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

無線電子書    興漢室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禮記學記  其他人目睹了應劭從死里逃生到再獲任用的轉變,一個個的眼中都燃起生的希望,開始七嘴八舌的向皇帝自薦,說自己也寫過什么什么著述,可這些人的名字皇帝一個也沒聽說過,即便聽說過的也都是些沽名釣譽之輩,而且這些人多半都是袁氏的門生故吏,皇帝就更不會從輕放過了。他厭煩的抬了抬手,朝底下鬧哄哄的人群里張望了一眼:“陳琳在這里面沒有?”

  陳琳捂著手掌跌跌撞撞的從人群中擠出,踉蹌著跪伏一拜:“罪臣琳叩見陛下。”

  “陳琳的文章寫得好。”皇帝略看了眼陳琳,手掌往旁邊一揮:“其余的”

  許褚會意,當即帶著人將除了陳琳以外的所有袁氏臣僚盡皆拖走,殿上一時哀嚎不斷。他們癱軟著被殿前郎像牽狗提雞似得拖出去處斬,站在柱子下的應劭與呆滯得跪伏在地的陳琳也是嚇得不輕,各自慶幸自己好歹有些長處能被皇帝看中。

  殿前郎帶著一行人往殿外行去,當他們拖走郭圖的時候,郭圖沒有反抗,反而主動的站了起來。他的目光平靜而深沉,雖然沒有看向任何一個人,但他知道看向他的某個視線一定會明白他最后所做的一番苦心。在輪到身負重傷的陳逸被拉扯的時候,忽然有人出面向皇帝求情,說陳逸是太傅陳蕃之子,多年含冤,一時走上歧途,念在尚無過分劣跡,請求皇帝饒他一命。

  皇帝看著倒在地上,目光桀驁不馴的陳逸,哂笑道:“既是名臣之后,理當寬宥,只是未見他有服罪之心。”

  陳逸一手捂著腰部的傷口,一邊瞪視著皇帝,為他求情的人都為他捏了把冷汗,暗罵此人臨死還這么糊涂,只要服罪,回鄉延續陳氏血脈豈不甚好?

  “死乃人必經之常事,我又有何懼?”陳逸既不稱罪臣,也不稱草民,他倔強的說道:“我只是愧對先父…”

  說完這話,他的聲音便低了下去,至于是愧對什么,卻是無人知曉了。

  對視片刻后,還是皇帝先移開了視線,對方這怨憤的目光他很久以前就在另一個人的身上看到過,前幾代昏亂的朝政給了很多人不可磨滅的傷痛。天下自董卓以后日漸紊亂,也正是因為前幾代混亂的朝局讓許多人失去了擁戴之心。皇帝雖然試圖著手挽回,但他一旦接觸到陳逸的目光,就知道有些仇怨還是化解不了的。

  皇帝揮手讓人將陳逸帶下去后,視線又移向田豐,說道:“田公可有什么話說?”

  “正要隨吾主而去,豈有多言!”田豐慷慨一笑,站起身對皇帝拜了一拜。

  沮授突然從旁邊走了出來,面色凝重的對皇帝說道:“稟陛下,田豐與臣舊識,今其不免,臣請送他一程。”

  “去吧。”皇帝這次一個冀州士人都沒有赦免,包括田豐在內的許多冀州士人紛紛被押送殿外,隨著他們的死,整個河北的豪強勢力都將受到重創。這是戰敗者必須承受的代價,也是叛逆者必須接受的后果。

  沮授內心既失望又沉痛,失望于皇帝沒有開口勸降、沉痛于田豐到現在還固執的要為袁紹赴死。他跟在田豐身后,直到出了殿門后,還未說話,田豐便先轉過了身,問道:“是什么時候開始的?”

  “什么?”沮授一時沒反應過來。

  “公與很久以前就與朝廷有過接觸了吧?”田豐的臉色不喜不怒,他靜靜地看著一行人在殿前的廣場上排排跪好,而自己則是懾于旁人對沮授的顧忌,一時沒有人過來動他:“是通過沮雋么?我早前就說過,你家這個族侄很不錯。”

  “元皓…”沮授忽然有些內疚,似乎想找尋一個解釋,一個私下接觸朝廷卻不知會田豐的解釋。

  “這般大的事我定然會反對你。”田豐卻是看的很淡,輕聲說道:“你不告訴我也是應該,誰都又私心,你我雖然交好,卻不是兩家交好…從今以后,冀州士人在朝中能走多遠,就全依靠你了。”

  “元皓。”沮授躬身對田豐拜了一拜,他語氣哽咽,低著頭幾度泣不成聲。他承認自己在這件事上確實存在私心,也曾想過等時機成熟再說服田豐一同舉事,可后來因為他的猶豫,主動與朝廷疏遠了聯系,才讓他忘了此事。這時已有殿前郎不耐煩了,開始無視他這個諫議大夫的身份,硬生生的將田豐拉扯到屬于他的位置上按跪了。

  沮授不敢再看,忙轉身走了回去,他的兒子沮鵠在沮授投降之后就被袁紹關押入獄,此時得釋,身上的囚服都還沒換下來,見沮授上臺階的腳步不穩,忙過去將他扶住。

  只聽田豐行刑時高呼道:“勝負不由己,成敗在于天,惜哉,惜哉!”

  沮授突然悔恨起來,他捶胸大哭著,好像自己做了生平最錯的一件事情。

  殿外隱隱傳來的斬首聲并未影響到殿內肅然的氣氛,皇帝下令處決一批袁氏倀鬼以后,又點名道:“袁公路,你還想活么?”

  皇帝是帶著笑問的,語氣溫和,好似只要袁術求個饒,他就會放了對方似得。

  袁術卻好似什么都看淡了,他很規矩的向皇帝稽首行禮道:“按理說,罪臣本不該有所請求,但罪臣伏見陛下仁厚寬愛,故斗膽相求。”

  皇帝瞇著眼,問道:“你求什么?”

  “請陛下在天晴時,在將罪臣處斬。”袁術一字一句的說道,他似乎很有自信皇帝會同意他這個古怪的請求。

  皇帝意外的挑了挑眉,只是略想了一想,便點頭同意了:“好,公卿子弟,死也要有個體面。”

  袁術再次于袁紹身邊伏地稽首,道了聲謝。

  “陛、陛下…”膽戰心驚了許久之后,坐立不安的劉碩總算記得開口說話了:“臣一時糊涂…臣一時糊涂…犯下大錯,有愧祖宗,還請陛下看在孝桓皇帝宗祧無繼的份上…求陛下…求陛下開恩!”

  “你是一時糊涂?”皇帝被他一身抖動的肥肉給逗笑了,他不經意的往兩盤看了看,眸色深了一分:“若真有心推辭這帝位,誰會推辭不掉呢?當初劉虞被袁紹、韓馥等人共議擁立的時候,他為何就拒絕得那般干脆?你身為藩王,古時多有固辭不受的故事,為何就不用上呢?”

  劉碩面色晦暗的低下了頭。

  一旁的馬氏卻不服氣的說道:“陛下未曾是太子,不也是藩王登位么?孝桓皇帝駕崩時,尚有二弟在世,若非權臣作梗,帝位如何會流轉至解瀆亭!”

  “放肆!”

  “大膽!”

  當即有人跳出來怒斥馬氏的大逆不道,而馬氏也破罐破摔,在地上不住的撒潑,說自己的兒子劉悝被人誣陷致死,又說起自己可憐的身世。她的怨恨是經年已久,慫恿劉碩稱帝也不過想將這劉氏江山攪亂,馬氏的神志已近乎瘋癲,皇帝不得不將他們都帶了下去。

  就在南皮被朝廷收服的第二天,陰沉已久的天空突然大放光彩,陽光從云層里斜射出道道金光,看到的人都將其視為祥瑞。

  也就是這一天,袁術在正午被皇帝下令斬首,與他一起受刑的還有袁紹的一眾妻兒。緊接著皇帝便宣布廢除偽帝興平年號,賜劉碩、馬氏毒酒,并連帶著廢除了安平國與平原國,國相改置太守。

  在南皮收服以后,皇帝對袁氏叛逆的清算并沒有因為殺了一批人而就此止步,他打算進一步罪及家屬,將這些人的家產抄沒,家中老小一齊流徙到雁門或者上郡去。

  皇帝認為自己要清算的只是擁立偽帝的罪犯,可殊不知這一來讓許多人兔死狐悲,很多與這些人有過盤根錯節關系的士人紛紛上疏請皇帝念在天下平定不易,正應施行仁政為由,罪不及家人。除了冀州士人上疏懇求以外,受到波及的汝潁士人也開始上疏勸阻。

  面對各方的阻力,皇帝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讓新歸附的陳琳寫了一篇措辭嚴厲而不失華麗的文章,在文章中除了歷述袁氏大逆不道的種種罪尤,又與應劭經過合計,引用了漢律中族誅的條件,證明皇帝罪及家屬的合法性。在文章的末尾,陳琳又將袁氏痛責了一番,更提倡天下士人要引以為戒,忠心漢室,否則百年門楣也難逃天譴。

  這篇直陳袁氏大逆詔以詔書的形式,一經出世,很快便公布天下,原本甚囂塵上希望皇帝施行仁政的輿論也迅速被陳琳的文章壓了下去,現在誰還冒頭為罪臣家屬求情,為叛逆作辯護的帽子就會被扣在頭上。

  皇帝先勝一陣后,又立即傳詔給汝南太守劉艾,命其將汝南袁氏的田產資財一概抄沒入官,袁氏宗族子弟,無論嫡庶遠近,全部都要流徙到交趾去。皇帝攜大勝之威,對以袁氏為代表的一干叛逆豪強進行狠厲的清算,即便是當年光武皇帝中,也不曾對支持王莽篡位的豪強進行清算。皇帝的這般雷霆舉動,在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士人心中,再度激起動蕩。

  最先引發惶恐驚懼的,卻是在解瀆亭主持完孝靈皇帝這一系皇祖祭祀儀式的劉虞,他通過各種渠道、各色人等,知道了皇帝在駁斥劉碩時所說的話。聽到皇帝故事重提,又拿劉虞當初被差點擁立為帝的經歷來說事,劉虞當時嚇得站也站不穩。忙借口自己主持幾個陵園的修葺、宗廟祭祀耗費了太多心力,在居處稱病不見任何外人。

  他自然知道皇帝為什么時不時地總愛拿此事不放,他也更是明白為什么皇帝那番隨口之談一經說出,便不出一兩日就從遙遠的南皮,主動傳到了數百里之外的解瀆。

  一邊是皇帝想警告他、敲打他,一邊則是有人想把他推出去帶頭鬧事。

  劉虞獨處的時候越想越怕,一夜之間頭發又白了許多,此時的處境竟然比當初得知公孫瓚因自己而死還要讓他恐懼。很快,劉虞在讀到由官方布告、才子陳琳撰寫的直陳袁氏大逆詔后,立即做出了決定。

  他親自上疏請罪,不但直言自己領兵以來,在公孫瓚、以及征討袁熙這兩件事上接連失算,險些使朝廷陷入不利的局面。又深刻檢討了自己當年在擔任幽州牧時,面臨袁紹與韓馥的誘惑,居然只是堅持原則、嚴厲抵制,卻沒有徹底與其劃清界限,甚至上疏請命討伐。劉虞自陳有失忠義、無德無能,在奏疏的最后請皇帝褫奪自己的襄賁侯爵位,以儆效尤。

  劉虞在奏疏中的措辭用語格外講究,既表達了自己認罪、檢討的誠意,又不使其看上去像是以退為進、借此要挾皇帝。可見劉虞為了寫就這篇奏疏,著實是絞盡腦汁,當皇帝看到之后,也是明白自己達到了目的,他沒有一次性奪走劉虞的侯爵,而只是削減了他一半的食邑。

  得到這樣的懲處并沒有讓劉虞徹底安心,他又借口多病,想要辭去身上僅剩的并州刺史的官職。皇帝也不能做得太過,他也需要劉虞來懷柔諸胡,是故拒絕了劉虞的請求,還賜了不少補藥給他,表示這件事就此翻篇。

  然而此事的風波尚未平息過去,眼看著昔日與自己有不少交集的豪強被官府抄沒、懲處,河北士人內心惶惶之余,又從萍末的風聲中聽到了來自南皮的傳言:皇帝似乎為了要讓這項政策徹底推行下去,有意讓河東太守王邑擔任冀州刺史。

  聽說當年河東豪強在袁紹的教唆下舉兵叛亂,被皇帝親征平定后,將河東豪強幾乎全部清算根除、一掃而空,百年豪門的衛氏也一蹶不振,只留下裴氏、毌丘氏等寥寥幾家。而負責主持河東戰后的清算、以及一系列抑制豪強、試行種種新政的,就是這個涼州北地郡人王邑。

  在這方面,王邑可以說是經驗豐富。

  冀州士人們意識到皇帝意不止于此了,而潁川士人因為王邑調任冀州事不關己,竟沒有了共同進退的動力。

  這讓眾人不得不將視線放在官職雖弱,但才智、名望卻深孚眾心的諫議大夫沮授身上。

無線電子書    興漢室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