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屏幕上,隧道基床表面厚厚的泥沙,所有人都沉默了。
如果肉眼看著都這么厚的話,那測量起來,恐怕有六七厘米深了吧?
前面的沉管安裝得太順利,就連前天才安裝好的第十四節沉管都沒有出現任何問題,以至于所有人都無法相信眼前的現實。
這一日陽光晴好,正是難得的好天氣。
沒有暴雨,沒有洋流,這基槽究竟是為什么會有這么厚的泥沙堆積?
“昨天的檢測結果呢?”蘇總工垂眸,拖過手邊厚厚的一疊資料。
林總工記性很好,抬手拉出一份文件:“這個,昨天的情況是很好的,今天上午有反饋過情況,基槽有泥沙,但當時還不多,在可控范圍內,沒有這么厚。”
所有人都知道事情嚴重,沒有一個人閑著,全在拼命地計算。
潛水員很快將最新的數據輸送過來,他們仔細分析、驗證過后,才遞交了最新的報告。
“泥沙回淤厚度在不到24小時里達到了6厘米至8厘米,剛剛超過了標準值!”
“根據最新測量結果,泥沙堆積最厚的地方達到了8.6厘米。”
“如果按照以前的標準的話…沉管安裝的基床面泥沙淤積標準容重為1.26千克立方厘米,回淤物的淤積厚度不得大于4厘米…”
但那是以前的標準,是按照國際標準制定的。
事實上,在有了陸子安的加入之后,他們的標準早就提高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高度。
陸子安總是有辦法,讓精準度達到最完美的狀態。
可是眼下,他們別說按陸子安的標準了,就算是按國際標準,這一節沉管也安裝不到位。
林總工掌心捏了把汗,不過短短幾分鐘,后背就被冷汗浸濕了一大片:“這…”
他和蘇總工交換了一個眼神,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沉重。
而施工現場的詢問,也像一根針一樣扎進了所有人的心底:“那這沉管,還裝嗎?”
屏幕里,海水輕柔地撫在沉管上。
巨大的沉管懸在基槽上方,已經停了很久了。
整個指揮室,都陷入了一種焦躁的情緒里。
如果撤出安裝,就意味著這個世界矚目的海底隧道施工將被迫延期…
可是如果繼續,就算陸子安在這,也不可能將這些泥沙的存在抹除。
蘇總工還在思考解決的辦法,林總工已經果斷地做出了決定:“通知所有人,開會。”
施工隊原地待命,指揮部這邊已經迅速在會議室集合。
經過多日的磨合,如今陸子安帶領的這些人,被命名為技術支持團隊。
同他們一樣的團隊,在他們這里還有兩隊。
蘇總工和林總工兩人在首席落座,神情嚴肅:“好了,大家都暢所欲言吧,有什么想法都可以直接說。”
指揮部和各團隊,基本分為了三方。
一方以陸子安為代表,堅持質量第一:“如果質量跟不上,這橋修了有什么意義?”
一方則是工期為上:“工期這么趕,好不容易擠出來的時間,難道要因為區區泥沙而延期?”
剩余的人,則表示棄權。
他們既想要質量,又舍不得工期,左右為難,索性棄權。
究竟是要質量,還是要工期?
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是陸顧問的標準太高了,依我看,許多橋梁隧道都是以國際標準實行的,也沒出過什么問題啊!”
“既然能做到最好,為什么要將就?”
“如果能做到最好,誰不想做?問題是現在做不到啊!誰知道這泥沙回淤是長期還是短期,如此這次不裝,下回泥沙堆的更多怎么辦?每拖長一天,就是巨額的資金在輸出!”
“如果就這樣裝上去了,后期泥沙更多,對整個隧道產生不良影響,你想過后期的維護費用嗎?”
雙方各執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
等他們吵到一定程度,蘇總工才沉聲問道:“陸顧問,你怎么看?”
被點名的陸子安抬眼看了他一眼,指尖在桌面輕輕一點:“我認為,最好是把情況變為可控,再進行對接,不要圖一時之快,留下一堆煩憂。”
這話真的是非常實在了。
林總工按了按眉心,看看時間,從發現問題到現在,他們已經討論了四個小時了。
“行了。”他聲音低沉,帶著一分沙啞。
抬起眼時,眾人看著他,仿佛瞬間便老了十歲。
“停止沉放。”林總工目光沉痛,做出了這個令他非常痛苦,卻不得不做的決定:“傳命令下去,將沉管撤回塢內!”
“總工…”有人驚疑不定地看向蘇總工和陸子安。
真的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蘇總工擺了擺手,打斷了他們的詢問:“去吧。”
消息傳到北亰,舉國關注。
在交通運輸部的協調指導下,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中山大學河口海岸研究所均在第一時間派出資深專家緊急支援…
國內25位常年研究珠江口泥沙、潮汐和氣象方面的頂級專家,成立了技術攻關“國家隊”。
專家組先后召開36次專題會,開展了9大類300余項風險排查,在施工現場周邊120平方公里海域布設6組固定監察基站、24組監測儀器。
先后完成200組地質取樣普查、30多次密度檢測,分析研究泥沙產生的原因。
制定應對措施,探索建立預警、預測機制的可能性。
所有人都精神緊繃,愁眉不展。
陸子安也很著急,但確實是無能為力。
海洋泥沙回淤是世界性工程難題,早在設計階段,工程師們就有考慮到珠江口海底泥沙回淤,制定過施工解決方案。
之前,他們一直依照這個方案,有驚無險地完成了前十四節沉管的安裝。
可是隨著隧道的延伸,海底水文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
“e15”沉管以東的基槽處于銅鼓淺灘南部灘尾,受河口沖淡水和淺灘下泄泥沙的直接影響,銅鼓淺灘尾部淤積南移,沉管施工處于有利于泥沙落淤的水動力泥沙環境中。
特別在冬、春季,受潮流、東向風浪等作用,銅鼓淺灘泥沙再次啟動擴散,直接影響“e15”沉管以東基槽區域,因而基槽淤積越發嚴重。
專家們根據現場大量實測資料,并結合動力地貌、衛星遙感反演、數學模型試驗等相關研究進行了無數次的激烈討論和縝密的研究。
在此期間,陸子安唯一能提供的,就是對他們提出的內容做出精細的模型推演。
令人驚奇的是,隨著一個個可能的因素被排除,最終他們從這模型里,還真發現了一些問題。
附近的海域,有不少采砂船。
這些周邊的采砂活動,看似平常,但實際上對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沉管基槽回淤影響較大。
基槽出現異常回淤的主要泥沙來源是內伶仃島附近采砂作業所致,采砂形成的高含沙渾水以直接輸移和再搬運方式進入基槽。
情況探明,項目部立即向上級進行了詳細的匯報。
依據攻關組大量詳實、嚴謹的研究結果,官方第二天便公布了最新申明:即日起,沉管作業區上游十幾公里范圍內的7個采砂點停止采砂。
這一年的春節,所有人都留在了珠海。
沒有硬性規定過,但卻沒有一個人離開。
所有人都在為節后e15沉管的再次對接做著詳盡的準備。
所有采砂活動停止后,海水也逐漸變得清澈,海底的流沙回淤量慢慢進入了可控范圍…
時隔三月,他們沒有再拖延下去,初六這天早上,潛水員傳回最新數據,確定基槽泥沙已經清理完畢后,浮吊船拖著e15,再次緩緩駛出船塢。
海面的風吹來有些刺骨,但所有人心中都一片溫熱。
最麻煩的問題已經得到了妥善解決,而且如今海底的影像也更加清晰,這次一定沒問題!
沉管走到中途,已經遙遙看到了施工隊的船只,沒等所有人松口氣,施工組緊急傳回了最新消息:“不好了,海底突然出現了大量的淤泥,根據我們預估,覆蓋物總方量大約為2000立方米!”
林總工手掌用力地撐在桌面,凝聲道:“重復一遍,多少?”
“不少于兩千立方米!”
指揮室已經有人忍不住低吼道:“為什么之前沒發現!為什么現在才說!”
船已經駛出,沉管已經出塢了!
這拖移一趟就是幾百萬的資金在浪費!
“報告!之前真的沒有,就是突然之間發生的!”
原本他們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著沉管的到來,但是一直盯著海里的工作人員發現原本澄澈的海水突然變得極為渾濁,這才察覺到不對勁迅速上報的。
與此同時,所有屏幕上,也開始清晰地呈現海底的一切。
看著那鋪天蓋地的淤泥,蘇總工跌坐回座位。
情況,比他們想象的更加糟糕。
經過數據分析后,有人沉聲道:“總工,根據我們的測算結果,這應該是基槽邊坡上的新近回淤物發生了雪崩式坍塌!”
指揮部里一片寂靜。
之前有多期待,現在心里就有多絕望。
陸子安垂眸,沒有說話。
說不難過,那是假的。
做了那么多模型,甚至很多人已經想到了各種突發現象的解決方案,卻在現實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兩千立方。
蘇總工和林總工面色灰敗,卻仍然保持著冷靜,下達了最緊急的命令:“e15回塢。”
“總工…”
想起這些天的艱苦付出,想起那一個個不眠之夜,有人忍不住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