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許了一個愿,卻是要還的。樂文 一直到凌晨四點才睡著,苦思既然是講史,還得是有意思,讓大伙兒看得下去的歷史,那么要從哪里開始呢?
思前想后,還是決定從最基本的“人”開始。
細說一點兒就是“男人和女人”。
再細一點兒 好吧,男人就是個點綴,女人才是重點。
你們這些齷齪的男人,一定是喜歡看的。
之后,咱們再徐徐展開,看盡宋世風情,可好?
(第一篇,還是自己來吧。)
其實我也不是把男人女人都說全了,只是想說兩個字代表下的一部分男女。
第一個字:“士”
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上是這么說的:士,事也。數始于一,終于十,從一從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凡士之屬皆從士。
說白了,許慎認為“士”是會意字,意思就是從一到十善于辦事的人。在書中《國士無雙》那一章,作者也是引用的《說文解字》中的解釋來忽悠皇帝和大臣,同時也忽悠了大伙兒 好吧,我坦白,其實我是違心的。蒼山更傾向于另一種解說。
“士”在甲骨文、金文,也就是原始象形文字的書寫上,只要一搭眼兒,你就知道孔子和許慎肯定在胡說了。因為那很明顯士是象形字,就是一把兵器“鉞”的形狀。
“鉞”,是用青銅或鐵制成,樣子有點樣比較大的斧子,所謂“斧鉞”就是這個玩意兒。
因此士的本義是使用斧鉞的戰士,引伸為男子的美稱。
當然了,孔圣也好,字圣許慎也罷,都是文人,把最古代最重要的一個階級的代名詞,拉到文人這一邊,無厚非。
你可以全信《說文》,也可以認同另一部分史家之言。
近代文字學家吳承仕先生有另一種解法:他認為“士”就像一棵禾苗插在大地上,男人最原始的事就是耕作,蓋耕作始于立苗,所謂插物地中也。而將士作為負責耕作的男子的美稱,也有其中道理。
好了,下面說有意思的吧。(以下文字,節選自《這個字,原來是這個意思你不可不知的100個最中國的漢字》)
在先秦諸侯國中,國君以下分卿、大夫、士三個級別,再往下才是庶民。
古書中常常可見卿大夫、大夫士等稱謂,這是非常嚴格的等級,絕對不能混淆。因此,后世經常說的“大夫士”直到戰國中期以后,隨著官僚階級的興起,表示等級的“大夫”逐漸被“士人”階層所超越,才慢慢有了士大夫。
(所以,什么時候稱大夫士,什么時候稱士大夫記住了啊這是知識點!!)
說正事兒。
士階層和卿、大夫一樣,也分為上中下三等,分別稱上士、中士、下士。不過,天子之士獨稱“元士”。
元者“善之長也”,是受天子爵命之士,不能混同于諸侯之士。
此外,還有秀士(德行才藝出眾的人)、
選士(德業有成者)、
俊士(先入太學者)、
造士(學業既成者)、再括弧(記住了啊可不是會制造某某東西的工匠,這是知識點!)
進士(可進受爵祿者)等諸多名目。
有趣的是,現在的社交場合稱女人為“女士”,很多人都誤以為是從西方禮儀而來,其實不然。
(知識點又來了!)
《詩經》里早就出來了這個稱謂,甩西方不知道多少年。
《詩經。既醉》:其仆維何,(li,2聲)爾女士。
意思是:侍奉的人怎么樣?賜予你德行美好的女子為伴侶。孔穎達解釋說:“女士,謂女而有士行者。”也就是有士人操行的女姓稱作女士,跟今天沒啥區別。
還有“紳士”一詞,也多誤以為來自西方禮儀,其實也不然。
“紳”是士階層系在衣服外面的,又大大長的帶子。用大帶子束腰,其余的部分垂下來作為裝飾,這種服飾稱之為“紳”。
(知識點又來了,拿小本兒記上!)
而且紳的長短在等級缺點中有著嚴格的限制。
《禮記》規定: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蒼山一直覺得這里面說的是古制小尺,不然,大尺和現在的市尺差不多,三尺一米長特么個兒矮點都容易絆個跟頭!)
總之,士的紳長三尺,官吏的紳長二尺五。
這里要解釋一下,之所以士人要束紳,是要求他們恭敬謹慎,像紳一樣自我約束。
(有點形勢主義根源的味道。)
后世就把這個階層稱為“紳士”
好了,士字說完了,男人也就過去了。
開始說女人。
“士”是男人群體的一部分,那女人群體,又說哪一部分呢?
也挑了一個“丫”
準確的說,就是“丫鬟”
這個沒有“士”那么多的知識點,只是“丫鬟”一詞,在宋以前,不是侍女的稱呼!!
說重點。
好吧,蒼山得承認,我手里的《說文解字》是精粹版的 沒找著“丫”字(苦瓜臉)
字圣許慎的原稿《說文》收錄了9000多個字,老子嫌它看著腦袋疼,只買了一本兒精粹版用來裝逼。
結果,特么真是精粹啊 一共就200多個字兒大窘!
不鬧了,《說文》找不著,可以從別的地方找。
(以下文字還是節選自許暉所著的《這個字,原來是這個意思》許先生是大學文家,應該不會怪罪我這樣的俗人把他的文字廣而告之,當然,要是真有版權問題,好在離的比較近,都住大理。可以當面洽談,蒼山愿以清茶一壺,全當版費)
《廣韻》上解釋為:丫,像物開之形。
《集韻》:物之歧頭者。
就是樹木或物體的分叉。
在宋以前,丫鬟從來沒有被當作婢女的代稱。
丫鬟本來寫作“鴉鬟”是古代女子的一種發式,李白有詩《酬張司馬贈墨》:
上黨碧松煙,夷陵丹砂末。
蘭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
黃頭奴子雙鴉鬟,錦囊養之懷袖間。
今日贈余蘭亭去,興來灑筆會稽山。
王綺注:雙鴉鬟,謂頭上雙髻,色黑如鴉也。
頭上雙髻很像丫的形狀,因此寫作丫鬟。又因為是頭上的發式,故又稱丫頭。
劉禹錫《寄贈小樊》:
“花面丫頭十三四,春來綽約向人時。”
《樂天寄憶舊游,因作報白君以答》:“丫頭小兒蕩畫槳,長袂女良簪翠翹。”
這是對青春少女的美稱,沒有任何貶義成分。
李商隱寫有五首名為《柳枝》的詩,詩前有一篇很長的序,也出現了丫鬟一詞,指的是還沒有嫁人的少女。
(說句題外話,《柳枝》五首很有意思。
說的是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
當然,也是婉約派大龍頭,李商隱自己“聊騷”惹出來的故事 話說,洛陽有一個十七歲的小美人兒柳枝,有一次偶然品質到鄰居李讓山吟誦堂弟李高陷的詩作《燕臺詩》,立時文藝女青年的勁頭就上來了,頓時為之傾倒,驚問李讓山這是誰寫的詩。
李讓山據實以告,文藝女青年一聽那郎君叫李商隱,伸手扯斷了一根衣帶(勁兒夠大的),央求李讓山轉贈李商隱乞詩。
什么詩?當然不是五首《柳枝》,到底是什么詩古籍未載,無從考證。要是這么就出來五首《柳枝》,那故事也就不會號稱凄美了。
反正李商隱也是個悶騷男,一聽這事兒,第二天就跑堂哥家里去了,在李讓山家的小巷子里只見 “柳枝畢妝,抱立扇下,風障一袖。”
反正勾的悶騷李不要不要的。
而且柳枝又說了,三天后要去河邊洗裙子,問悶騷李要不要一起去?
哦靠!!
這都多露骨了?本著有妞兒不泡是絲的原則,立時答應下來。這事要是成了,兩人不說成連理之好,也得發生點妙不可言之趣。
誰想,李商隱是個大嘴巴,回去之后和自己那幫狐朋狗友好頓吹噓,然后 然后就沒然后了。
要不怎么說是狐朋狗友呢?沒一個好東西,竟偷走了悶騷李的行李,先跑到長安去了。
沒了行李、銀錢,連覺都睡不成,還泡個屁的妞?
結果,悶騷李成了絲李,連招呼都沒打,就去追趕朋友,就此錯過了與柳枝姑娘的“妙不可言之趣”。
后來,李讓山趕到長安城告知李商隱,柳枝姑娘被東部某地的封疆大吏娶走了。
這回李后悔了 一連寫了五首詩,紀念這段無疾而終的約炮事件。
之所以說凄美,是因為后來有人考證,柳枝因為和李有約在先,執意不從封疆大吏,后被賣到湖楚之地當了煙花女子。李商隱還曾兩次去江浙一帶尋方,最終無果。
言歸正傳。
宋人王洋為自己的計所作的注解中說 (不怎么出名,估計水平有限,寫出來的東西怕人看不懂,還得加個名詞解釋。)再括弧(戲言)。
他在注解中說:“吳楚之人,謂婢女為丫頭。”因此丫頭,丫鬟從宋朝開始就成為了婢女的代稱,一直沿用到民國時期。
好了,這兩個字說完了,希望你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