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1.57 另有乾坤

  循例。春闈三場,初試、復試、殿試。

  立春后,先于五百城港,各女校,統一初試。擇優入各郡復試。優中擇優,入披香殿試。

  課試內容為:文章摘句,名篇解意,樂府詩文,國策政論,另有雜譚博論。

  三場課試,各有側重。初試,多文章摘句,名篇解意。復試加樂府詩文,國策政論。殿試另加雜譚博論。

  雜譚博論,皆出薊王。此次女科雜譚,薊王命題:“浮天凝地”。

  其題引述曰:“‘昔混沌既分,陰陽剖判;輕清者上浮而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至共工氏戰敗,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缺: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天既輕清而上浮,何以傾其西北乎?又未知輕清之外,還是何物?’”

  此乃薊王有意為之。

  本以為,書謂無解之題。必能難住名門貴女。故薊王有意相試。且看后世說書人,誠不欺孤否?

  披香殿中,入闈十女。略作思量,提筆一蹴而就。

  雜譚前后二問。亦作先后二答。

  其一,以《莊子·天地》:“天地雖大,其化均也。”之句破題。天地初開,生于混沌。故有輕重清濁之分。待“萬物負陰而抱陽”,“分時化育,以成萬物”。五行輪轉,生生不息。始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寒暑易節,四季交替,風雨交加,電閃雷鳴。是故天地雖大,五行化其均也。

  假五行之說,言天地均衡。混沌化開,無有輕重清濁之分。既無有輕重,何以不傾其西北乎?

  其二,以《荀子·天論》:“星隊(墜)木鳴,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入題。

  直言,隕星天墜,便是輕清之外物也。反駁,若輕清者上浮而為天,“星隕至地,則石也”何解(輕飄飄的天上哪來石頭呢)?以證先己之言,“天地之變,陰陽之化”,而令“其化均也”。

  如若不然,則乾坤之外,別有乾坤也。

  國中才女,嘆為觀止。

  凡入闈殿試,皆授六百石沉月博士。其中佼佼者,出仕南宮少府,秩千石披香博士。萬中之一者,入薊王后宮,拜為二千石瑞麟博士。

  話說,去年春闈,薊王萬里出題,千里鏡何以遠望。孔融女,孔螢,“游魚虛近”之說,乃首開女科,薊王命題:“天圓地方”。

  時有金州港令,瑯邪諸葛珪次女諸葛嬋,以叉魚比喻。言及“魚在其形上”,故漁夫叉魚下。立意類同。故孔螢雖春闈第一,卻未能如驚為天人蔡文姬,授二千石瑞麟博士。只授千石披香博士。

  薊王本以為,再無人能與蔡琰比肩。不料又出,萬中之一。

  “何人答卷?”薊王悄問中書令荀采。

  見娟秀字跡,略帶三分飛白。荀采柔聲答曰:“必是蔡少師次女。”

  謂“三分飛白”,便是蔡少師所創飛白書。后世釋其意:“取其若發絲處謂之白,其勢若飛舉者謂之飛。”

  蔡少師次女,名琬,字貞姬。閨名皆有出處。謂“垂綏琬琰”。《注》曰:“桀伐岷山,得女二人,曰‘琬’曰‘琰’。桀愛二女,斲其名于苕華之上,苕是琬,華是琰也。”

  蔡氏二女,皆有高才。繼長姐蔡琰之后,為殿試第一。

  凡殿試答卷,皆由《朝聞日報》,一字不漏,公之于眾。

  觀者如云,無不嘆服。

  話說,薊王乃,五百年方興之不世明主。雜譚所出,本就驚世駭俗。不料,國中才女,更各有高見,精彩絕倫。

  所謂事出有因。因必有果。正因有兼濟天下之明主。方有博學廣識之高才。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二女,大約及笄之年。便有此華彩。人生不可限量也。

  蔡少師膝下無子。然會賓客大宴,自謂曰:得二女,平生足矣。

  滿座高朋,無不心有戚戚。

  二女才貌俱全,賢良淑德。王太后甚喜。傳命,督造苕華殿,為薊宮二十三殿。王太后此舉,自有深意。“苕是琬,華是琰”。苕華殿,乃先為蔡氏二女所造也。

  薊王略顯遲疑。問過母親:兒今已而立,蔡女初乎及笄。相差十數歲,似有不妥。

  母親笑言:我兒年方及冠,取長姐為妻,彼時可有此憂?

  薊王渙然冰釋。后遂以長姐為列,歲差不滿二十載,皆百無禁忌。薊王行事,表里相同,前后如一。

  甚善。

  月初大朝。薊王冠冕上殿。

  封蔡琬為二千石瑞麟博士。殿試九女,為千石披香博士。另擇復試才女前百,授為六百石沉月博士。

  先前,薊王專修東宮溫德觀,以存“百子賀帖”。又新設溫德博士,與披香博士秩同。多由后宮妃嬪兼領。諸王子,未入王子館前,皆于此處,研讀百官帖啟蒙。自此,少府女官與后宮妃嬪,各領披香、溫德二博士。行涇渭分明。

  春闈才女,先聲奪人。連續三載,盛況空前。

  時,春闈初開。天下皆以為,薊王乃為甄選宮妃。故有海內名士戲言,才女者,采女也。頗多不以為意。此,亦是薊王所可見。正如先除外患,再滅家賊。薊王行事,先易后難。

  女子科舉,遂成慣例。

  破除世家經學壟斷之男子科舉,正繼往開來,孕育而生。

  話說,五經者,《詩》、《書》、《禮》、《易》、《春秋》。然五經博士,前漢宣帝時,有十二人:《易》為施、孟、梁丘;《書》為歐陽,大、小夏侯;《詩》為齊、魯、韓;《禮》為后氏;《春秋》為公羊、谷梁。

  今漢初年,又增至十四人。《易》四:施、孟、梁邱、京氏。《尚書》三:歐陽、大、小夏侯氏。《詩》三:魯、齊、韓氏。《禮》二:大、小戴氏。《春秋公羊》二:嚴、顏氏。由此至東漢之末,博士人數無所增損。

  何也?

  正因門派林立,眾說紛紜。此時行科舉,貽笑大方。徒勞無功,愚不可及。

  薊王遠矚高瞻。以儒宗為首,集百家之精要,去偽存真,合為《薊國大百科全書》。成(書)部,已交薊國五學門生,學為天下先。

  薊國莘莘學子,早已學有所成。

  正待,科考舉士。8)

無線電子書    劉備的日常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