動作是正常操作。要是連續幾年都沒有動靜,那才有問道。
英國人不擔心法奧兩國在海外搞事情,以皇家海軍的實力足以壓下全部的風波,只要歐洲勢均不被打破,不列顛就沒有危險。
普俄戰爭的慘烈,勢必要影響歐洲各國的戰略決策。誰也不想進行一場兩敗俱傷的戰爭,便宜看熱鬧的第三者。
現在的歐洲大陸,最主要的矛盾就是普俄矛盾。英法奧三國之間的矛盾雖多,卻沒有到爆發戰爭的地步。
沒有戰爭重新洗牌,歐洲大陸的均勢就不會被打破,倫敦政府就能穩坐釣魚臺。
不列顛的世界霸權是反法戰爭后,梅特涅主導建立了維也納體系歐洲大陸獲得三十年平衡,才讓英國人有精力建立世界帝國。
本杰明首相:“既然法奧兩國想要玩,那我們就奉陪到底。正好利用這個機會,讓他們清醒一下,免得繼續干出蠢事來。”
戰略安全上沒威脅,不等于倫敦政府就要放任這種情況發生。法奧兩國的小動作,還是損害了不列顛的利益。
國際斗爭從來都是你來我往,互相捅刀子是必然的,這方面英國人的經驗最豐富。
南美各國雖然已經獨立,可因為自身實力的關系,并沒有完全擺脫歐洲的影響。
在世界已經瓜分一空的背景下,實力弱小的南美各國,也成為了英法奧三國爭奪的對象。
不能在當地建立殖民統治,把南美變成經濟殖民地,同樣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南美戰爭除了智利和玻利維亞、秘魯的利益爭奪外,也是英法奧三國把觸角深入南美的一次博弈。
在這方面,法奧兩國都落后了。奧地利殖民帝國起步太晚,法蘭西則是受反法戰爭影響,錯過了擴張勢力的最佳時機。
如果沒有南美戰爭,英國人不支持智利,恐怕秘魯和玻利維亞也不會倒向法奧。
維也納宮,英國人出手的消息,已經傳遞到了弗朗茨手中。
發生這種事情,弗朗茨一點兒也沒有感到意外。令他吃驚的是英國人反應太激烈了,大有將法奧兩國排擠出南美的意思。
1880年2月11日,阿根廷、巴拉圭、巴西、厄瓜多爾四國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借口,宣布對智利、玻利維亞、秘魯三個交戰國實施物資禁運。
看似同時對三個交戰國進行“物資禁運”,實際上被禁運只是秘魯和玻利維亞。至于智利,海上運輸可比陸地運輸方便的多。
遭到四國禁運后,秘波聯盟就只剩下了哥倫比亞共和國,這最后一條“生命線”。
然而,這條“生命線”也岌岌可危,隨時都有可能斷裂。
最近一段時間,哥倫比亞頻繁和英國人接觸。如果不是法奧兩國在哥倫比亞影響力夠大,因為忌憚兩國的反應,估計哥倫比亞政府早就加入禁運聯盟。
導致四國禁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英國人施加的影響力外,更多的還是因為利益。
這需要追溯到獨立戰爭時期,為了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大家建立了聯盟,聯合行動。
“共患難易,共富貴難。”在趕走西班牙人后瓜分戰利品,這個時候,大家都覺得自己貢獻最大,應該拿走最大的一份。
在利益面前,昔日的盟友變成了今天的敵人。這些沖突為接下來的南美混戰,埋下了隱患。
“鳥糞戰爭”只是其中之一,包括之前的巴拉圭戰爭,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前因后果、孰是孰非,弗朗茨已經沒興趣搞清楚了。在這個弱肉強食的年代,勝利者是不受指責的。
弗朗茨問道:“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哥倫比亞倒向智利的可能性有多大?”
略加思索后,外交大臣韋森貝格回答道:“如果我們和法國人都不出手干預的話,哥倫比亞加入禁運幾乎是百分百。”
這個答案令弗朗茨眉頭一皺,顯然他低估了英國人在南美的影響力,想當然的認為只要法奧一起出力,南美各國就會冷眼旁觀。
猶豫了片刻功夫后,弗朗茨緩緩的說道:“試探一下法國人的態度,僅憑我們的力量,在南美地區根本沒有辦法和英國人抗衡。”
盡管不想承認,但現實就是如此殘酷。英國人在南美地區經營了很多年,潛在影響力不是奧地利能夠比的。
如果不是有奧屬中美洲殖民地在,就連哥倫比亞維也納政府也影響不到。說白了,海權時代決定國際影響力的主力是海軍。
奧地利海軍雖然不少,可是自家的殖民地也不少,想要在全世界遍地撒網,根本就做不到。
“是,陛下!”韋森貝格回答道 法奧兩國家大業大,即便是現在從南美退出了,也傷不到元氣,隨時都可以卷土重來。
秘魯和玻利維亞就慘了,他們都是農業國,一旦喪失了外來物資補充,想要繼續這場戰爭就難了。
小國不同于大國,沒有重來的機會。只要輸掉一場戰爭,就輸掉了一切。
在維也納政府做出反應的同時,剛剛上位的秘魯和玻利維亞新政府,已經顧不得清算失敗者,急忙采取外交行動。
一場決定南美局勢走向的外交大戰,就此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