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灰色的云朵層層疊疊地鋪陳開來,稀疏的陽光隱隱約約地在云朵和云朵之間勾勒出金色的線條,微風徐徐,透露出一股倫敦特有的寧靜和悠閑,仿佛在暴風和暴雨的天氣變幻之間,偷來了片刻的祥和,于是拉近風衣外套的領子,放下腳步,享受一杯咖啡的閑散。
“身體還好嗎?”藍禮沒有客套和拘謹,雙手握住刀叉,有條不紊地享用著自己的早餐。
雖然說,真正的貴族們依舊講究著食不言寢不語,每一道料理和料理之間的休息間隙才是交談時間,所以法國料理的進餐時間才如此漫長;但與時俱進之后,這樣的束縛已經形同虛設了,真正的講究在于儀態。
比如說,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藍禮的刀叉和瓷盤之間沒有發出任何聲響,一切都恰到好處。
“啊?”阿方索正在整理思路,思考著應該如何開口、如何切入話題,猝不及防之間,根本沒有理解藍禮問題的意思。
藍禮眼底流露出一抹笑意,“我是說,周五的晚上之后,沒有感冒,或者其他身體不適吧?”
“沒有,我很好。”阿方索連連擺手,表情有些窘迫,又重復了一遍,“我很好!抱歉,我是說,謝謝。一直到現在,我還沒有正式地向你表示感謝。”
藍禮慢條斯理地將食物吞咽了下去,然后報以一個微笑,釋放出友善的信號,“你為什么不談一談正在籌備之中的電影項目呢?我已經做好準備,認真傾聽了。”
短短的兩次碰面,卻可以看得出來,阿方索不是一個善于社交的類型。于是,藍禮干脆利落地摒棄了所有的寒暄和客套,直接切入主題。
聽到藍禮如此說,可以明顯感覺到,阿方索松了一口氣,肩膀之上的負擔似乎瞬間卸下了一般,眼神和表情都流露出了興奮,“是這樣的,我正在籌備一個項目。準確來說,我已經籌備了五年時間,所有技術難題都已經得到了解決。
在理想的情況下,我們需要進入太空完成整部作品的拍攝,如果我們有機會這樣做的話,我希望捕捉到的畫面就是我們電影可以達到的水準。所以,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試圖解決失重拍攝的問題,還有燈光、反光、視角以及天文現象等問題。
現在傳統的技術都是綠屏加上威亞,最后輔佐后期電腦特效,模擬出太空的情況,但這種方法的最大缺點就在于:不夠真實。那些失重效果太廉價也太虛假,而且電腦特效模擬出來的光線也和實際情況相去甚遠。
我們拜訪了NASA,我們模擬過實況,我們采訪過宇航員,我們組建了整個視效團隊,在五年時間里,試圖能夠拍攝出真正的太空景象。
現在,我們解決了大部分技術難題,還有一些具體的執行效果,這都是小問題,但前提是,我們需要演員,真正地融入其中,測試我們的構想,是否能夠成行,呈現出來的效果又是否能夠得到NASA的認可。所以…”
滔滔不絕,真正意義的滔滔不絕,大量的專用詞語充斥著整個交談的段落,專業而深奧,繁瑣而龐雜。
對于門外漢來說,估計聽得云里霧里,就好像文科生坐在了一堆物理博士之中,和天書沒有區別;對于藍禮來說,不至于聽不懂,物理、化學和生物也都是平時涉獵的知識分類,但他可以聽懂,卻不代表他可以參與討論——僅僅是聽懂,這就已經無比難得了。
簡單總結:模擬拍攝出失重效果,僅僅是身體失重就已經足夠困難了,同時還必須考慮到光線影響、天體位置變化以及演員與外太空之間的關系,這就難上加難。單純依靠電腦特效,精彩歸精彩,卻不夠真實。
在影史之上,無數太空作品之中,只有兩部作品的失重效果可以稱得上經典。
一部是“2001太空漫游”,在1968年,斯坦利庫布里克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在一個圓環形的屋子里,固定一個攝像機,然后讓演員跑起來,攝像機錄制下來的畫面,看起來就像演員在沿著屋頂跑步一般。
這個誕生于六十年代的方法,令人不得不佩服斯坦利的想象力。可惜的是,它解決的問題非常有限,只能表達幾個鏡頭,而且也無法解決除了人之外的其他物體的失重效果。
一部則是“阿波羅13號”,1995年由朗霍華德執導、湯姆漢克斯主演。他們的解決辦法簡單明了,直接掏錢,在NASA的訓練裝置“嘔吐彗星”之中完成拍攝,可以完全真實地模擬失重效果。
于是,朗奢侈地玩了六百一十二次失重飛行,在這里拍攝完成了將近四個小時的始終鏡頭。毫無疑問,這個辦法徹頭徹尾地解決了始終問題,但卻無法拍攝艙體之外的失重鏡頭,而且價格著實太昂貴了。
在這兩部作品之外,其他外太空的作品,大部分還是用威亞和電腦特效的結合,演繹詮釋出想象中的失重效果。
無疑,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下,電腦特效十分逼真,確實精彩;但光線、反射和天體運動的真實效果卻大打折扣,歸根結底,還是無法真實地呈現出外太空的環境和效果。
剛才阿方索所有話語的內容就是:他們花費了五年時間,解決了外太空失重拍攝的問題。
如果這是真的,那么這將是推動電影產業進一步的技術突破,完全可以媲美動作捕捉技術以及3D效果。羅伯特澤米基斯花費了十年研究動作捕捉技術,而阿方索卡隆則花費了五年時間研究失重拍攝,技術宅男的世界充滿了無數神秘。
也許,具體情況可以好好參照一下電視劇“生活大爆炸”。
“…等等,我剛才又犯蠢了,對不對?”阿方索緊緊地閉住了雙眼,不由懊惱地扶額起來,此時終于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剛才那些長篇大論,不僅太過專業,而且沒有重點,也沒有核心,甚至就連主題都沒有——他根本沒有提及作品的名字和內容,沒頭沒腦地就說了一大堆技術問題。
藍禮卻毫不介意,輕笑了起來,“總結一下,這是一個籌備了五年的項目,在正式開拍之前,劇組團隊就已經花費了無數心血,解決了技術問題,現在,所有人都已經準備就緒了,可以開始投入拍攝了。是這樣嗎?”
就好像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一樣。
阿方索稍稍抬起了腦袋,支撐著腦袋的手掌還保持了雞爪的模樣,滿臉驚訝地看著藍禮,眼神里流露出了不可思議的神色,這讓藍禮輕輕頜首,“看來,我的理解沒有錯誤。那么,對于項目本身,比如說劇本,比如說表演,有什么值得介紹的嗎?因為就目前來說,這個項目對于演員來說,看起來吸引力有限。”
“當然!當然!”阿方索連忙著急地說道,“故事講述了一個美國的宇宙空間站里,一群宇航員正在太空漫步,對空間站進行檢測;但突然,一個廢棄的衛星被摧毀了,碎片以超子彈的速度在地球軌道上散開,并且意外地擊中了其他衛星,引起連鎖反應,主角一行人也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最后只剩下兩名宇航員,在太空之中試圖求生。嗯,這就是全部了。”
“地心引力”,一如所料,阿方索找上藍禮的,就是這部鼎鼎大名的“地心引力”。
這并不意外。2006年,結束了“人類之子”的拍攝工作之后,阿方索就將所有精力集中于“地心引力”的拍攝之中,而完成了這部作品之后,一直到藍禮重生的2017年,阿方索也沒有另外的新作品問世,因為他又耗盡了所有心力,投入了另外一部作品的拍攝之中。
所以,當阿方索找上藍禮的時候,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猜測,就是“地心引力”。當然,也有小概率事件是阿方索一直在籌備,上一世卻沒有能夠問世的項目;不過,剛才阿方索那些技術宅男的描述,就進一步確認了藍禮的猜想。
毋庸置疑,2013年上映的“地心引力”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媒體綜評九十六分,爛番茄新鮮指數百分之九十六,IMDB的網友評分也有七點八分,在口碑方面,徹底引爆了所有專業人士和專業觀眾的熱情,備受追捧。
而后,強勢地在北美擒獲了兩億七千萬美元,全球票房也高達七億兩千萬美元。
真正的大獲全勝。這部作品被譽為“阿凡達”之后,在商業與藝術之間達到最完美平衡的作品。在之后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之上,“地心引力”收獲了重量級的最佳導演獎,另外還有六項技術獎杯,一共七座小金人,成為當晚的最大贏家。
不過,無論是口碑還是票房,人們都沒有真正意識到這部作品的出色之處:技術革新。包括詹姆斯卡梅隆、喬治盧卡斯、克里斯托弗諾蘭在內的一眾技術控,對阿方索卡隆的探索和變革,都贊不絕口,一舉奠定了阿方索在業內人士之中的強悍口碑。
單單憑借這一部“地心引力”,阿方索就已經滿載而歸。某種角度來說,在墨西哥三杰之中,他的業內口碑是最好的,甚至比最佳導演兩連冠的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還要更加優秀。
但,明知道是“地心引力”,為什么藍禮昨晚還是無動于衷呢?
因為上一世,“地心引力”的主角是桑德拉布洛克。性別,女。全本書免費全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