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

“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三略·上略  經過一番軟磨硬泡,恩威并施,眾人終于接受了裁軍的詔命。

  為了表示朝廷一視同仁的理念,皇帝先是命趙謙公布了北軍、羽林等部的整編方案。

  北軍在長安守城一戰中損失最多,一萬北軍只剩下八千多人,尤其是騎兵損失最為慘重。對此皇帝將北軍重新調整,恢復了中壘營的編制,由北軍中候王斌直接統領,每營定額為兩千五百人。

  再從荀攸、皇甫酈在馮翊說來助戰的羌胡義從、以及從歸降的叛軍之中,主要是胡軫、楊定等部擇選出精銳忠誠之卒加入北軍,不僅彌補了北軍的損失,還使北軍增加到了一萬五千人的規模。

  而總數六千人的羽林、虎賁在此戰中損失了一千余人,皇帝有意將羽林、虎賁的士兵數量跟北軍對等,特意從叛軍之中擇選出七千原雒陽禁軍出身的士兵補充進羽林、虎賁,兩者共湊足一萬二千之數。

  趙謙的四千叟兵被其主動交了出來,作為對弘農楊氏的示好,被撥入護羌校尉楊儒麾下。加上楊儒在郿縣等地招募的三千新兵,經過裁汰整編后,兵員調整為五千人,駐守右扶風陳倉縣。

  建義中郎將段煨手下萬余人直接裁撤近半,僅留下五千兵馬,駐守華陰。

  經過這么一輪裁撤,朝廷手中只有北軍、羽林、虎賁等三支實力強大的軍隊,再加上衛尉手下的三千兵衛,建義中郎將段煨,護羌校尉楊儒等手下兵馬,共計四萬人,其中留守長安的只有三萬人。

  朝廷手下兵馬強干,將士一心,又主動裁撤了近兩成的軍隊,董承等人自然不能沒有表示。

  十萬叛軍中,除了作戰造成的損耗,還包括三萬多李傕等人沿路裹挾的無辜百姓,至于剩下的六七萬人里,在裁撤了老弱傷病,并擇選出部分當年雒陽的禁軍精銳補充到北軍等處后,還剩下五萬人。

  這五萬人里,董承、樊稠、王方等人抱成一團,擁兵四萬,其中有兩萬是董卓當年征討羌胡的原班人馬、嫡系部隊。

  董承手下有四萬兵馬,比駐守長安的皇帝手下兵馬還要多出一萬,為了在朝廷、在京畿附近的軍隊中有更大的主動權和優勢,張濟所統率的那剩下的一萬人,就成了關系雙方實力對比的重要因素。

  皇帝出于自己的考慮,也有意增強董承在朝中的影響力,別看皇帝如今在朝堂之上幾乎能一言左右局勢,可若是在關乎眾人利害的事情上,比如皇帝意圖開展科舉、改革官制、鹽鐵專賣等一系列針對約束世家豪族的政策,一旦公布出去,必然會獲得所有人的反對。

  雖不至于眾叛親離,但足以讓皇帝成為孤家寡人。

  對此,就必須要有一個‘王莽’似的人物,替皇帝勇敢擔起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改革重任。

  朝中自大將軍何進、常侍張讓等人所各自代表的外戚、宦官勢力滅亡后,便開始出現了以士人當朝,徹底杜絕外戚、宦官干政的主流輿論。董承武人出身,不為士族所看重,皇帝越是有意突出他的外戚身份,越是提拔他,那些士族大臣便會越是敵視他。

  只需如同皇帝刻意挑唆王允與馬日磾等人的關系那般,挑唆董承與朝中士大夫的關系,為了實現個人的野心,董承勢必會按皇帝給出的計劃走。

  所以董承在皇帝眼中,就是那個改革破局的‘王莽’似的人物,不僅能幫他抵擋幾乎所有的攻訐與暗算,更能代替他向士族下黑手,好讓皇帝看上去顯得超然世外,從而擁有更大的騰挪轉移的空間。

  任何一個王朝中的改革行動,無不是皇帝暗中允準,然后由某大臣親自主持。若是改革順利,則國家富強,皇帝與大臣共享盛名。若是改革不順,觸犯利益,那自然是大臣背鍋,而絕無讓皇帝背鍋的道理。

  較出名的人物中,范仲淹是如此、王安石也是如此、張居正更是如此。

  這是皇帝一開始就有的打算,除了王斌隱隱有所察覺以外,誰都不知道皇帝優待董承的背地里包藏的禍心。

  面對董承對張濟屯駐長安的排斥,皇帝假意不允,最后還是裝作不情愿似得的做出讓步,命張濟屯駐安定郡,與護羌校尉楊儒防備羌胡。

  對于這個決定,賈詡沒有表示什么異議,以他對皇帝城府的了解,在完全可以留下張濟以掣肘董承的情況下,之所以沒有這么做,無非是有別的理由,需要董承在長安附近的軍權上壓過朝廷罷了。

  賈詡有心置身事外,在未有看清局勢以及皇帝的打算之前,出于謹慎,他一時還不愿牽涉其中。

  經過這么一輪的清洗裁撤,共有六萬多人退出軍隊,這六萬多人要在這些天內由指派的典農中郎將、以及典農校尉們帶到關中各地開展軍屯,為朝廷提供糧草軍需。

  自此之后,除了尚未來朝的馬騰、韓遂等涼州叛軍以外,三輔之地再無可以顛覆朝廷的隱患。皇帝手綰大權,名義上聽從他的軍隊共有九萬人,他終于可以騰出手來,放心去實行以前他想做卻又做不得的事情了。

  草草搭建的校臺之上,皇帝與司徒趙謙、車騎將軍皇甫嵩、新晉衛將軍董承等人分次站定,共同檢閱大漢朝廷的北軍與羽林、虎賁。

  只見一隊隊衣甲鮮明,精神抖擻的軍隊在北軍各營校尉的帶領下,呈方隊列陣,緩緩進入臨時清理組建的校場。

  這是皇帝近兩個月以來,從募兵到練兵,從糧餉到軍械,幾乎是一手創建的北軍五營。他們有的是來自關中各郡善弓馬射箭的良家子弟,有的是扶風、馮翊等郡應募而來的羌胡、匈奴義從,也有的則是從雒陽隨朝廷遷來的移民青壯。

  他們有的久習弓馬,只需稍加訓練便可成軍;有的身強體壯,來自底層,因為飯食之恩而效忠于皇帝。

  論單兵作戰,北軍或許還不如董承等人手下身經百戰的隊伍,但若是論及軍心士氣,卻猶有過之。

  在北軍之后,則是數千騎策馬而來的羽林騎兵,他們本就是徐榮手下曾統帶的雒陽西園軍精銳,無論是精銳程度還是士氣都遠在各軍之上。

  有皇甫嵩這等威望巨大的宿將在,又有一支精神抖擻、甲堅劍利的強軍,再加上賈詡等人的全力支持,整整十萬新附的叛軍之中,饒是還有心存僥幸、不屑之人,此時也都暫時息了反復之心。

  年輕的皇帝站在高臺之上,身穿華貴合體的武弁服,腰間懸佩寶劍。雖然樣貌年輕稚嫩,但他巍然站立在前,在十幾萬人的矚目下面不改色,在身后眾將與儀仗郎衛的烘托下,無形之間,有一股上位者的氣勢蔓延開去。

  這便是皇帝,大漢的皇帝!

  “詔曰——!”皇甫酈與其余常侍謁者在高臺上扯著嗓子叫喊道。

  皇帝的口諭通過這些人傳到底下的將校耳中,又分批次逐個通傳了下去,曉諭三軍。

  “逆賊已誅,念朝廷有好生之德,不予株連,余者一概赦免,既往不咎。爾等皆我大漢將士,本該一視同仁,今后無分涼并,無分內外,望眾位竭盡忠能,開疆擴土,捍衛朝廷!”

  許多士兵當日在城下尚未窺見完全,如今雖仍是遠遠的看見一個身影,但無疑比當日離他們近了許多。

  更何況臺下眾多士兵心中都以為自己有反叛之罪,僥幸得赦倒還罷了,偏偏皇帝還絲毫不嫌他們曾是戴罪之身,親自前來看望,這讓更是許多人激奮莫名,感動不已,雖不至于死心塌地,但對國家的忠誠度無疑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他們既有蒙獲赦免的慶幸,又有對皇帝不嫌他們曾犯下罪行的感激,當此之時,無不奮臂呼喊。

  “萬歲!”

  “萬歲!”

  眾人的歡呼直沖云霄,本來當兵吃飯,在他們看來,董卓也好,李傕也罷,只要誰能帶他們安然無憂的活下去,他們便不介意以誰為主。

  既然董卓、李傕這些人都死了,自家性命又能得以保全,那么奉誰的命不都可以么?

  如今這支軍隊在董卓專權之后,再度回到朝廷的手中,而朝廷也成了這支軍隊新的主心骨,有皇帝一視同仁的言語在前,又有皇帝親臨赦免,表示既往不咎的行為在后。哪怕是李傕復生,看到這個場面也會明白,這支軍隊幾乎是再也不會有何反叛之心了。

  炫耀了一番朝廷武力以后,在眾將的支持下,裁軍的詔令有條不紊的實施了下去。裁撤之后既有田地可分,又有一筆撫恤可拿,朝廷待他們可謂是仁至義盡,是故輪到被裁的時候都毫無怨言,皆心甘情愿的接受。

  這件事情由皇甫嵩與董承、賈詡等人負責,一直從六月初忙到六月中旬,在城外屯駐的十幾萬軍隊才逐漸被調走、散去。

無線電子書    興漢室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