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六章丨高廟罪已

“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輪臺罪己詔  初平三年六月初六。

  詔修長安諸帝陵。

  車駕幸長陵,祠高廟,詔諸王公、牧守及以下。

  “…本朝定鼎四百載,列祖列宗,深仁厚澤,奚能縷述?意者漢室之德未有失也,而朝廷之政有所過歟?朕繼位三載,雖未能仰紹愛民之政,亦無害民之事,更無殷紂之暴也。何以海內鼎沸,百姓播越?…遭遇此變,實不可解,惟自責耳…諸公若愿為忠良,則當赤心為國,匡朕之咎;若自甘卑鄙,則勿尸祿保位,益增朕罪。”

  有漢一代,歷代皇帝只有在出現重大自然災害后才下詔罪己,內容都是自謙自省,并不是真的悔過。真正下過異常誠懇、有認罪性質的罪己詔的,唯有孝武皇帝。

  如今皇帝這道高廟罪己詔一出,一夜之間傳遍三輔,按這個速度,再加上皇帝的暗中推動,不消數月,便可天下皆知。

  這道詔書信息量極為豐富,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皇帝是要借此讓民間知道朝廷革故鼎新、矢志中興的決心,并重新建立士族百姓對朝廷的信心。所以沒有讓別人捉刀代筆,而是由皇帝自己親筆寫就。

  罪己詔共分為三個內容。

  “其一,是明言,本朝建基四百載,雖德運有改,但仍是天命在漢,不容有疑。”太尉馬日磾坐于堂中,向底下府掾、親信分析著皇帝所頒的罪己詔:“如此可駁‘代漢者當涂高’之讖語。”

  尚書令士孫瑞著即補充道:“各地皆以為朝廷微弱,譬如秦末逐鹿之時,便自生齊桓晉文之心,意圖爭霸,何其謬也!朝廷雖有小人為禍,卻無苛政之烈。如今明天子在上,大漢中興有望,豈能再容宵小生事?”

  堂下眾人盡皆點頭稱是。

  馬日磾略有深意的看了士孫瑞一眼,點頭說道:“其二,陛下登基不過三年,受制于權臣之手,哪里有機會匡扶天下?若是全天下皆以此罪于陛下,豈不荒謬?但陛下將朝廷之失,皆攬于己身,這是以退為進的法子,為的就是讓天下人看到陛下的坦誠與胸懷。”

  “那其三呢?”侍中馬宇問道:“我看罪己詔的最后,似乎對我等有告誡之意?是在警示我等公卿,不得務自鉆營,要以國事為重?”

  馬宇與馬日磾同出扶風馬氏,是馬日磾的子侄輩,為人志大才疏,好出妄言。

  勸農令第五巡聞言反駁道:“豈是如此?這分明就是指那些關東方伯、州郡牧守,讓他們勿相侵害,并以生民為重。若有違此意者,是為加罪于陛下,自絕于世人,陛下便可以堂堂之師,征討不臣。”

  馬宇仍不服氣,強詞道:“我適才所言又有何錯?朝廷現今雖俱列名臣,其中也不乏渾噩之輩。詔曰‘朝廷之政有所過’,這過既不在君,便在臣屬之中。怎么能說陛下此詔無有警醒我等大臣之意?”

  見兩人逐漸變為口舌之爭,馬日磾不得不出言制止道:“好了!無論這罪己詔中是否有此意,我等都要加勉勤勵,切不可興意氣。”

  “我等自勉,那別人呢?”馬宇說道:“桓、靈以來,朝政失措,天下紛亂,是我等士人之罪歟?還不是閹宦、外戚蒙蔽于上,擅權無道所致?陛下前日在宣室召見近臣,曾言興亡三事,其中流民、羌胡二事皆有定策,而朝政失措卻未給天下士人一個交代,也未說如何杜絕,這如何讓我等自勉?”

  馬日磾一時語塞,誠然,全天下的人都知道這么多年朝政之所以荒怠無道,全都是由宦官、外戚擅權所引起的。無數黨人、士子費盡千辛萬苦、舍生忘死才有了如今宦官與外戚勢力一蹶不振的局面。

  這個時候,正是要一鼓作氣,讓皇帝重新訂立規矩,從制度上明文約束、甚至是斷絕宦官與外戚參與朝政的權力以及躋身朝堂的途徑,實現真正的君主臣佐,共治天下。

  因為朝廷處政的權力就那么多,出于自己的利益,自然不樂意讓外戚與宦官來分一杯羹。更何況這兩者禍亂朝綱,實在不是什么好貨,更不能讓他們出現在朝堂之上。所以很多士族大臣都對皇帝翹首以盼,希望小皇帝能親士人、遠小人。

  但沒想到皇帝心里隱隱然防范著士人,別看主政的馬日磾、黃琬等人俱是一時名臣,也別看皇帝雖然寵信小黃門穆順,但從未準許其干政。

  一時如此,不代表一世如此!

  這一點,從皇帝舅氏王斌、董承接二連三蒙獲重任嘉賞,就可以看出外戚復起之勢不遠。到那個時候外戚與士族大臣必然會有一戰,無論結果是誰先低頭。只要二者合流,那么皇帝為了制衡,宦官再起之日也就不遠了。

  皇帝如今只是用罪己詔稍提了幾句,看上去重視無比,其實是輕飄飄的一筆帶過,刻意留了一個閹宦、外戚隨時可能再興的口子,讓朝中士族大臣如鯁在喉,以至于對皇帝高舉輕放的態度大為不滿。

  “此次陛下頒詔罪己,是我大漢首次自陳歷代處政得失,直面過錯。若論給天下士人一個交代,沒有什么能比罪己詔還要鄭重的了。”見馬日磾沉默不語,作為關西士人的二號人物,士孫瑞嚴肅的說道:“伯軒隨侍陛前,當慎思謹言。”

  馬宇不甘的說道:“但是司隸校尉董承自入朝以來,對朝政屢屢妄加非議,這可是…”

  士孫瑞人情練達,精明事故,如何不知道這些人心里打著什么念頭、唱的什么戲?這伙人自詡忠良,要排斥閹宦、外戚,還大漢政治清明。說得好聽,其實走的還不是爭權奪利的那一套?

  朝中任何人都有各自的政治底線,只有在彼此了解對方政治底線的前提下,兩者才能不會撕破臉皮,在彼此容忍的范圍內互相試探、斗智、博弈、甚至是利益交換,這才是妥協的藝術,同時也是政治的魅力所在。

  就比如司徒趙謙的底線,就是盡全力維護其弟趙溫的地位,以保證在他死后蜀郡趙氏依然能在朝廷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在針對趙謙時,除非是想與他斗得不死不休,否則無論做什么都不能損害到趙溫。皇帝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才會順水推舟,同意趙謙提出的讓黃琬為司空的建議,好讓黃琬今后對趙溫多加維護。

  投桃報李,趙謙近來也對皇帝言聽計從,無不尊奉。

  在士孫瑞看來,皇帝的這道罪己詔,無疑就是向所有人公布了他自己的政治底線,那就是‘若愿為忠良,則當赤心為國,匡朕之咎;若自甘卑鄙,則勿尸祿保位,益增朕罪。’

  皇帝之所以不愿在杜絕宦寺、外戚干政的事上松口,就是要留著這只隨時可能破籠而出的猛虎來讓臣子們警惕。‘若愿為忠良’,那么皇帝自然不會讓宦官這些人來擾亂局面、消耗內部實力。可若是踩了皇帝‘自甘卑鄙’、‘益增朕罪’的底線,那么就不要怪皇帝再度啟用宦官和外戚了。

  馬宇這群認不清形勢的人,妄以為說服馬日磾,就可以聯絡朝臣逼迫皇帝表態,實在是愚不可及。當初就連王允都沒能越過底線,讓皇帝在原則性問題上讓步,憑馬宇幾個人就能做到了?

  “伯軒。”士孫瑞豎起右掌制止了馬宇的話頭,語氣帶著警告:“須知‘要君者無上’!”

  這是當初承明殿策試題里的一句話,引自孝經,由皇帝親自擬定,用以向朝廷宣告自己對王允的不滿。

  王允正是因為冥頑不靈,執意犯上,所以才成了皇帝眼中的‘要君者’,在之后的短短數日之間從云巔打落至塵埃。

  如今士孫瑞用這句話來提醒馬宇,讓他要以王允為戒。

  馬宇立時警醒,遂閉口不言。

  “只是我等不言此事,不能說明別人不會言及此事。”黃門侍郎韋端在一旁突然插話道:“當年袁氏首誅宦寺,并以此為傳世大功。如今陛下態度曖昧,既沒有阻絕宦寺翻身之機,就等若是無形之中削減了袁氏功績。朝中袁氏門生賓客不少,不滿之下,必然會出面鼓動。”

  韋端為人老成持重,語氣態度拿捏的極好,讓人不由自主的用心去聽:“如果那些關東士人在袁氏門客的唆使下,以正朝綱、絕宦寺為由,上奏抗辯。我等若默不作聲,恐怕首先在道義上站不住腳,而且還會遭受攻訐。”

  “由得他們鬧去。”一直沒說話的馬日磾此時開口了,他雖然自覺有義務制止宦官再起,但如今皇帝并沒有這個意思——他也相信以皇帝之明,不會做這種于國無益的事情,所以他也沒必要為那些袁氏門生搖旗吶喊。

  馬日磾說:“王允不在了,楊氏又明哲保身,這伙人在朝中折騰不出什么來。”

無線電子書    興漢室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