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來說,想要完整的制造一片芯片,需要芯片設計,制版,芯片加工,封裝,測試,包裝等六個主要環節。
可這么多的環節,數百家企業,幾十萬的從業人員三十年來,獲得的投資就十億美元。
方辰突然有種莫名的心酸,真是太少了,少的都有些可憐了。
他的手上有一份資料,詳細的記載了全世界,以及各國對半導體行業的投資。
從半導體晶體管被發明那天算起,到現在三十多年過去了,全球對半導體行業的持續投資是3745.6億美元,其中美國最多,大致投入了1149億美元,東倭投入了1020億美元。
不過值得一說的是,東倭這1020億美元,大部分都是八十年代才開始投入的。
這也就意味著,東倭這十五年的投入,就已經差不多趕上美國三十多年的投入。
然而這也是為什么,東倭在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能超越美國,問鼎半導體第一大國的原因。
但可惜的是,總所周知,東倭是個不完整的國家,所以自從九十年代初期,美國反應過來,意識到東倭的威脅。
一邊積極的聯合加強技術開發工作和增大投資,另一方面對東倭打出各種生產設備禁運和技術禁止使用等等的牌,很快便再次輕而易舉的超越了東倭。
接下來的便是南高麗和灣灣這兩個地區。
這兩個地區基本上都是六七年前,八十年代末期才開始發力的,不過因為投入金額比較多,南高麗這幾年投資了485億美元,灣灣投入了360億美元,所以已經逐漸在國際半導體市場上,慢慢嶄露頭角。
并且灣灣已經列計劃,準備在未來的十年中,累積投入673億美元來建設投資五條8英寸生產線,以及二十四條更加先進的12英寸生產線。
畢竟根據現有的科研進度,預計最遲1999年,第一條12英寸生產線就研發成功了,到時候不但可以加工制程為7納米的芯片,并且生產成本預計比8英寸生產線,再降低。
然而在前世,華夏第一條12英寸生產線,正是由張如京的中芯國際在2004年所建立的。
可以說張如京憑借一己之力,將華夏的芯片生產線從落后世界先進水平十一年,縮短到了五年。
想到這,方辰再次幽幽的嘆了一口氣。
說真的,以總投入十億美元,占據全球半導體總投資的三百多分之一。
就使得華夏半導體產業只落后歐美十年左右,產能還能達到0.2,他真覺得國內的半導體科研工作者們盡力了,甚至還超常發揮了。
畢竟,看看那些所謂經濟實力,科研水平跟華夏差不多,并且現在人均收入遠高于華夏的那些國家,哪有什么所謂的半導體產業,就算是把全套的圖紙和加工技術,設備給他們,他們都用不了。
不過話說回來,華夏在半導體的投入,不如美國和東倭,南高麗,甚至不如灣灣一個地區也就算了,這連很多企業都不如,那就有些不知道該怎么說了。
說到芯片企業,自然不得不提到英特爾,英特爾在去年一年就投入了四十億美元,是華夏三十年半導體投入的四倍。
然而正是這樣的大額投資,才使得英特爾持久占據芯片第一制造廠商的地位。
并且也正是因為十年計劃的673億美元,使得灣灣超越南高麗,并且跟世界平均技術水平,從過去的相差一兩年,變成了一兩個季度。
甚至在某些芯片大饑荒的年份,作為代工企業的臺積電,其利潤居然超過了英特爾,簡直就是屌絲逆襲的典范。
不過,通過這些事例,方辰領悟到了一點,想要在半導體超越那些先發國家,最重要的就是投資力度要大。
如果連投資力度都無法超越這些企業,那想要在技術和規模上,超越這些企業,那簡直就是在癡心妄想。
不過,話雖然是這么說,道理也誰都懂,但芯片企業這玩意實在是太費錢。
就如之前所說的那樣,建一條芯片生產線的投資就已經要高達十二億美元,想要建設一個完整的芯片研發生產鏈,沒個兩三百億美元,根本下不來,比建設個三峽大壩的費用都高。
別說以華夏現在的國力而言,根本就燒不起,就是在歐美,東倭這樣的發達國家,都是比較肉疼的,而像南高麗和灣灣這樣的存在,更是可以稱之為孤注一擲,賭上一切了。
然而更關鍵的是,英特爾等美國企業,包括東芝等東倭企業,這些已經在市場占據領先地位的存在,僅僅正常銷售所得到的利潤,拿出來一部分,就足以支撐這些研發建設投入了。
也就是開始正循環,良性循環了。
而南高麗和灣灣這樣的新玩家,憑借著美國和東倭的技術轉移,再突擊大規模的增加資金投入,就差不多能追趕上世界一流水準。
最不濟的話,也可以給英特爾他們這些頭部芯片企業,做代工,掙一些辛苦錢。
總而言之,即便這些新玩家,在走上正軌之后,也可以靠著企業的利潤和一部分的額外投入來保持自己不落后。
可華夏這邊,說真的,別說擎天芯片公司能夠追趕上這些頭部企業,形成良性發展,方辰自己都不知道,擎天芯片公司什么時候能自給自足。
三年?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畢竟要知道,華夏想要發展芯片行業,除了資金投入問題以外,還要面臨一個像南高麗和灣灣,甚至包括東倭都不會遇到的一個問題。
那就是各樣各樣的設備禁運,技術不給授權使用,不能收購其他芯片相關企業等等。
說真的,如果不是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方辰寧愿花錢去國際上,收購一家二流的芯片公司,最起碼這種公司技術成熟,8英寸生產線什么都有,想要追趕英特爾他們,也容易一些。
不像華夏這邊,即便是收購華晶廠,最先進的生產線也不過是5英寸這種老掉牙的,幾乎快要淘汰的玩意。
但不管怎么說,方辰有一點很確定,那就是不管投資芯片行業在未來會多么的艱難,花多少的錢,他都會持續不斷,堅持的投資下去。
并且更確定的是,華夏芯片行業一定會突出重圍,站到世界之巔,并且引領世界發展。
方辰的眼中,綻放著耀眼的光芒。
“九爺,咱們進去吧?”
見方辰站在華晶廠的門口,半天遲遲不動,吳茂才忍不住開口道。
方辰點了點頭,對著吳茂才說道:“你給華晶廠的趙廠長打個電話,說我已經到門口了。”
說完這話,方辰直接朝著華晶廠的大門走過去。
還沒等方辰走進去,看門的大爺二話不說,就將大門給打開了。
方辰詫異的看了看門大爺一眼,然后到也沒說什么,笑著點頭回應了一下。
看門大爺也趕緊沖著方辰笑了笑。
雖說他不認識方辰,而華晶廠也有外來人員必須登記的制度。
但他做了三十多年的門衛,早就練就了一雙毒眼,來的是什么人,什么身份,他一眼就能看出來。
就方辰這器宇軒昂,龍行虎步的架勢,以及周圍環繞的這些秘書,保鏢,他怎么可能不知道方辰是大人物。
說個不好聽的,前年省里老一過來考察的時候,氣勢都沒有方辰這么足。
再者說了,就算他拿不準方辰的身份,方辰身后的那幾輛豪車,以及有特殊含義的車牌,他還是認識的。
這樣的大人物,恐怕連他們廠長都要小心伺候著,他一個小小的門衛去攔人家,裝什么周亞夫,細柳營,那他真是腦子有病。
他素來看不起那些,所謂只認工作證,不認人的門衛。
那就是傻子。
一個好的門衛,必須要有鷹的眼睛,一眼看出來對方是什么身份,然后迅速做出放行還是不放行的決定來。
而他毫無疑問,是絕好的門衛。
至于說,方辰為什么有車不坐,他反而覺得這更突顯了方辰的身份地位。
也就是那些,剛剛算個人物沒多久,骨頭沒有三兩重的,整日里才需要坐在車里,用車來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
但想著想著,尤其是看著方辰的背影,他的眼眶中不由冒出了一絲說不清,道不明的水珠。
有些許的感動,更有些許的感慨。
華晶廠已經好久沒有來,這樣的大人物了。
他從華晶廠建廠的時候,就已經在這里工作,自然也經歷過華晶廠最輝煌的日子。
八十年代初期,由太宗親自牽線,東倭的芯片工程師來到了華晶廠,使得原本在國內毫不起眼的華晶廠,突然的,沒有一點征兆的,站在了華夏芯片舞臺的中央。
當時國產電視芯片量產難度大,導致彩電供給不多,完全滿足不了老百姓需求。
所以國家計委在1978年時就給華晶廠下了任務書:2.76億元,引進東芝5微米產線,裝配500萬臺彩電。
對于東倭企業而言,這是一樁好生意。
東芝正在dram芯片領域與美廠酣戰,急需資金購買各類設備,以充實“軍火庫”,而5微米產線,對華夏企業很重要,但對于東倭已經是即將被淘汰的“落后產能”,不必擔心新技術泄密。
隨后,華晶廠還承擔了“531”工程的使命,向全國傳播芯片技術的火種。
“531”工程即普及推廣以華晶廠為基點的5微米技術,同時開發3微米技術,攻關1微米技術。
那時各路考察團紛至沓來,而華晶廠不僅送技術資料,還外派工程師支援。
廠長趙洪金甚至大手一揮:到華晶廠學習,除了吃飯要錢,住宿不要錢!
并且當時,全國生產了近8000萬塊芯片,華晶廠占比達到40。
也正是因為如此,華晶廠一躍成為當時我國產能最大、工序最全、首家具有現代工業大生產特點的集成電路生產廠。
那時候的華晶廠,無疑是輝煌的,甚至偉大的。
不但企業紅火,職工收入高,娶媳婦,嫁姑娘的時候,人家一聽是華晶廠的,立馬就高看一眼,送上一大筆彩禮,或者厚厚的嫁妝。
而且各路兄弟企業的科研技術人員,工程師都跑到華晶廠來學習技術,至于說前來考察學習的各級領導干部,更是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
他這個把門的門神,雖然沒撈到什么大好處,但平日里煙啊,瓜子,花生,各種各樣的零食水果,到也沒少往家里帶。
可隨著,華晶廠承接了“908”工程,一切都變了。
從1990年,“908”工程正是開始實施。
頭兩年吧,華晶廠依舊十分熱鬧,雖然各路兄弟企業的人少了,但顯然各級領導干部更加重視。
平日里,只能在電視里見到的大人物,沒事就跑到華晶廠。
可是兩年過去后,這一切悄然發生了改變。
兩年時間過去了,華晶廠才剛剛通過經費審批,可以正式開展新的技術引進,以及生產線引進工作。
大概是因為時間拖的太久了,“908”工程遲遲沒有動靜,那些各級領導干部來的就逐漸開始少了一些。
當時,他還想著,既然經費已經審批過了,那一切都會變好的,華晶廠還能重現過去的熱鬧,甚至比過去更加輝煌。
但誰能想到,技術引進又經過反復論證,足足談了三年,直到今年的五月份,才剛剛跟美國朗訊公司,談妥了引進6英寸生產線,以及0.9微米芯片的生產技術。
如果再加上,至少兩年的建廠時間,預計到1997年,“908”工程才能正式投產,盈利。
他聽廠里的工程師們說,要是1997年才投產的話,恐怕黃花菜都要涼了。
到時候,華晶的技術水平將大大落后于國際主流技術達45代,投產以落后,生產出來的芯片,絕對沒人要,生產一片虧一片。
但他其實是并不相信的,他親眼見證著,華晶廠從默默無聞到曾經的輝煌,所以他怎么也不相信,華晶廠真的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