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171 不為人知的須生大師

  從前的須生名家雖然對京劇的各種板腔都下過十足功夫,但受制于自身條件所限,很多人都存在著各自不同的短板,就連四大須生創始人都不例外。

  比如馬派創始人馬連良先生長于流水而滑于散板,譚派譚鑫培先生長于快板而懼反二黃,楊派楊寶森先生西皮二黃俱佳卻呆于反西皮,奚派奚嘯伯先生慢板至尊獨累快板。

  四大須生是指四位著名的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在京劇史上,有前四大須生和后四大須生的說法。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京劇老生演員余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各自創立了獨具風格的藝術流派,被稱為“四大須生”。

  在20世紀30年代年代末期,高慶奎先生因嗓疾而漸漸退出舞臺,譚富英先生崛起替換了高先生。而余叔巖先生和言菊朋先生均于20世紀40年代先后去世,楊寶森先生和奚嘯伯先生當時聲譽日盛,在專業和票友中影響頗大,因此逐漸替換了余先生和言先生,“四大須生”的提法隨即有所變化,“馬、譚、楊、奚”的稱謂在民間廣泛地流行起來。

  之后的四大須生為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四人,為了和余、言、高、馬四大須生區別,譽之以“后四大須生”。

  而在前四大須生和后四大須生中馬連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須生的著名實際上只有七位。

  程小樓從小便天賦過人,祖師爺賞了他一個金飯碗。

  京劇老生的各種板腔對他來說都不存在任何障礙,無論西皮二黃或反西皮反二黃都沒有弱項,原板、慢板、三眼、散板、搖板、快板等都能唱得神完氣足,干凈清爽。

  所謂運腔技術,指的是對唱腔的處理方法和演唱時勁頭、尺寸和節奏感的把握,行腔時充分運用這些技巧將整句唱腔包裹住,從而保證整句唱腔的完整性和統一性,達到圓腔滿弓之效。

  程小樓當初從余派學到了如何用提溜勁兒行腔,加上他的氣息悠長和過人的共鳴音,形成了與他與余派相似而又有所不同的運腔技術。

  余叔巖先生首創的提溜勁兒與譚派的直勁立提不一樣,提溜勁兒是一種富有彈性的提拉勁,雖然不如老譚那般雄渾樸直,卻更顯靈活,用之行腔處處相連、環環相扣,似流水行波一般,字音行進間無絲毫拙勁、無任何峰角,整個唱腔更加飽滿平整。

  哪怕時至今日,程小樓對余派的這種運腔技術也非常鐘愛,在唱老生戲的時候也總是喜歡運用這種運腔技巧。

  余叔巖先生由于氣息比較短,所以他在唱戲的時候經常運用寸勁,寸寸疊進,提溜起腔兒來恰似水中翻浪,聽感剛揚遒勁,富有彈性和張力,顯得氣勢十足。

  而程小樓則是不同,由于他的氣息悠長,提溜勁頭比比余派創始人余叔巖先生都要圓活順溜,所以他在運用這種腔體技巧的時候,起腔就顯得平緩和舒展一些。

  雖說氣息足夠悠長,但是他在處理方式和余派則是完全一樣,采用層層疊進的波浪式行腔,尾腔收音處理完全按照余派的方法頂上去,干凈利落、毫無拖沓,蓄含的力氣全用掉,而且收音平和,既不跳也不拔。

  只不過跟提溜勁兒這種運腔技巧的創始人余叔巖先生相比,程小樓的寸勁就要弱不少了,那種遒勁和張力更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但是后期程小樓又在余派的提溜勁兒運腔技巧的基礎上,慢慢琢磨出了非常適合他自己,又非常具有鮮明特色的運腔技巧,他這是在余派積淀上發展起來的屬于自己的創造。

  程小樓自己琢磨的這種獨特運腔技巧,勁頭比提溜勁兒提拉不同之處在于,它帶有曲璇勁力,回旋力度更大,耐力更強,一次氣口可反復使用毫無力竭之感,類似于太極拳的螺旋纏絲勁力,當然這種旋勁的平面彈性力度雖遠大于提溜,可上下的靈活度卻不如余派的提溜勁兒。

  上下的靈活度不足,程小樓當初又費勁心思深研各派運腔技巧,最終想出了一種起腔提拉的辦法。

  當然,他的這種辦法還是借鑒了余派提溜勁兒。

  程小樓想出的辦法是用類似于太極拳的螺旋纏絲勁頭運腔,再用余派提溜勁兒收腔,兩股勁頭混合使用,就能使得整個唱腔不僅沒有絲毫棱角,而且越發顯得典雅雋永,聽來既舒服又享受,有余音繞梁之感。

  特別是用在悲情英雄戲中,顯得格外有震撼力。

  比如《失街亭》西皮原板“莫要自由”的行腔難度那么大,程小樓卻依然園弓自如,無絲毫阻頓。

  《法場換子》中的二黃三眼“恨薛剛小奴才”,程小樓的行腔運用堪稱精妙,那種力度和節奏感之純熟精巧,旁人根本學都無從學起。

  《坐宮》那出戲中“好不慘然”的‘不’字行腔時,唱水泡音連小擻音簡直美妙極了,在唱西皮三眼“失群飛散”這一句,程小樓更是將他自創的這種運腔功夫發揮到淋漓盡致,其間擻音突頓的小腔技巧簡直令人拍案叫絕。

  程小樓在耍腔時非常注意合理運用擻音、滑音、連音等小腔技巧,無論長擻音、小擻音、硬擻軟擻或與滑音、連音聯用都極為精妙,《擊鼓罵曹》那出戲中,他唱“我有心替主爺把賊掃”這一句的‘把’字時,長擻音根本不需耍下巴,光憑一股提溜勁兒就唱得非常清晰自然。

  奈何。

  程小樓這種別出心裁,與各派都不相同的運腔技巧足足花了七八年時間才打磨成型。

  然而。

  這種足以震動整個梨園界的創造,卻只能在一些偏遠地區的草臺班子里表演,甚至一次都不曾正兒八經的在戲臺上展示過。

  隨著時代的發展,京劇就衰敗的不成樣子,他心灰意冷之下鉆入了死胡同。

  或許到死,都沒人知道世界上還有他程小樓這么一位已然大成的須生大師!

無線電子書    京劇大師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