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 自從得知費利克斯德意志之旅,把最后一站放在巴伐利亞王國后,馬克西米一世就沒有睡過好覺。
前面的邦國可以打太極、拖延時間,作為最后一個邦國,他們能夠怎么辦?
毫無疑問,各邦國都希望巴伐利亞能夠站出來阻止奧地利的行動,作為小邦國們的領袖,巴伐利亞是躲不過去的。
尤其是馬克西米一世上位后,推行的三足鼎立戰略,更是把巴伐利亞逼到了墻角上。
普魯士王國和大家的關系疏遠了,腓特烈威廉四世裝糊涂沒有壓力,反正他也不怕得罪人。
巴伐利亞不同,既然想當小邦國們的帶頭大哥,現在就必須要出頭。無論是支持奧地利的計劃,還是反對奧地利,都比裝駝鳥要強。
馬克西米一世慎重的說:“諸位,費利克斯要不了多久就要抵達慕尼黑了,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今天我們必須要做出選擇。”
這是之前外交失誤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前面被普魯士人忽悠了,拋出了三分德意志戰略,已經得罪眾多小邦國。
這個時候,巴伐利亞政府要么投靠奧地利算了,大家一起建立神圣羅馬集團,成為當中的一名小股東。
要么,阻止奧地利的計劃,替眾多德意志邦國發出內心的呼聲,重新獲得大家的擁戴。反正維系國家關系的是利益,只要利益一致大家就是朋友。
巴伐利亞首相奧古斯特分析道:“陛下,阻止奧地利人的計劃容易,可是造成的后果卻非常嚴重。
首先,我們會狠狠的得罪奧地利,再想要恢復兩國的友好關系就難了;其次,國內民眾那一關不好過,現在大部分民眾都是希望德意志地區和平統一的。
盡管我們都知道,德意志地區不可能真的統一,但是作為親自關上這扇大門的人,我們必將受到輿論的譴責。”
奧古斯特已經覺察到了危險,解散后,奧地利人又搞出了德意志聯邦議會,目的就是為了阻擋法國人的入侵。
沒有想到法國人安分了幾十年,奧地利的努力白廢了。現在法國人已經恢復了武裝,巴伐利亞的西線已經不夠安全了。
這個時候不和東邊的奧地利人搞好關系,沒準什么時候災難就降臨了,誰讓馬克西米一世繼位過后昏招不斷呢?
野心是需要實力支撐的,德意志地區三足鼎立是英法俄最期待的,國際支持是不缺的,可惜巴伐利亞王國的實力有限,無法把計劃落到實處。
理論上,巴伐利亞王國的實力再強大一倍,擁有列強們的支持,就差不多可以去努力了。
現在馬克西米一世努力的太早了一些,自身實力不足,喪失了眾多小邦國支持后,他們在聯邦中的話語權也就變得可有可無了。
財政大臣巴澤爾反對道:“首相,這些壓力都是可以抗過去的。一旦接受了奧地利的條件,就復活了。
今時不同往日,現在民族主義已經覺醒,中央政府不在是可有可無的橡皮章,他們可以用民意壓迫我們讓步。
奧地利本來就是德意志地區最大的邦國,無論是人口、還是領土面積、甚至是經濟,他們都和我們所有邦國加在一起差不多。
他們拿到了中央政府的權利,到時候擁有大義在手,我們就不得不讓步。
或許剛開始,只是統一貨幣、廢除關稅,看上去我們不用付出多少代價。
可時間長了,你會發現軍隊指揮權、財政權、外交權,都會落入中央政府手中,我們最多也就是一個高度自治政府。”
這是早晚的事情,任何一個中央政府都會想辦法收權。
偏偏德意志諸多邦國又不是鐵板一塊,比如那幾個自由市,他們就不介意變成高度自治區,這對資本家們來說是一件好事。
大部分小邦國能夠讓步的幅度也要大得多,在他們看來是雞肋的權利,對大邦國來說確實切切實實的利益。
從這方面來說,王室的損失是最大的。上面多了一個皇帝,不再是至高無上,要是某些政策不受民眾們歡迎,他們還可以跑去中央政府控訴。
內外夾擊之下,要不了多久王室的權利就所剩無幾了。連帶著內閣政府都會慢慢退化為省政府,權利大幅度下降。
因此各邦國的官僚集團,都是堅定的反對派。
奧古斯特首相搖了搖頭說:“巴澤爾先生,我想你誤會了。我只是反對直接站出來反對奧地利,并不是說我們就要支持他們。
不想看到重新出現的人那么多,我們有必要跳出來拉仇恨么?憑什么好處大家一起得,黑鍋要我們一家背?
我們現在的立場,應該是和大多數邦國保持一致。如果大家都不反對奧地利人的計劃,我們也不反對。
把所有的邦國政府全部拖下去,要么大家一起反對重建,要么大家一起重回帝國時代。”
“首相閣下,恐怕沒有這么容易,現在德意志各邦國都想要我們出頭,就連英法俄三國也希望我們站出來反對。
想要蒙混過關怕是不可能了,至少在外交上我們交代不過去。”外交大臣巴克豪斯反對道 簡單的說,就是巴伐利亞想要退縮,也有很多個老大在逼他們往前沖。把列強的意見當廁紙,巴伐利亞政府還沒有那么牛氣。
馬克西米一世眉頭一皺,憑什么奧地利人搞出來的事情,大家都向他們施加壓力,還不是在欺負軟柿子。
普魯士王國自己不想出頭,就推巴伐利亞王國上前;英法嚇不到奧地利,也左右不了普魯士政府決策,就逮著他們欺負了。
俄國人推他們出來反對,完全就是為了給奧地利添麻煩,拖延盟友的統一步伐。
所有因素加在一起,巴伐利亞政府就被大家推到了最前線。面對外交壓力,那怕是激烈反對的奧古斯特首相,也不得不認了。
有列強的支持,巴伐利亞王國才能夠保住在聯邦中的地位,本質上他們只是一個小國,綜合國力和比利時有得一拼。
可小國就是小國,地狹民乏,不得不依賴于大國生存。
這也是馬克西米一世想要整合德意志諸多小邦國的原因,只有把這些小邦國拉到了一起,他們才是一個中等國家,才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
中等國家只要發展好了,那也是一個小強,就像是現在普魯士王國,就以中等國家的國力,跨入了列強的門檻。
想要做到這一步,首先巴伐利亞就要獲得列強的支持,沒有英法俄壓制奧地利和普魯士,巴伐利亞哪里有機會去整合德意志眾多小邦國?
在思想大碰撞的時候,馬克西米一世也提出的以巴伐利亞為核心的小小德意志計劃,可惜連巴伐利亞民眾都缺乏興趣。
原因非常的簡單——太小了,不符合大家“大國夢”的期待值。
只要是祖上闊過的民族,都有一個大國夢,德意志民眾怎么可能沒有呢?既然是大國夢,那就必須要夠的大,這也是現在奧地利受歡迎的原因。
新版的真的夠大,一旦建立起來面積就超過了110萬平方公里,各方面都超過了隔壁的鄰居——法國人,這就滿足了很多中二少年的大國夢。
德法矛盾是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國人死磕了幾百年的結果,歷史上的普法戰爭,只是這一矛盾的延續。
超越法國人,這里面還蘊含了德國人的特殊感情。這也是普法戰爭過后,為什么普魯士可以把松散德意志邦國整合起來的原因。
大家的虛榮心滿足了,民族自豪感出現了,對這個國家認同感也上去了,然后德意志就從地區名詞變成了一個國家。
馬克西米一世冷笑著說:“既然大家都要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為敵,那么我們也只能走下去。
這也是一個機會,只要我們站出來反對奧地利,就可以獲得列強的支持,那么整合德意志地區各邦國就不再是夢。
英法俄都不想要看到一個龐然大物的德意志帝國出現,我們的計劃整好符合他們的利益,有他們的支持,最終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胳膊拗不過大腿,馬克西米一世捏著鼻子認了,他還在暢想美好的未來,可不知道這一腳就踏入了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