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十一章 相信

  前面說過,如果按照先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古訓,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均已邁入了這個行列。

  所以伴隨知青返城高峰的到來,也就很快出現了一次全國范圍的結婚登記高峰。

  據資料顯示,以京城為例,1981年本市登記結婚的對數有198858對,對比1977

  年的69679對,增加了1.5倍。

  而1982

年,是  934對。

  這個數目雖有下降,但仍是1977年的近2倍,等于平均每萬人就有將近二百對人組成小家庭。

  由此可知,這個時期,大齡男女們爭先恐后“脫單”的情況有多么熱鬧。

  不能不感嘆一句,那可真是廚子和木匠的黃金年代啊。

  只不過這種熱鬧的背后,也帶有倉促和妥協。

  鑒于當時適婚男女嚴重缺乏對異性的了解,但許多人的年齡卻已經超過或接近三十歲。

  而且老百姓的思想意識里,也仍舊把婚姻視為社會傳統的需要,“傳宗接代”的意識是絕對的主流。

  那么從實際來說,哪怕是號召戀愛自由,早已沒了包辦婚姻的新時代。

  但現實中的結合,風花雪月所占比重仍舊不多。

  而以父母長輩看法為出發點的變相包辦卻不在少數。

  這就叫沒辦法,大家既沒時間,也沒經驗。哪兒還談得上兩情相悅啊?

  只要人長相還過得去,感覺不是壞人,接觸一段時間不反感也就行了。

  最要緊的,都交給父母去判斷。

  老人的事兒可就多了。

  得搞清楚對方單位是全民的還是集體的?什么職務?什么工種?什么住房?得沒得什么大病?家里有無要贍養的老人?抽不抽煙?喝不喝酒?念過初中還是高中?脾氣溫順還是暴躁?甚至包括走路姿勢是不是八字腳,兩條腿是否一般長。

  說白了,能否“搭幫過日子”,才是他們在乎的中心內容。

  于是這一代人在默守為伴幾十年,子孫滿堂之后,被子女問及當年自己的戀愛經過,往往都會給出“先結婚,后戀愛,在相濡以沫中培養出感情”的答案。

  當然,只要能白頭偕老,一樣殊途同歸,倒不失為另一種幸福。

  但不能不說,對兩個當事人而言,在年輕時邁出這一步的時候。

  其實心里是不太有底氣的,也多少都會有些遺憾和失落,以及對自我、對未來抱有懷疑。

  完全可以說,他們是迫于社會環境和家庭的壓力,才會被動或主動的選擇了向客觀現狀妥協。

  所以說,這個階段水清的累,還有一點是來自于這方面的煩惱,那就是自己家庭和周圍環境對她個人婚姻給予的莫大壓力。

  其實找不找對象并不是事關生死的事,而且純屬是個人的私事兒。

  水清呢,也不是不想找。

  只是她是個隨緣的人,覺得現階段工作太忙,孩子又正是要人的時候。

  沒必要苛求,想緩一緩再考慮這件事。

  可這個年代就是不行。家里父母要催促,周圍的“好心人”要幫襯,就連單位和街道也要干涉。

  這些人全都特別熱心地要為單身男女介紹對象,熱心得就象上級給她們安排的任務,不完成無法交代似的。

  反過來,你要不找,就說明你精神不正常,思想有問題,這樣的另類份子是不容于社會的。

  這樣,水清也不能不隨大流兒,只能硬擠出時間和精力,來嘗試著尋找自己的另一半。

  可問題是給水清介紹對象的這些人,總愛自作聰明地搞平衡。

  她們自己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什么魚找魚,蝦找蝦,鳳凰棲梧桐,草雞進窩棚。

  而基于這個理論創造的天平,是把年齡、容貌、家庭、性格、職業、收入、知識、愛好,都列入其中,細細測量。

  如一邊是將就,那另一邊就得變成湊合,總體份量永遠都應該對等才行。

  比如說一位姑娘,臉上如有幾個麻子。她的對象恐怕得眼睛有點近視才好。

  因為麻子與近視眼不但恰好兩相抵銷,近視眼也容易忽略了麻子,成功率自然極高。

  只是可惜,這種算法雖然高明,也稱得上精密。但唯獨情感和情操是不會被計算在內的。

  那么這個天平對于水清而言,當然不準。

  那些人介紹給她的見面對象,從一開始就走了板,幾乎全是舅舅不親姥姥不愛的模樣。

  稍微有點樣兒的,不是工作、家境太差,就是老氣橫秋的喪偶鰥夫。

  當然,哪怕是這樣,水清其實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因為她懂得一個人的美丑并不能只看表面。哪怕是對方是臨時工,或是有小孩呢。

  將心比心,只要對方愿意跟她一起好好照顧水曉影,兩個人又能志趣相投,彼此相知,對她而言,姻緣依然美滿。

  但關鍵就是看心靈是需要時間的,她不急,人家急。人家不急,人家家里還催得急。

  而婚姻又事關一輩子幸福,絕對不能馬馬虎虎?哪怕就是都不急,也未必就能真合意。

  于是好不容易能碰到兩個還過得去的,也很快吹燈拔蠟了。

  像工會魏大姐給介紹了一個“第一機械廠”計劃處的副處長,雖然是喪偶,可對方才三十歲,還沒有自己的孩子,喜歡古詩和書法。

  本來彼此相處的還不錯,水清很欣賞副處長的見識。

  可當熟悉了以后,兩個人討論婚后生活的規劃時,對方的功利和市儈卻暴露出來。

  副處長居然為了繼續升遷,要求她今后要學會交際、學會送禮,學會如何取悅領導們的家眷。

  這種陰暗面是水清所不能想象的,于是果斷分手。

  還有一個是部隊機關里的連職軍官,他的“毛病”是工作上經常出差調研,婚后也要長期在外,聚少離多。

  但他受部隊教育多年,有前途,有文化,模樣端正,作風也正派。

  而且他很同情水曉影,也很敬佩水清的行為,見了沒幾次,就赤誠地發出豪言壯語,要幫助水清照顧好水曉影。

  本來倆人也談得不錯,應該是有希望走在一起的。

  但偏偏這個軍官還是農村籍貫,寫家書回老家說明此事,卻遭到了思想封建保守的父母親人的堅決反對。

  他們也知道水清可敬,但水清帶個孩子過門兒的事兒好說不好聽,都怕舌頭根子底下埋死人。

  最后沒辦法,這件事也只能作罷。

  人大概都是這么回事,能說到能想到,但很難堅持去做到。

  而經歷過這兩件事,水清當然愈加疲憊不堪了。

  不過這個問題,很快她自己想清楚了。她決定給自己減負,再也不去看什么對象。

  因為她終于知道別人背后議論她最多的話是“帶著個說不清楚的拖油瓶,年歲也不小了,能有人要就不錯了?還東挑西撿個什么勁兒啊?”

  所以哪怕她做的是無比正確的事,但在大多數人心目中,她幾乎就象破殼雞蛋一樣不值錢。

  倒霉的是,如果連媒人也是這么看,那么自然不會把好的對象介紹給她。

  不過好在她這個人既不愿后悔也相當樂觀,反正這個樣了,那就繼續朝前走唄。

  好的姻緣肯定不會一下子就能出現,那她便決定耐心等著,直到找到一個不但心靈美外表美,和自己真正情誼相通的男人。

  她相信自己能找到,她相信緣分,相信這個世界,總有那么一個人是懂她的,在默默的等著她、尋找她。

  請:m.

無線電子書    重返1977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