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謝顯也沒把事做絕,也不想永平帝看出端倪來。
至少就目前來講,謝家不宜與蕭皇后在明面上撕破臉,好似世家聯起手來欺負他們兩口子一樣,倒讓人覺得謝家多強權一樣。
有心把謝婉送宮里應應景,直接在袁夫人那里就給擋了。
“七娘眼瞅著就要成親了,你就別拿她擋刀了。七娘這性子不行,成親前怎么我也得把她給教好了…該忙,忙你的去吧。”
難得袁夫人沒給謝顯面子。
謝顯摸摸鼻子,又打起王十二娘的主意,沒辦法,家里同輩中就這幾個人,一只手都數得過來。
王十二娘已經沒了受寵若驚的感覺,知道自己打的是蕭寶信的替補,她家大伯擔心懷孕的夫人吃不消宮里的繁瑣,沒必要,也不需要挺著大肚子迎合皇室。
作為謝家一員,自然是早已知道蕭皇后的作為。
但王十二娘生性寬厚溫和,心里有數,但面上卻是滴水不露的,進宮待蕭皇后如同以往一樣。并不諂媚,高攀著她,也不因蕭皇后把謝家架上去,架虎難下而有所怨懟。
進宮待了半天,功成身退,得了一堆的賞賜回了府里。
彼時蕭家關于密折舉薦的折子,圣旨已經頒布下去,一如他應承皇后的一般,蕭家舉薦悉數應允。
只不過謝顯的角度和永平帝并不一樣。
永平帝可不是為了什么蕭皇后,抬舉蕭家,而是必須這么做,必須允了蕭家所求。
如果永平帝不允,首先派過去做刺史的人選就夠他頭疼,派給誰他都不想落在其他世家的掌控之中,與其分到其他世家手里,不如握在是自己妻舅的手里。再者,真的派人過去,蕭家這數十年的經營不是假的,必然是會受到從上到下的掣肘,想要有所作為勢必要經過一番激動的交鋒,甚至要做好會引起流血事件的準備。
益寧兩州交界的異族分布極多,雖然都是一盤散沙,各自為政,卻并不妨礙他們擾亂滋事。
大梁國內局勢平定,但益寧兩州邊境一直并不太平,這也是拖住蕭刺史延緩進建康城的根本原因。
新派過去的人,不僅要面對內部與經營益寧兩州多年的蕭家,還要同時面對隨時可能滋事的外族,于永寧帝來講,其實蕭家才是最好的選擇。
蕭家這邊處理得當,蕭司空在徐州那邊坐鎮數月,而一直平安無事,也在近日陸續有關于北吳的消息傳來。
建康這邊才知道原來北吳已經分裂成東吳西吳,為了爭奪地盤,搶占話語權,北吳已經陷入了內戰之中,不可自拔。
永平帝聽后都高興壞了。
這就是典型的,知道你不好,我就放心了。
北吳自己手忙腳亂,自顧不暇,自然是沒有多作的精力和能力攻打大梁了,這可不就是天佑大梁嗎?
永平帝登基之后,難得的好消息,興奮的他差點兒就要祭天祭祖了。
還是禮部攔著沒讓,才阻止了永平帝荒唐的行為,不然留在史書上就成了笑話了。史上最幸災樂禍的皇帝啊。
只等到永平帝頭腦冷靜下來,就開始考慮換防,把徐州刺史的位置給騰出來。
畢竟蕭司空臨時上陣,本來就是做應急的準備,真要長期駐守徐州,蕭司空也是大材小用,形同降級了。
只不過,永平帝剛把意思往外透露,蕭司空那邊舉薦的折子就上來了。
同樣,舉薦的是他麾下長年征戰沙場,戰功赫赫的安西將軍。
這位安西將軍正是當年大梁內亂,為攏住人材以免外流作亂而封的,如果永平帝沒記錯,和蕭寶樹的安北將軍是同一批封的。
此舉就跟一根刺一樣扎進了永平帝心里。
蕭皇后家里舉薦人接任,那是沒辦法,蕭刺史死了,兒子要守孝致仕。
蕭司空舉薦,這是往心腹重陣安插進去人,占地兒啊。
不只永平帝反對,都沒用叔侄兩個對過,淮陽王便率先起來反對了。
任誰也知道徐州重鎮,人選輕易疏忽不得,謝顯在朝中已經說一不二了,蕭家再占據了徐州,萬一真要挾兵自重,皇室可不就仰人鼻息了?
誰去?
他呀。
他是皇叔,正正經經的皇室人,雖然他去了也是大材小用,可也比在建康城窩著強太多。
永平帝不愿意蕭司空指的人,更不愿意淮陽王,這位可是有過倒戈庶人王氏的黑歷史的,誰知道他會不會擁兵自重,逮著機會自立為五?
…誰都得防著,心太累了。
可拋出人選楊劭來,沒一個人同意的。
楊劭雖然在桂陽王攻城之時立下大功,但首要是謝顯在城中坐陣,又有淮陽王江夏王等眾將傾全力一戰。
有功,但真正的實力還有待商榷。
畢竟徐州是軍事重鎮,皇帝可以隨意安排心腹重臣,但其他臣子考慮的就相對公正,至少也要有實力把徐州給守住吧。
北吳現在是亂成一團,誰能保證不會像大梁一般,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就平定內亂,重整旗鼓呢?
綜合各種考量,自然是蕭司空提議的人選更為合適。雖然朝中也有極少數反對,但大梁一朝歷來是有舉薦這種行為,有人因受名人舉薦而做官的也不在少數。只不過如果被舉薦之人犯錯,舉薦人也會受到連帶責任就是。
所以這種行為,一般被視為休戚相關的利益共同體。
有大公無私的,舉薦良才,但是少。
永平帝郁悶,謝顯倒是一句重話沒說,吏部也好,下面的朝臣也好就已經有不少把楊劭給排除在外了。
淮陽王倒是個好人選,至少是以前打過幾場勝仗的。
二選一,永平帝是寧可選蕭司空舉薦那位安西將軍的。
那些朝臣能不理淮陽王黑歷史,但永平帝心里卻始終是個陰影,不能給淮陽王坐大的機會。
和謝顯其實是一樣的,楊劭有才,可以在眼皮子底下重用之,但真要放虎出山,放他們出建康城坐鎮軍事要塞,他們都是一百個不愿意,也不允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