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扭頭看看孫策,露出一臉壞笑。“將軍,你是不是有一種被人辜負的感覺?”
孫策想了想,啞然失笑,原本焦躁的心情緩解了很多。正如郭嘉所說,他的確有一種被人辜負的感覺,所以格外的憤怒。鑒于本尊殺戮太重,引起的敵意太濃,導致東吳立國艱難,內部紛亂不止,他來到這個時代就提醒自己要克制,要顧全大局,不能只圖眼前爽,這才費了好多心思和這些世家斗智斗勇,盡可能不撕破臉,能合作更好,不能合作也保持相安無事。
雖說他從世家那兒奪了不少地,但從來沒有強奪的,除了他們侵占的之外,大多是贖買,用可預期的利益進行交換,不讓他們吃虧。他希望用這種方式解決土地兼并問題,至少是緩解,然后將世家引向工商,引向新技術的研究,既讓他們獲得利益,也讓整個民族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但事實證明他還是太天真了。這些世家并沒有因此對他改變看法,只是一時蟄伏,等待著卷土重來的機會。現在機會來了,他們又蠢蠢欲動了。
打老子臉?你們知不知道這是跟誰斗,這是跟刀斗啊。不砍死幾個王八蛋,這口惡氣難解。孫策心里涌動著一團充滿羞恥的怒火,恨不得立刻將那些世家全部斬首。
這是他內心的隱秘想法,沒想到被郭嘉一語道破。
“將軍,人性本惡,不能期望太高。恩威并施,向來是治道的不言之要,且恩威不可偏廢,有威無恩失之刻薄,有恩無威失之寬縱。本朝為政,尚柔好寬近百年,世家豪強坐大,怎么可能一時易弦更張。將軍難不成還希望以恩義感化之?”
孫策苦笑著搖搖頭。“我倒不敢奢望感化他們,我只是希望他們能有點底線,現在看來,還是我太天真了,與虎謀皮。”
“將軍言重了。本朝養士百年,持節好義的人并不少,只是泥沙俱下,良莠難分。儒門揚善,法家懲惡,剛柔相濟,并行不悖。將軍以前是施恩,現在可以示威了。只是廬江、九江世家份量不足,不值得將軍動氣。汝南、南陽才是將軍應該關注的重點。”
孫策眉梢輕輕一顫,心生警惕。郭嘉雖然不習法律了,但郭家畢竟是以法律傳家,他們的世界觀與純正的儒生不同,或者說,他們相信人性本惡,與相信人性本惡的儒生主流有本質上的分歧。郭嘉本人又輕視禮法,放蕩不羈,他和張昭、張纮那樣的儒生也不怎么談得來。
尤其是張昭。
汝南太守正是張昭。張纮雖然不是南陽太守,卻是南陽政務的實際主持者。汝南、南陽的世家生亂,這兩人難辭其咎的。郭嘉這句話未必是有意詆毀他們,卻可能是理性分歧的自然流露。
部下有不同意見不是壞事,但他不能偏聽偏信,被人誤導。
“依你之見,當如何處置?總不能放著廬江、九江不問吧。”
“將軍,你的敵人是誰?”郭嘉一臉壞笑,看起來非常輕松。“凡事綱舉而目張,你現在也是兼領三州、坐斷東南的一方諸侯,能與你對陣的人怎么也應該是統兵數萬的大將,區區幾個蟊賊不值得你出手。”
孫策揚揚眉,心領神會。
袁紹父子才是他的對手,眼前來說,只有劉繇才有資格讓他親自迎戰,那些躲在山里的山賊還是派手下將領去,要不然自己也太累了,而且容易分心。袁紹這么做的目的不就讓他不能脫身么,他豈能讓袁紹遂了心愿。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要想穩住廬江、九江的形勢,重點不是進山征討,而是擊退劉繇,擋住袁紹,回頭再慢慢收拾這些貪心不足的世家。
孫策傳書程普、吳景,讓他們稍安勿躁,守好城池,不要急著出兵征討。他率領主力溯江而上,直撲柴桑,同時傳令周瑜和江夏太守文聘,約他們克期會戰。
魯縣。
一陣緊似一陣的戰鼓聲震耳欲聾,數千張弓弩在強弩校尉的指揮下一次又一次的齊射,密集的箭雨遮天蔽日,越過護城河,傾瀉在魯縣的城頭,對魯縣的守軍進行強攻前的最后壓制。
十幾架巨大的攻城車在民伕的推動下緩緩逼近城墻,數十名全副武裝的士卒站在攻城車上,等著放下木橋的那一刻。潘璋左手提盾,右手握刀,一雙眼睛死死的盯著城上的將旗,盯著將旗下的守將紀靈,不時的催促民伕用力,盡可能的離城墻近一點。
紀靈感受到了潘璋的敵意,但他無可奈何。圍城大半年,城中傷亡慘重,全城只剩下不到五百人能戰,軍械也所剩無幾,箭矢更是近乎斷絕,面對城下的箭雨,將士們只能躲在城垛后面。
“紀相,準備突圍吧,撐不住了。”副將昌豨沖了過來,臉上全上血。他一手捂著血淋淋的額頭,一手提著戰刀,戰刀也缺了口,戰甲上更是傷痕累累,甲葉中還夾了兩枝羽箭。
“陶使君將魯縣交給我,我豈能棄城而逃?”紀靈搖搖頭。“你們撤吧,我當與城共存亡。”
“紀相,突圍不是逃跑。”昌豨急了。“我們退到卞縣或者南武陽,一樣能繼續阻擊。魯縣已經守了大半年,連糧食都沒有了,怎么守?卞縣、南武陽有糧有人,比魯縣更好。實在不行,我們還可以進山,臧宣高等人就在南武陽附近,我們可以請他們增援。”
紀靈想了想,覺得有理。“那好,你們做好突圍的準備,我斷后。”
昌豨大喜,飛奔而去。
紀靈暗自嘆氣。打到現在,他知道魯縣肯定是守不住了。青州吃緊,陶謙把重兵部署在了瑯邪,沒有余力支援魯國。無援不守,昌豨等人已經不想打了,他就算不同意,昌豨他們也會突圍。與其如此,不如一起后撤,撤到卞縣或者南武陽,還有機會再堅守一段時間,等待轉機。
孫堅就在附近,隨時可以增援。之所以一直沒有行動,很可能是陶謙有顧慮,沒有向孫堅求援。紀靈不知陶謙有什么顧慮,但想想孫策將整個魯國都送給陶謙,他就覺得兩者的魄力差得不是一點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