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70章:回歸(二)

無線電子書    戰國大司馬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夫子,您…您方才開口說話了?”

  良久,蒙仲吃驚地問道。

  聽聞此言,莊子眨了眨眼睛,故作不知地說道:“老夫又不聾不啞,為何不能開口說話?”

  “不是。”蒙仲搖搖頭,吃驚地說道:“弟子在您身邊呆了整整四年余,從未見您開口說話…”

  “那只是老夫不愿開口而已。”莊子捋著髯須老神在在地說道。

  “那您為何忽然又愿意開口說話了呢?莫非其中有什么變故,是不孝弟子所不了解的嗎?”蒙仲好奇問道。

  聽聞此言,莊子淡淡說道:“大概是被某個不孝弟子氣的吧。”

  “夫子…”蒙仲一聽就知道莊子在戲弄自己。

  看著蒙仲那無奈的表情,莊子哈哈一笑,招招手說道:“好了好了,你坐到這兒來,說說你此番的經歷…你此番出門在外,經歷許多事物,想必亦有所心得吧。”

  聽聞此言,蒙仲便坐到他平日里的座位,即莊子的右手側,依舊盤腿而坐,徐徐講述他此番的經歷。

  細說他此番前往滕國的經歷,總結下來,其中的大事無非就是「結識惠盎」、「見到宋王偃」、「見到滕虎」、「拜訪孟子」這幾樁事而已,除此以外就是他在滕國的所見所聞。

  當蒙仲提到惠盎的事時,莊子捋著髯須微微點頭。

  在莊子所熟悉的后輩中,惠盎是最出類拔萃的,唯一被詬病的,即他選擇了輔佐宋王偃。

  而宋王偃在莊子看來,并非是一位賢明的君主。

  “你既見過宋王,你如何評價呢?”莊子問道。

  蒙仲仔細想了想,便按照惠盎此前的評價說道:“宋王偃此人,睿智而暴虐。…他初見弟子時,其實頗為和藹,但是,他又當著弟子的面殺了一名叫做唐鞅的大臣…”

  說著,蒙仲便將當日所發生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莊子,直聽得莊子搖頭不已。

  當然,莊子這里的搖頭,針對的當然是那名叫做唐鞅的臣子,畢竟此人那一番「不管善惡一并罪罰,則世人便會畏懼大王」的言論,實在是混蛋至極,這種人就算有才能,那也是有才無德,留在世上日后定生禍事。

  但即便如此,宋王偃當即親手殺死唐鞅,亦可看出這位君主的暴虐性格,以及對人命的輕賤。

  有句話叫兔死狐悲、物傷其類,雖然宋王偃今日所殺的唐鞅,確實是該死的,但看當時的情況,誰敢保證宋王偃下次殺的不會是自己的呢?雖然惠盎堅持「大王不會殺我」的觀點,但從當時宋王偃用劍指著惠盎的舉措來看,蒙仲不認為在這位君主手下做官會是什么好的體驗。

  “…但惠盎賢兄后來的話,又讓弟子有些猶豫。他說,人活一世,最終都難免想回歸故國,倘若此時故國已經不復存在,這豈不是一件悲傷的事么?”蒙仲對莊子說道。

  “就像落葉歸根,離開樹枝的葉子,最終會腐于土地,將精氣還給大樹,滋養樹根。人吶,也是一樣,被世人稱之為‘大丈夫’的張儀,那些逐利之徒,就不明白這樣的道理…半生追逐功名利祿,死后亦不過一捧黃土,何苦由來?”

  莊子微微點了點頭,這樣的解釋,惠盎當初也對他說過,所以他才默許了惠盎輔佐宋王偃。

  畢竟就算是莊子,也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國家被他國覆亡,畢竟這是生他養他的故國。

  此后,蒙仲又向莊子敘說了他與滕虎的對話。

  當聽到蒙仲最終竟沒有動手殺死滕虎時,莊子感到十分驚訝,他忍著歡喜問道:“為何沒有動手呢?”

  于是蒙仲便將家司馬蒙擎用自己性命擒住滕虎的事說了一遍,解釋道:“弟子那時在心中反問我自己,這一刀下去,難道就算為兄長報仇了么?兄長在天之靈難道就能安息了么?并不是!…若那一刀下去,充其量只是為了自己的‘痛快’而已。為了自己的痛快,搶占了蒙擎叔的犧牲與功勞,這算是什么呢?”

  “…”莊子靜靜地聽著。

  不得不說,蒙仲的回答,離莊子心中最滿意的回答還有很大的差距,但即便如此,莊子已十分滿意了,畢竟眼前的弟子今年也才十五歲,如此年幼的歲數能想到這一層,且做到克制心中的“人欲”,這已經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

  “不會心存遺憾嗎?”莊子故意反問道。

  蒙仲搖了搖頭說道:“兄長的仇,蒙擎叔已經為他報了,殺死了‘滕國君主滕虎’;而弟子所見到的滕虎,卻是一位在垂死之時仍然惦記著國家的‘彼之英雄’,這樣的人物,實不該死在作為‘宋兵’的弟子手中…弟子并無遺憾。”

  莊子聞言點了點頭,贊許道:“仇恨滋生仇恨,仇恨孕育仇恨,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昔日,有吳女與楚女爭一株桑樹,先是用言語爭辯,隨后撕咬扭打,楚女體弱,并非吳女對手,回到家中便將此事告知家人。家人很氣憤,次日便一同報復那名吳女,將后者痛打了一頓。吳女挨了打,亦將此事告知家人,家人伙同同村的族人,帶著刀劍殺到楚女家中,將其全家殺死。得知境內有楚民被吳人所殺,楚地的將領召集軍隊,將吳女所在的整個村莊都屠殺殆盡。吳王得知后,便召集大軍進攻楚國,終于引發吳楚兩國長達數十年的戰爭。…而這,就是一株桑樹引起的仇恨。”

  頓了頓,莊子又說道:“而引起了這場「爭桑之戰」的楚女與吳女呢,彼此全家皆被仇恨所吞沒,致使家破人亡。”

  “弟子受教。”蒙仲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旋即說道:“倘若當時有一方能報以仁德,放下爭執,或許就不會釀成那樣的結局吧?”

  “唔?”

  莊子從弟子的話中聽出了幾分端倪,狐疑地問道:“仁德?為何你會有那樣的想法?”

  見此,蒙仲便老老實實地說道:“是這樣的,在滕虎死后,惠盎兄曾帶著弟子前往鄒國,拜訪孟子…”

  聽到這里,莊子臉上的笑容微微一僵,淡淡說道:“有這回事?…詳細說來聽聽。”

  見此,蒙仲便將他拜訪孟子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莊子,包括他跟孟子的諸弟子辯論。

  毫不夸張地說,當聽說蒙仲將孟子的諸弟子說得啞口無言,且當眾指責儒家“巧偽”而儒家諸弟子竟無言以對時,莊子明明已年過七旬,竟興奮地一臉眉飛色舞之色,連連點頭笑道:“好!好!合該如此!”

  說罷,他轉頭看向蒙仲。

  不得不說,雖說莊子一向認為蒙仲這位弟子聰慧過人,但也沒想到此子竟能說得孟子那些弟子啞口無言,而更關鍵的是,蒙仲并不是單純用名家的辯論勝過儒家,而是用他莊周所提倡的“理辯”,有理有據,這才說得儒家啞口無言。

  “孟軻有何反應?他不曾親自與你辯論么?”莊子有些期待地問道。

  蒙仲搖了搖頭,說道:“孟子說,若他年輕三十歲,當親自下場與弟子辯論,而現如今,他勝之不武,若敗則顏面無存…”

  “這老物倒是狡猾!”

  莊子不屑地輕哼了一聲,對蒙仲說道:“世人都說孟軻善雄辯,可他泛泛之辯,言之無物,若親自與你辯論,自取其辱而已!”

  老物?您說這話不合適吧?

  蒙仲偷偷看了一眼莊子。

  因為據他所知,莊子與孟子歲數差不多,孟子最多只比莊子大兩三歲而已。

  “莊師這話…稍有些刻薄了。”

  蒙仲委婉地說道:“當日弟子與孟子有一番詳談,孟子的一些思想主張,讓弟子亦受益良多。”

  “哦?”莊子冷笑著說道:“他也送了你一個名貴的木匣么?”

  很顯然,這是莊子借用蒙仲諷刺儒家的「買櫝還珠」的寓言來嘲諷孟子。

  蒙仲聞言苦笑不已,搖頭說道:“哪像夫子您說的,孟子只是贈予了弟子半部書而已…”

  忽然,他好似想到了什么,從懷中取出一份竹簡,遞給莊子道:“夫子,這是孟子托惠盎兄給您的信,惠盎兄托付弟子將這封信轉交給您。”

  “孟軻的信?”

  莊子微微皺了皺眉,但還是接過,雙手展開粗粗觀閱了一遍。

  僅僅只是掃了一眼,他的眉頭便深深皺了起來,旋即板著臉問蒙仲道:“這封信你看過么?”

  蒙仲不明所以,搖搖頭如實說道:“既是孟子給夫子您的信,弟子豈敢斗膽偷觀?”

  聽聞此言,莊子恢復了和顏悅色的表情,不動聲色地將手中的竹簡放到了一旁,旋即詢問蒙仲道:“阿仲,接下來有何打算?”

  蒙仲恭謹地回道:“近幾日,弟子想在家中陪伴母親,待幾日后,希望能再回到夫子身邊學習。”

  “唔。”莊子點點頭說道:“你離家許久,確實該好好陪伴你母親。…好了,為師也不留你了,你將孟軻贈你的‘木匣’搬到居內,然后就回家陪伴你母親吧,為師也要…”他瞥了一眼放在一旁的孟子的書信,旋即接著說道:“也要給孟軻寫一封回信了。”

  “是,弟子告退。”

  蒙仲躬身而退。

  看著弟子離去,莊子當即收起了臉上的笑容,找來一封空白的竹簡,一臉慍怒在竹簡上揮筆疾書。

  正巧莊伯走入屋內,見莊子正在疾書,便好奇地張望了一眼,旋即就驚地滿臉詫異之色。

  他忍不住問道:“夫子,究竟何人惹惱了您,竟讓你寫這樣一封信去罵他?”

  “儒家盜了我道家的‘德’,還妄想盜我莊周弟子,實在可惡!”

  說著,莊子將自己的信遞給莊伯,余怒未消地說道:“待會你托人把這封信送到鄒國,交給那人!”

  “是何人?”莊伯小心翼翼地問道。

  “孟軻!”

  莊子憤憤地說道。

  聽聞此言,莊伯下意識咽了咽唾沫,旋即一臉驚悚表情的看著自己手中的這封信。

無線電子書    戰國大司馬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