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百章 投其所好

無線電子書    古代農家日常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此處是考場,不管大家心里怎么想的,對杜錦寧又如何好奇,也不可能老說話。隨夢小說.SUIMENG.lā大家跟杜錦寧說完這幾句話,就安靜了下來。之后又陸續進來了幾個人,是小縣的縣案首,都被安排坐到了第二排。

  過了足有三刻鐘,外面的天色漸漸亮了起來,差役進來把燈籠提了出去,不一會兒,云板響起,鑼聲也跟著響了起來。

  府試開始了。

  幾個差役進來,背著手站在了屋里四角,緊接著身穿官服的知府在幾人的簇擁下走了進去,依例說了幾句話,說畢,差役們就開始發放文房四寶。

  說是發放,其實是用錢買,現銀交易;今天的考試有三次歇息的時間,即早中晚,這時間里還可以通過差役們買飯,以及上廁所。

  文房四寶和飯菜都是用現銀買,價錢比外面要貴一些。這樣做是為了杜絕考生在拿來的文房四寶和飯菜里作弊,同時也為官府賺上一筆錢,這筆收益在明面上用于歷年來的府試和院試。至于這一進一出中官員和胥吏們有沒有貪墨,那就是一個不可探究的問題了。

  杜錦寧拿到文房四寶后,先仔細地把它們都檢查了一遍。

  她可聽說,以前有那經手府試的胥吏貪墨得比較厲害,導致府試的時候這些筆墨紙硯都不好用。比如那筆,寫字的時候筆頭忽然就從筆管里掉了下來,墨汁頓時把試卷弄污了,毀了那場考試。

  雖然那場考試后,有考生向考官申訴了,但因為不是人人都像他這樣,而且胥吏敢這樣貪墨,未嘗沒有知府在后面一起撈好處,最后事情自然不了了之。

  檢查一遍后,杜錦寧稍稍放了點心。這些筆墨紙硯雖不是很好,但至少還能用。筆頭不松,硯臺也結實,紙是試卷,一會兒會放發。就是墨不大好,不如好墨那般細膩油潤。墨艱澀不滑潤,寫字的時候不流暢,非常影響書法的美感。

  而在科舉考試中,字寫得好不好看還是很重要的。這也是杜錦寧自上學以來一直勤奮練字的原因。

  不過這也難不到杜錦寧。要知道當初她在桃花村時,因為沒錢,又需要寫話本賺銀子,她可沒少用這些劣質的筆墨紙硯。她又是個愛動腦子的人,如何把這些東西用好,她也琢磨出了一些道道來。

  比如眼前這劣質的墨,就需得慢慢磨,比其他的好墨至少要多花費一刻鐘的功夫來磨墨,而且這磨墨的手法也有講究。如此磨出來的墨汁,雖不如好墨那般油潤,但相差也不大了。

  知道這墨不好,她便沒再像縣試那樣,等試卷拿到手了再磨墨。這里是封閉的屋子和考號,也不存在風雨打翻硯臺等問題,因此她立時開始動手磨起墨來。

  待她把墨磨得又細又滑時,差役正好把試卷送到了她的手上。

  展開試卷一看,杜錦寧頓時傻了眼。這哪里是試卷,這明明是白紙好嗎?

  她正想叫住差役,就聽隔壁周致叫道:“差爺,這卷子是空白的。”

  差役頭也不回:“試題一會兒來。”

  杜錦寧閉上了嘴巴。

  印試卷容易泄題,所以很多的考官是不印試卷的,直接叫差役拿著寫了題目的牌子在考場上來回地走動。

  她便不著急,先把試卷紙看了一遍,見紙還不錯,不會出什么問題,便靜下心來等候。

  這一回不需她等多久,不一會兒的功夫,就有差役拿著牌子走過來,在她的考號前停留了一會兒,便走向下一個考號。

  看清楚牌子上寫的題目,杜錦寧的心越發安定。

  兩道經義題,要求每題不少于三百字。

  這種題目和要求,有些考生可能會為難。對他們來說,用大半天時間寫一篇經義也是常事。但杜錦寧做題向來就快,上午寫一題,下午寫一題,估計晚飯都不用在這里吃了,直接回去小院里吃去。

  第一題是: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這題出自《論語·顏淵》。

  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對于一個致力于農學的人來說,“年饑用不足”是一個十分樂意談的話題。只有上位者重視糧食問題,愿意為糧食種植多花人力物力,農學研究才能得以進行。科研成果一出,產量提高,百姓生活才能富足。

  在這個話題上,杜錦寧有許多話要說,根本不像其他學子那樣需要搜腸刮肚地去想寫作的內容。

  也因此,拿到題目不一會兒,她提筆在硯臺上蘸了蘸,便在草稿紙上寫了起來:“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這是破題,用兩句話破全文要義。

  接下來是承題,申明破題的意思:“蓋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豈有獨貧之理哉?”

  雖說這時代的經義題并不一定按八股文形式來寫,但府試的主考官是誰早已明了,杜錦寧自然不會不提前做功課,研究了解知府周東平的文風與喜好。

  周東平四十來歲年紀,冀省寒門子弟出身,曾因鄉試成績優異被舉薦到國子監念書。他一直致力于八股文在科舉考試中的推廣,覺得這種寫作形式是最公平,最能考察考生智力的一種文體。

  在后世,人人都說八股文如何束縛人們的思想,扼殺人們的聰明才智,使許多讀書人只顧讀經書,鉆研八股,不講實際學問.考中作官后就成為皇帝的忠實的奴仆。著名思想家顧炎武就曾抨擊八股文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咸陽之郊…”

  難道古人都是愚蠢的,會看不到八股文的危害嗎?他們為什么幾百年來都用這樣一種文體來考試?那自然是有原因的。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做官的都是士族,平民老百姓基本上沒有做官的機會。不管你再如何的驚才絕艷,想要做官也只能附屬于士族,做一個最底層的小官。梁山伯他老爹就屬于這一類。

  也因此,當時的權勢都被世家大族所把持,皇帝想施行什么制度,都得看世家大族的臉色。皇權至上這種說法,在當時是不存在的。

  為了打破這種局面,在隋朝的時候,科舉考試應運而生。寒門子弟終于有了一個擺脫低下身份,施展自己抱負的途徑。

  隋唐兩代,科舉考試科舉的內容都還是很實用的,都是經學兵法武藝等等經世致用之學。但運行一段時間后大家發現,只要是實用性的科目,父母就可以將經驗傳授給子女,擁有上一代傳授經驗的士族子弟比平民子弟具有壓倒性優勢,這對平民子弟極度不利,社會流動性會因此而堵塞,世襲技術官僚家族會再次形成,經學家族對皇權的威脅仍然存在。這與皇族的利益背道而馳。

  既然考核內容涉及到實用技術就有經驗的傳承,那么把科舉的考核務虛化不就解決這個問題了嗎?于是八股文應運而生。

  八股實際類似于古代的奧數,它沒什么實用性,是一種接近純粹的智力測驗,最大程度上排除了考生父母或家族技術水平的影響,從而保證其公平性,達到為皇權對抗經學世族豪強之目的。

  周東平這個人是個高智商的人,原先在科舉考試的路途上并不是一帆風順。他從自身經驗與階層出發,這些年來就一直在各種場合為八股文搖旗吶喊。

  雖說對于杜錦寧對八股文這種寫作形式持有保留意見,她跟袁修竹學制藝的時間又短,為了藏拙,一開始她并沒打算寫八股文,但剛才那些考生的不甘與懷疑還是刺激了她。而且入考場時她發現案首對于檢查這一關還是很有好處的,能有拿到府案首的機會,她自然不會放過。..

  她要全力以赴。

  所以她得投其所好,這兩首經義題她都打算用八股文的形式來寫。

無線電子書    古代農家日常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