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陸贄回說,太子司經局能擇選年輕賢士入內,這是好事,不過臣覺得還是該有個考核的過程。
皇帝說對,那么就由陸九你來考校,京官當中的年輕才俊,不問是否進士出身,只要能通經史的,都有機會入太子司經局。
另外為表示公正,朕再讓翰林學士韋執誼覆核。
當晚,恰逢下直的韋執誼,騎馬和妻子一道來岳父宅第里作客,杜黃裳語氣便很不友善,公然批評韋執誼:
“你在翰苑掌握的是王言草詔,除去工作外不要牽扯其他方面,尤其是東宮的事,這是陛下的家事,瞬息萬變,稍有不慎,便有傾覆的危險。”
韋執誼心中不服,便對岳父解釋說:“翰林學士本就伴隨在圣主身旁,極為親近,是圣主先問小婿的,延英殿圣主又問宰相執政,足見太子學業方面,圣主并未將其目為家中事,而是當作天下的大事來看待的。”
“你最近難道不是與翰林待詔王叔文、王伾走得非常近?二王之所以親近你,不過是想拉攏和你關系近的高衛公和我,圣主在延英殿公然詢問宰相這件事,其實也是在看我的反應。”
這下韋執誼才稍微有些吃驚。
因為他和太子、王叔文私下地串通好,劉禹錫是定要拉攏的,非但因劉禹錫本人有才學,更因他家和杜佑、權德輿間的關系親密,所以才想劉禹錫入司經局。
就在韋執誼不言時,杜黃裳勸說女婿:“這江山本就是皇太子的,他安心等待就是,如果做事太顯,行事太躁,反倒會激起反彈,事與愿違。”
“太子確實只是想求賢才主持東宮講筵。”韋執誼沒改口風。
杜黃裳嘆氣,然后給女婿指了條道路:這次臨時選舉,聲勢得造得大,但最后定下的人選,必須鳳毛麟角,得讓圣主既滿意又心安,你明白嗎?
韋執誼這才恍然大悟,便對岳父致謝。
“不用謝,你年紀輕輕,得蒙高衛公賞識,一路是超擢美進,從興元赤縣南鄭令,現在又是翰林承旨學士,不出五年,說不定就能入中書門下平章事,可這也會養成你輕躁的性格,以后你得好自為之”隨后杜黃裳壓低聲音,算是給女婿交底,“高衛公為何不被圣主猜忌?是因他是營田、練兵、征戰,一步步走上來的,是實打實的,圣主和天下離不得他。像你這樣的,一路清貴而上,歷任美職,雖容易得寵,但終究不過是個文士,朝廷哪日要殺你便殺你,要流你便流你,可曾有回還的余地?楊炎就是前車之鑒哇!”
一席話說得韋執誼悚然 杜黃裳的告誡是出于好心,而女婿韋執誼隨后也真的聽取了岳父的良言。
可誰想到,事態到最后卻發展走樣,出乎人的意料。
太子司經局校書,雖然只是正九品,但因為其地位的特殊性,故而頓時成為京城子弟們激烈角逐的焦點。
比如裴延齡,就極其想讓自己的兒子裴操,謀取到這個官職。
但當他知道是陸贄為主司,頓時泄氣。
不過裴延齡之所以是裴延齡,就在于他是不折不饒的。
他索性厚起臉皮,給陸贄直接寫了封信,語氣哀憐,說自己兒子裴操確有才華,況且我們家也是因精通經史而小有名氣畢竟裴延齡注過史記,號稱小裴學士,這孩子還算有些家學,敬輿你主持貢舉和銓選數年,向來以清正著稱,想必也不會因私人恩怨放棄賢才當然我也不是說我兒就必須中選,只是誠惶誠恐給您寫信,希望得到個公允的答復。
陸贄很快便回信,對裴延齡的答復十分磊落,稱若經過考核,裴操真的是才學橫溢,必然會取他。
其實陸贄之所以如此,還是聽了高岳離京前的勸告:對裴延齡這樣的人,適當給他點面子,不要過分刺激他,搞些魑魅魍魎的伎倆。
而奸詐的裴延齡拿到陸贄的回信后,私下地到處宣揚,表面感激涕零,說陸門郎當真是寬宏大量,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實則在造勢,潛臺詞就是:陸贄若真的顧惜名聲,便該取我家的裴操。
不久,陸贄親自來到吏部南曹院,主持考試。
這次的競爭非常激烈。
不但劉禹錫、崔群這批剛剛在京華內蜚聲的俊秀才子來了。
且頗有家學的裴操,還有剛剛前往淄青去定兩稅的高郢之子高定也來參與。
高定對經書的研究很是精深,據說他七歲大讀尚書湯誓時,曾問父親說“奈何以臣伐君?”為什么商湯身為夏的封臣,打主君打得那么義正言辭啊?
高郢就仿效孟子的理論,回答兒子說“應天順人,不為非道。”
一般的孩子到這里也就為止,可高定卻指著尚書甘誓說:“用命賞于祖,不用命戮于社,是順人乎?”這篇誓里說,愿意跟著我商湯去伐夏的,就在祖先神主前接受賞賜不愿意的,便在神主前殺掉,既然父親你說伐夏是順應了人民的呼聲,那怎么會有不愿意效命的?既然有人不愿意,要用殺戮來脅迫他們愿意,那還妄稱什么應天順人呢?所以父親你治學,是不是有點先入為主按圖索驥,缺乏自己的質疑思考啊!
高郢瞠目結舌,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可比小朋友問孫悟空有幾個妖精女朋友難多了。
而此次考試,陸贄所出的題目也很震撼。
“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何篇可刪?三傳春秋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何者可廢?墨家非樂,其禮何以?儒家委命,此言當否?”
公開問儒家經典可以刪廢哪一篇,公開質疑孔子的言論是否妥當。
這種試題的出現,實則呼應了風雨欲來的大變革時代察覺舊日經典并不能救世而產生的焦灼猜疑,以及對未來新走向的恐懼和期盼,已從人們的潛在思想中,反應到朝堂的射策里來。
諸位應舉的年輕人揮毫潑墨,洋洋而就。
而后陸贄細心評判,認為太子司經校書可有三人:
劉禹錫、裴操、高定。
當這三位的名單送到韋執誼前時,韋是抓耳撓腮,難以定奪。
要是全取的話,便使得太子有邀買人心的嫌疑,很可能會被皇帝猜忌。
取二去一,不妥。
還是聽岳父的,取一去二最好。
精彩東方文學提供等作品文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