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走進了中軍大帳。
孫堅端坐在案前,眉開眼笑。聽到腳步聲,他抬起頭,招手道:“公瑾,你來得正好。伯符剛剛送來捷報,他已經陣斬了夏侯淵,全殲了三千敵軍,韓義公押著俘虜和繳獲的旌旗,最多明天早上就能到。”
周瑜大喜,連忙接過軍報。他知道孫策這一仗會勝,孫堅不僅給了他兩倍于對手的精銳,還讓韓當、黃蓋兩員有經驗的戰將配合,再加上剛剛嶄露頭角的黃忠,打敗夏侯淵并不難,但是陣斬對方主將,全殲對手,這一仗贏得干凈利落,很漂亮,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
看完軍報,周瑜也為孫策高興。從軍報上看,指揮沒問題,臨陣降伏對方勇士雖然有點兒戲,卻也符合孫家父子的稟性。正因為孫策抓住了典韋,才迫使趙寵不戰而降,也使得孫策有足夠的時間支援黃忠,包圍夏侯淵,形成全殲的結果。
周瑜不完全贊同孫策的做法,但他自認換了他,未必能獲得如此輝煌的戰果。
“將軍,虎父無犬子,伯符作戰頗有將軍之風。”周瑜將軍報還給孫堅,不動聲色地吹捧了一句,將孫策的功勞推到孫堅的頭上。孫策一戰成名是好事,因此引起孫堅猜忌,父子相疑,就得不償失了。
孫堅大笑。“后生可畏,我相信你不比伯符弱。公瑾,你今天攻城的部署我看到了,不愧是世家子弟,可圈可點。”
“將軍過獎了,是將軍教導有方,是幾位校尉、司馬經驗豐富,配合得好。”周瑜連忙客氣了幾句。孫堅讓他代替孫策指揮攻城,一天時間大部分都在做攻城前的準備,他要做的就是部署各營就位,各司其職,還沒有發生真正的戰斗。能不能順利的攻克襄陽,他其他并沒有把握。
攻城不同于野戰,哪怕他已經觀摩過孫堅指揮攻擊樊城的全過程。孫策大獲全勝,在某種程度上也給他提高了門檻,他如果做得太差,豈不被人笑話。
周瑜心中升起一團火。
孫堅很興奮,又發了一通感慨,這才收起笑容,話鋒一轉。“公瑾,夏侯淵部全軍覆沒,但曹操還在南陽。你說,我們應該馳援宛城嗎?”
周瑜心知肚明。孫堅再把他當親信看,也不可能專門叫他來聽孫策的戰績。曹操突然出現在南陽境內,要不要馳援宛城,這才是孫堅最關心的問題。孫堅猶豫,說明他對袁術有心結,并不是外表看上去的那些君臣無間。但這是好事,一直以來,孫策和周瑜最擔心的就是孫堅囿于大義,對袁術太死心眼。
誰都看得出來,袁術不是袁紹的對手,也不是一個明君。
周瑜沉思片刻,抬起頭,目光清澈。“將軍,南陽來的消息中,可曾提到要將軍回援?”
孫堅搖搖頭。袁術派人給他送來了消息,但是只告訴他曹操入境,卻沒有要他回援宛城。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拿捏不準,要讓周瑜來參謀一下。
“將軍統兵在外,雖說可以不受君命,但宛城比襄陽還要堅固,后將軍麾下兵力比將軍還要多,曹操又是孤軍深入,在前鋒全軍覆沒的情況下,他能攻破宛城嗎?”
孫堅吐了一口氣,欲言又止。周瑜見狀,連忙問道:“將軍有別的擔心?”
孫堅站了起來,背著手,在帳內來回轉了兩圈,最后在地圖前站定。“公瑾,曹操曾與后將軍同游多年,對后將軍的脾氣非常清楚。曹操如果沒有把握,他不會這么冒險。”
周瑜心里咯噔一下。他和孫策探討天下大事時,就感覺到孫策對曹操非常重視。他對孫策的很多看法都表示認同,這一點卻不敢茍同。到目前為止,除了光和元年協助皇甫嵩平定潁川黃巾,曹操沒有提得上嘴的戰績。孫策又沒見過他,憑什么認定曹操有用兵之能,而且評價那么高?
現在聽孫堅這么說,周瑜忽然有些明白了。孫策的觀點很可能來自孫堅。孫堅是討董之戰中唯一擁有勝績的將軍,他說曹操有實力,應該不會無中生有。
“將軍,你覺得曹操會怎么做?”
“誘后將軍出城。”孫堅轉過身,目光閃爍。“后將軍與袁本初不合,又任俠尚氣,平生最受不得委屈。曹操對此非常清楚。他如果故意刺激后將軍,后將軍一怒之下出城交戰,我擔心…”
孫堅沒有說下去,但周瑜卻明白了。曹操攻城沒勝算,但他如果刺激袁術出城野戰,那結果會是什么樣就難說了。曹操在滎陽是打敗了,但他面對的是以悍勇著稱的西涼兵,而對方的將領又是西涼軍名將徐榮——孫策多次提到這個人,曹操戰敗并不代表他實力不行,只能說他運氣不好。
要知道孫堅也曾敗在徐榮手下。
反觀袁術和他身邊的那些人,哪個有領兵作戰的經驗?如果袁術真的出城與曹操野戰,結果不堪設想。如果損失過大,曹操順勢占了宛城,孫策的計劃有可能就落空了。
周瑜迅速權衡了一下,堅決地搖了搖頭。“我還是不贊成將軍馳援宛城。”
孫堅不說話,只是目光灼灼地看著周瑜。
“其一,這只是將軍的猜測,后將軍未必會中計,中計也未必會敗;其二,襄陽關系重大,如今萬事俱備,放棄了太可惜;其三,伯符剛剛全殲夏侯淵部,將軍隨時可以回援,曹操是否還有信心在宛城外停留,尚未可知。如果將軍趕到了,曹操卻已經撤走了,后將軍未遭敗績,將軍豈不是違背后將軍的命令,白白丟了攻克襄陽的機會?我擔心有人因此中傷將軍。將軍,不可不防。”
孫堅微微頜首。他正是考慮到了這種可能,才拿捏不定,派人請周瑜來商議。
“那么,我該怎么做?”
“將軍報送與后將軍,告訴他曹操不能久留,稍安勿躁,靜候后將軍軍令。”
孫堅沉吟良久,嘴角挑起一抹淡淡的笑意。“公瑾,你來寫這份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