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貴妃聽得津津有味。
元嘉帝卻頻頻拿眼刀子甩驛丞。
可惜驛丞一心謙恭,躬身不敢抬頭,對于元嘉帝的眼刀子愣是一個都沒接到,兀自滔滔不絕,生怕說得不好,惹了趙貴妃不悅。
“圣上您聽,這遼東的風土人情與京城大有不同。臣妾既然已經來了,總不能‘空手而歸’吧。”趙貴妃聽罷撒嬌道,“您就讓臣妾隨您一同前往北地,飽覽這遼東的大好河山嘛”
元嘉帝最耐不住趙貴妃的撒嬌媚求,不舍得說趙貴妃半句不是,便把這滿腔的怒火都發泄到了驛丞的身上。
“若是這遼東沒有你說得這么有趣,等回程朕就摘了你的腦袋!”元嘉帝語氣不善。
驛丞嚇了一跳,趕緊跪伏在地請罪。
他明明按照趙貴妃的要求專揀有趣的說了,為什么還會惹得元嘉帝生氣?
該不會是拍馬屁拍到了馬蹄子上了吧!
驛丞冷汗涔涔,第一次當面面對天子的怒火,沒暈過去已經算是意志堅韌了,哪里還能辯解半句。
好在趙貴妃及時開口,安撫了驛丞。
“圣上,看看您都把人給嚇壞了。”趙貴妃嬌聲笑道,“您要是正要降罪,那干脆連臣妾也一起處罰罷!若不是臣妾執意要問,驛丞如何敢說?”
說到最后,竟然因此而賭氣耍起小性子來。
元嘉帝見狀立刻投降,只得嘆息一聲,瞪眼道:“貴妃都替你求情了,還不趕緊退下去!”
驛丞聞言如蒙大赦,趕緊叩謝皇恩浩蕩,麻溜地退了出去。
“看圣上把人給嚇得。”趙貴妃待驛丞退出去之后,親手奉了茶給元嘉帝,柔聲細語地寬慰道,“趕緊喝杯茶,壓壓火氣。”
元嘉帝生氣又無奈,接過茶盞,放在一旁的幾案上,伸手將趙貴妃的柔荑包住,擔憂地勸解道:“你知道我擔心此行的安全,卻偏偏不肯聽話,乖乖地留在宮中…”
他拖了近一個月才批復上書懇請將今年天子秋狩的地點更換在遼東的奏折,不光是怕當初先帝御駕親征,卻在遼東雀子山兵敗被俘的教訓重演,也是在騰出時間勸說趙貴妃安心留在宮里,不要跟隨他出去冒險。
曾經先帝不幸身陷瓦剌,肅王謀權篡位,他這個東宮太子雖然沒有被立即賜死,卻也獲得戰戰兢兢,如過街老鼠一般,人人都對他如避蛇蝎,鄙夷逃離。
那段晦暗的日子,不離不棄,曾經在肅王的屠刀下用柔弱的身軀死死地護在他的前面的趙貴妃,是黑暗中唯一的一抹亮色,支撐他堅持到先帝勝利歸來,重掌江山,將他重新迎入東宮。
好不容易他繼位了,在他的庇護之下,趙貴妃過上了安穩太平的日子,他實在不想她跟隨自己一同趕赴邊境,再次置身于未知的危險之中。
“你放心,我人雖然不在宮里,但是卻留了足夠的人手保護你的安全。”當初元嘉帝諄諄勸說趙貴妃,“你不用擔心我不在宮中,太后和皇后會借機對你發難。”
可是趙貴妃卻一臉惶恐柔弱地對元嘉帝說道:“圣上,您安排得再周全,也不如臣妾在您的身邊安全…”
元嘉帝見狀心疼不已,被趙貴妃說好說歹,只得同意帶她一起北上,但是要求她留在遼東南境,不許再向北方以身犯險。
抬頭看向一臉撒嬌央求的趙貴妃,元嘉帝無奈嘆息道:“當初說好的你留在遼東南境,不許再繼續北上的。如今你怎么能反悔呢?”
“圣上。”趙貴妃坐直身子,目光專注地看著元嘉帝,立誓般地說道,“臣妾生是您的人,死是您的鬼!
“當初許諾過生死相依,不離不棄的,臣妾雖然出身卑賤,沒有讀過多少書,但是‘人無信不立’的道理還是知道的。
“還請圣上寬恕臣妾不能食言。”
聽趙貴妃說起落難時兩個人的誓言,元嘉帝不由地紅了眼圈,將趙貴妃的雙手握得更緊,動情道:“可是,我現在只愿你好好地活著!”
“如果沒有圣上,臣妾一個人獨活在這世上又有什么意思呢?”趙貴妃聲音溫柔,態度堅決。
“再說了,有鎮國公在,定叫瓦剌不敢侵入半步!”趙貴妃眉眼溫柔,“圣上,您不能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呀!
“當初您能從肅王手下逃生,等待先帝歸來,重回東宮,可見您是真龍天子,得上天庇佑,此行一定會平安順遂,大展我大周國威的!”
趙貴妃滿心滿眼都是對元嘉帝的仰慕和信賴,整個人更是如菟絲花兒一般攀附依靠在元嘉帝的懷里,含情脈脈、言語溫柔,讓元嘉帝滿肚勸說的話都堵在了嗓子眼,一句話也說不上來。
良久,元嘉帝長嘆一聲,將懷里的趙貴妃攬得更緊,低聲呢喃道:“但愿來世,你我能夠做一對普通夫妻,安穩太平。”
趙貴妃知道元嘉帝這是同意她繼續跟隨北上了,不由地長吐一口氣,整個人軟軟地依偎在元嘉帝懷里,輕輕地點點頭,柔聲應諾道:“好!”
來世,她不求榮華富貴,只求能夠和元嘉帝兩個人長相廝守,做一對普通恩愛的夫妻,再也沒有國政美人,橫亙在兩人之間!
既然已經下定了決心,接下來元嘉帝一行人的行程自然就加快了。
等到十月十五,便已經趕到了遼東府的府城嘉應。
崔知府早就帶著一干官員早早地在迎在了城門外的十里長亭。
一番大禮參拜恭迎之后,崔知府等人便帶路將元嘉帝一行人迎入府城,引領至早早地就修繕完畢的行宮。
當初先帝御駕親征,親赴戰場之前,就是在此下榻。
當晚,鎮國公便從遼東軍大營趕到行宮,和元嘉帝徹夜長談。
之后兩天,便是元嘉帝召見遼東諸臣,詢問邊境之事以及秋狩的安排。
韓彥面上平靜如常,然而一顆心卻高高地懸了起來,加緊籌備小望之拜見元嘉帝的事情。
就在這緊張的籌備之中,韓端和莊賢借由探訪民俗之由,離開行宮,前往獾子寨與韓彥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