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聯戚畹之貴,秉旄繼世,抑造物之報,嗇此而豐彼歟?”————————宋史·列傳第十六 董承等人甫一入城,便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安排了上好的屋舍、歌姬招待。
負責接待的侍中楊琦等人不矜世家身份,親自勸酒討好,張濟這幾日提心吊膽,唯恐遭到朝廷報復,在軍中哪里顧得上盡情享受,很快就沉迷其中,無法自拔了。
唯有董承城府深沉,刻意保留了一絲清醒,他倒是不怕酒水中有毒,畢竟他與張濟放眼叛軍之中不過是個小人物,犯不著讓朝廷如此大動干戈。
事出反常必有妖,見楊琦遲遲不提去見王允的尸首,董承心里越發起疑了。他倒是也沉穩,知道靜觀其變,想看看朝廷接下來想玩什么把戲。
很快,待張濟還在沉迷酒色與吹捧的時候,一個小廝悄悄將董承請到了一處偏僻的屋舍。
一個董承從未見過的老者頭戴梁冠,身披紗袍,端坐在主位,就連脾性耿介的議郎種邵此時也溫順的坐于下首。
“將軍有所不知,此人正是天子生母的兄長,朝廷的北軍中候。”種邵在一旁介紹道。
見種邵的脾氣渾然不似在叛軍之中的那樣暴躁,讓董承心里更是驚疑不定,通過介紹他已經認出了眼前這人的身份。
皇帝的舅父王斌,當初奉詔來京后不過是個奉車都尉,沒想到董卓一死,其人立即就翻身做了北軍中候,看上去還很受信賴?可是朝中大臣不都是很反感外戚掌權的么?馬日磾為什么要特意將王斌安排到北軍中候這樣重要的位置上去?
不待董卓多想,王斌卻已溫和的跟董承打起了招呼,他為人和氣,從不擺外戚的架子,在朝中大臣心中很有好感。
此時與董承說話也很有分寸,也不說如今的戰事,輕輕繞開雙方敵對的身份。單就與董承說些家常閑話,董承知道對方是有的放矢,也不急,樂得跟對方說些有的沒的。
到底是王斌沉不住氣,他輕輕咳嗽了幾聲,突然嘆道:“君上襁褓失恃,年幼失怙,自登基以來,又遭逢大亂,實在是苦難多磨。”
董承不明白王斌的意思,只得順著他的話接道:“是,古來賢明之君多遭險阻,晉公有流離各國之厄、越王有臥薪嘗膽之苦,但他們最后都成就霸業。國家雖然飽受磨難,也可說是天將降大任。”
“說的是啊。”王斌顯然很喜歡董承的這番比喻和說辭,贊同道:“我等身為朝廷臣子,深受國家信重,豈能不盡心竭力,為其效命?君上當年失恃,若無董太皇太后盡心撫養,君上何至有今日?老夫雖為君上母族,未能在君上幼時多加照顧,實在慚愧。君上是家姊遺孤,董將軍又是太皇太后內侄,于情于理,還請受我王氏一拜。”
董太皇太后是孝靈皇帝生母,今上剛出生時其母王美人便被當時的皇后何氏害死,為了保護剛出生的幼子,孝靈皇帝特意讓當時的太后董氏撫養長大。
董太后不僅對皇帝悉心照料,將其拉扯長大,更有意為其爭取太子之位。拋開個人私利不講,董氏對當今皇帝可以說是恩重如山,皇帝長大后也將董氏視為自己的外家,等同于母族王氏。
在董卓干政時,董太皇太后早已死于跟何氏之間的斗爭,為了獲得專權朝廷的合法性,董卓假托自己是董氏族人,對董太皇太后的親族大肆封賞,其中就有董承得以掌兵,隨牛輔坐鎮一方。
但這些事都伴隨著的董卓亡故而煙消云散,朝中誰還會去認董承是皇帝的外家?就連王允也一棍子打死,有意將董卓一并歸入道涼州將校中去,不許這個外戚露頭。
誰知道被王斌此刻再度提了起來,雖然嘴上說是為了報答當年董氏的養育之恩、又慚愧于王氏不能在當時襄助皇帝,其實還不是為了拉攏他?可是眼下朝中不是馬日磾與趙謙兩人掌權么?王斌有意提及自己的外戚身份又是什么意思?
由于不明情況,董承還以為朝中關系錯綜復雜,他一時驚詫,竟忘記了回避的動作,生生受了王斌這一拜。等回過神來,董承連忙擺手說道:“我無德無能,豈敢當此大禮!”
“太皇太后撫養陛下長大,可謂是有功于國。”一旁的種邵插話道:“如今董氏在朝中只剩下將軍一人,國家今后必然傾力報答,現在這不過是王公個人的致謝,將軍有何擔不得?”
“這…如今國家經事不多,年紀還小,這報答一事。”董承故作猶疑,看了眼種邵,試探道:“太尉馬公與司徒趙公難道就不會有意見嗎?”
“將軍有所不知,如今是君上親政,大權皆在君上手中,恩賞后族,本是歷代傳下的規矩,太尉等人又怎么會有意見?”王斌笑呵呵的說道:“別說是此事,就連當初允準赦免城外眾人的提議,都是君上所做的決定。不然將軍以為王司徒何以倒得那么快?朝局幾經跌宕,何以安穩如山?”
董承想起了當日臨危不懼的站在城頭觀戰的年輕人,想到馬日磾經學傳家,總不至于脅迫皇帝登城鼓舞士氣,除此之外,那就只有一個解釋,皇帝是自愿登上城墻的。
能有如此膽量和氣魄登上兇險萬分的城墻,這樣的皇帝確實符合王斌口中的謀略深遠,胸懷錦繡的形象。想到如今朝中并不是馬日磾等人執政,而是背后的皇帝掌權,董承心里突然炙熱了起來。
且看王斌才能不過中上之姿,不會領兵,未臨軍陣,僅僅因為是皇帝的母族便爬到了北軍中候的位置。而自己征戰多年,論才能絕不遜于王斌,又是對皇帝有過大恩的董氏后人,怎么就不能坐上更高的位置了?
董承心念急轉,他本來就想著跟樊稠一起歸順朝廷,此時心里更加堅定了這個想法。
若是一門心思跟著李傕,事后哪怕打下長安,掌握朝政,那也是靠各自手下兵馬是否雄厚來論資排輩,而自己手下不過數千,能得到的好處絕沒有李傕的多,反而還要在人面前忍氣吞聲、低頭做小。
而一旦歸順,自己就會走上外戚大將軍的路子,所獲得的權力將比跟著李傕等人繼續反叛所得到的更大,不僅是將會參與朝政,還能將城外那十萬大軍收入麾下。
孰輕孰重,該選哪條路,董承顯然不需要再考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