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百一十八章:文武科舉

  這次涉及的五位親王之中,福王、瑞王是宗室中比較親近于皇室的,各自買賣做的很大,算是其中比較難抓的。

  其實福王還好,畢竟是在金陵,廠衛如今已經滲透到城內,再加上近期發生的刀光劍影,那些地頭蛇倒也不敢做什么出格之事。

  更何況,就算他們想武力拒捕也得掂量掂量自己有幾斤幾兩,畢竟有周經武統帶神武軍鎮守在南京。

  瑞王朱常浩的情形可就不同,封地之內,這貨幾乎算得上是半個土皇帝。

  崇禎十六年孫傳庭戰死潼關,當時就藩漢中的瑞王朱常浩甚為驚恐,慌忙給歷史上的崇禎皇帝上疏,請求調到重慶暫避鋒芒。

  當時崇禎皇帝準許,朱常浩便在趙率教之子,漢中總兵趙光遠的護衛下抵達重慶建府至今,說起來也是有意思,按歷史規律的發展,這個時候朱常浩早已死在了張獻忠的大西軍之手。

  可這廝現在還好端端活著,并且在蜀地混的那叫一個風生水起。

  福王朱由菘在金陵,瑞王朱常浩跑到了川蜀,衡王朱常庶(氵庶)就藩于山東青州,其余清源王、平遙王和各有關宗室、權貴們都是天南海北。

  雖然崇禎皇帝已經命令錦衣衛和地方官軍配合將宗室盡數鎖拿入京,但距離在這擺著,錦衣衛總不能直接飛過去再鎖著飛回來吧?

  就從最遠的瑞王朱常浩來說,能否從戰火紛飛的蜀地安全到這邊已經是兩說,就算運氣好安全抵達了,那也至少是十天半月以后的事兒了,急是急不得的。

  崇禎皇帝也想盡快處理了這批蛀蟲一般的便宜皇親,畢竟多留一天,損失的那可都是朕的錢,敗壞的可都是朕的名聲。

  歷史上的那位顧前顧后,可朕卻跟你們沒有半毛錢關系,當然可以隨心所欲的處置,心里也根本沒什么負擔。

  盡管如此,崇禎皇帝的當務之急,卻還是解決眼下新冒出來的麻煩,這個麻煩是什么,正是在數日后就將舉行的科舉。

  這是每三年一度的會試,由于剛好在春季舉行,又被時人稱作春闈,這次考試分三場,每場三天,共持續九天。

  每當這個時候,各處前往參加會試的舉人和監生們都會千里迢迢的趕來京師,為的正是一展平生所學,成就功名。

  說起來,這也是三年之內商販們最喜歡的九天。

  前來參加會試的讀書人會在這九天內暫時居住在京師,也會購買大量的日用品和衣物,繼而帶動整個京畿一帶的商貿發展。

  這科舉制度延續了這么多年,條條框框當真是不少。

  簡單來說,大明朝對延續千年的科舉進行了明確規定,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考試內容千篇一律,基本是所謂的儒家經義,規定以四書文句為題,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還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為了取得參加會試的資格,全天下的讀書人首先要在各地參加院試,時人又稱之為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童生,錄取入學后便為生員,又稱為生,俗稱秀才。

  到了秀才這一步,往少了說是已經擁有了讀書人最基本的特權,往大了說,這就他們殷殷期盼功名利祿的起點。

  當然,朝廷為了能讓這些讀書人得到良好的培養,一直都是下足了本金,僅官辦最著名的就有府學、州學和縣學可以讓他們進入學習。

  生員選擇地點入學后,即受朝廷指派的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等人管教。

  生員又分為三種,說白了,成績最好的是廩生,名額有限,但由朝廷發給糧食資助,其次是增生,名額依然有限,資助較少,新入學的則稱為附生,沒有資助。

  每年各處由學政負責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嚴格來說,其實院試根本算不得正式的科舉,頂多算是個入門考試。

  正式的科舉考試只分三級:鄉試,會試和殿試。

  鄉試第一,稱為解元,會試第一,稱為會元,殿試第一則為狀元。

  連中三元者極其少見,但并非沒有,后世的崇禎皇帝特意查過,千百年的歷史,據說只有十七個人得到過連中三元這份殊榮。

  唐代三人,宋代比較多有六個,占比快一半,金、元最菜各自只有一人,有明一朝,至今不過也才出了三人而已。

  上面的那些都是文三元,目前為止連中武三元的人只有兩個,全都在大明。

  其一,是嘉靖年間的尹鳳,連中武科三元,官拜參將,輔名將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戰爭中屢建戰功,功勛卓著。

  其二,是神宗萬歷年間,浙江永嘉人王名世連中武科三元,官授錦衣衛千戶。

  據說此人不僅武科貫時第一,卻也博通經史,工詩善書,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為三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秉性剛介,不媚權貴,頗有直道君子之風。

  有趣的是,明代至今武舉時辦時廢,但每當武舉成功進行之后,選出來的一大批武進士幾乎都會為朝廷效死,趕赴各地,成為軍將中年輕有為之人。

  其實對于崇禎皇帝來說,眼下情形,武舉顯然比文舉更為行之有效。

  可惜的是,崇禎朝至今已經十九年了,武舉沒有幾次,多半只是形式上糊弄過去的,選出來的所謂舉人也都是世襲勛戚,由于種種原因,竟然只在崇禎四年時出過一個農民出身的武狀元。

  崇禎四年,參加武會試的舉子中,大部分人都是世家勛戚子弟,這些宗親油頭粉面,揮舞起刀槍就像耍猴,能運百斤大刀者竟只有王來聘、徐彥琦兩人。

  發榜后徐彥琦榜上無名,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個身材瘦弱的世家子弟,議論騰起。

  當時正銳意重武的崇禎帝認為有人作弊,將考官、監試御史等一大批官員下獄、撤職,令戶部尚書倪元璐、國子監祭酒方逢年等主持武科復試。

  復試成功督辦,選取百人,依照文榜例,分三甲傳臚賜宴。

  崇禎親自調閱前三十名試卷,欽定一甲三人,王來聘居一甲第一名,為武科狀元,授登萊副總兵職。

  自崇禎四年之前,朝廷武舉一直沒有殿試,也沒有設立一、二、三甲的區分和鼎甲名號,正式有武狀元之設,王來聘是第一人。

  不過更為可惜的是,王來聘在一年之后孔有德的登州之亂中身先士卒奮戰陣亡,并未在歷史上寫出有關自己的一頁。

  崇禎四年以后至今,朝廷再也沒有辦過一次像樣的武舉。

無線電子書    史上最強崇禎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