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屯衛戰前制定的戰略非常簡單——在具裝鐵騎一部分鎮守大營,一部分防御大和門的情況下,高侃部并不與宇文隴部硬沖硬打,因為那將極大增加傷亡導致右屯衛兵力下降嚴重,而是利用高機動、強火力的優勢拖住敵人,給予其外圍殺傷,而后與吐蕃胡騎前后夾擊,將其徹底殲滅。
故而,右屯衛洶涌澎湃的攻勢在抵達宇文隴部陣前的時候陡然一變,輕騎兵沿著陣前向著兩翼一分為二,在弓弩射程之外完成轉向,向著宇文隴部機動迂回,試圖完成正面包抄。
宇文隴自然不允許右屯衛在自己正面完成半包圍,使得正面所有部隊都至于右屯衛火力之下,右屯衛火器之犀利天下皆知,到時候只怕自己的先鋒尚未沖到對方陣中,便已經被徹底擊潰。
他的應變也很快,弓弩手分散向兩翼運動,將右屯衛輕騎兵阻擋于弓弩射程之外,使其難以就近投擲震天雷。而后中路的騎兵部隊集中一處,不退反進,向著右屯衛中軍猛沖而去,試圖趁著對方騎兵迂回向兩翼的空檔,一舉沖垮其中軍。
畢竟沒有騎兵保護的情況下,單純以步卒陣列抵御騎兵是很難的,即便守得住,也要承受巨大的傷亡損失。
而若是能夠一擊得手,則可輕易鑿穿高侃部,將其徹底擊潰。
然而多年未曾踏足戰場更未曾關注當前戰爭模式之變化革新,使得他忽略了一個至為重要的問題,那便是火器的殺傷力…
宇文隴當然對火器的威力有所了解,但是當下大唐之軍隊除去右屯衛大規模裝備有最新式、最精良的火器之外,流傳在其余軍隊的大抵都只是各個階段的試驗品,品質參差不齊,外人很難洞悉其中之玄機。
尤其是他完全沒有意識到因為火器的大規模裝備,會對戰爭模式發生怎樣的變革…
總而言之一句話,他已經完全與軍備以及戰略戰術的發展脫節了。
當宇文隴麾下的輕騎放開迂回兩翼的右屯衛騎兵,選擇突進至右屯衛中軍陣前,意欲以騎兵之沖擊力將右屯衛不足完全沖垮再回頭從容收拾失去步卒護衛的騎兵,右屯衛全然不懼,兩側的騎兵依舊向前迂回,螃蟹的兩只鉗子一般將宇文隴部松松的夾住,后陣的刀盾兵上前列陣充當拒馬鹿砦,兵卒皆彎腰俯身將盾牌側舉頂在身前,兩腿一前一后增強穩定,抵御騎兵即將臨身的沖擊。
中軍的五千火槍兵從容不迫,臨陣裝填彈藥。
最后的重甲步卒亦緩緩上前,閑庭信步一般隨意站在火槍兵身后,減少消耗、繼續力量,以便稍候能夠保持更好的體力。
兩萬右屯衛精銳在敵軍沖鋒之時輕松完成變陣,全軍上下猶如一臺精密的機器一般良好運轉,以刀盾兵抵御敵軍沖鋒,以火槍兵組成殺陣,重甲步卒則于其后待命,等待發動致命一擊。
宇文隴遠遠的觀望火把照耀之下的右屯衛陣地,不僅捋須贊嘆,對左右說道:“右屯衛的確是百戰精銳,臨敵變陣有條不紊,可見其兵卒之心理穩定,亦可見平素之操練不輟。”
這番話語看似肯定右屯衛的戰力,實則卻是以一種點評的語氣道出——愈是能擊潰強敵,自然愈是能彰顯自身之強大。
右屯衛戰功赫赫、戰績彪炳,若能將其擊潰,天下誰人不稱贊他宇文隴一聲蓋世名將?
眼前右屯衛的騎兵已經向兩翼迂回,中軍就好似剝開了殼的蚌肉一般任人蹂躪,只需縱兵突擊一舉踏平,自可從容擊潰右屯衛。誰又能料到兇名赫赫的右屯衛居然如此戰略失誤,不堪一擊呢?
所以他又老神在在的加了一句:“那高侃本乃無名之輩,但如今短短數月之間聲名鵲起,可見實乃關中無名將,致使豎子成名也!”
身邊簇擁的將校卻反應不一。
有人見到本部騎兵已經沖到對方步卒陣前,認為勝局已定,自然對宇文隴極盡吹捧之能事。
刀盾陣的確能夠阻礙騎兵,然而戰場之上唯有騎兵才能對戰騎兵,區區刀盾陣只能延誤一時,卻無法戰勝騎兵,待到刀盾陣被沖垮,其陣后的步卒只能在騎兵沖鋒之下引頸就戮。
因此,勝局已定…
“何止高侃?便是那房二亦是無甚能耐,幾次三番的立下戰功,并非其如何驚才絕艷,實在是敵人徒有其表罷了。”
“若是將軍當日能夠率軍出征,覆亡薛延陀、擊潰吐谷渾的戰功哪里輪得到那棒槌?”
“將軍老驥伏櫪,寶刀不老哇!”
然而終究有人曾聽聞右屯衛屢次擊潰關隴軍隊之戰況經過,此時自然保持謹慎態度。
“右屯衛之火器天下無雙,一旦發揮優勢集火攻擊,莫能抵御!”
“何止是火器?便是兵卒之素質,右屯衛亦是首屈一指,令行禁止悍不畏死,斷不會如此輕易潰敗!”
“更何況其陣中尚有兩千余重甲步卒,渾身覆蓋鐵甲刀槍難入,不可戰勝。”
結果自然便是兩伙人各持己見,吵鬧不休。
一方指責對方“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另一方則嘲諷“輕敵冒進取死之道”,一時間面紅耳赤。
宇文隴被吵得腦仁疼,沉聲道:“勝負即將分曉,何需爭執?傳令下去,不必理會兩翼敵軍騎兵,只需向前突進擊潰右屯衛中軍即可!待到右屯衛潰敗,全軍嚴陣以待,不許追擊,立即結成陣列以對抗身后殺來的吐蕃胡騎。”
對于他來說,吐蕃胡騎才是最大的威脅。
這些吐蕃兵卒勇猛剽悍、悍不畏死,一旦己方陣勢被敵軍騎兵沖出豁口,則很可能使得軍心潰散,出現潰敗之勢。
故而擊潰右屯衛不值得炫耀,應戰吐蕃胡騎才是最為艱難的時刻。
“喏!”
左右將校領命,紛紛策騎而去,趕赴各自部隊傳達軍令,敦促步卒加快腳步,以便跟上沖鋒的騎兵。
宇文隴策騎立于中軍,遙望前方即將接陣的騎兵,穩的一匹。
宇文隴部的騎兵知道敵人騎兵已經迂回向兩翼,前方一馬平川,只需將速度提升至極限,狠狠撞入右屯衛陣中,此戰大抵便可獲勝。故此,全軍上下士氣鼎盛,兵卒貓腰立在馬背上呼喝連連,不斷催促胯下戰馬加速再加速,風卷殘云一般沖向右屯衛陣地。
騎兵沖鋒之威勢驚天動地,快逾閃電,只是幾個呼吸之間,便抵達刀盾陣前方,眼瞅著便可突破陣勢,長驅直入。
“砰!”
一聲震撼臟腑的悶響,數百桿火槍在同一時間射擊,槍口噴出的硝煙幾乎在一瞬間連成一片,無數鉛彈爆射而出,瞬間穿越二十余丈的空間,狠狠的撞在騎兵身上。
攜帶著強大動能的鉛彈輕而易舉洞穿騎兵身上單薄的革甲,釘進血肉之軀,狂暴的將血肉臟腑盡皆撕碎。
沖在最前的騎兵猶如被一只無形的鐮刀狠狠的割了一刀,慘叫著自馬背墜落,旋即被身后沖上來的戰馬踩得稀碎。
“砰!砰!”
右屯衛兵卒的三段擊連續不斷,一排一排的排隊放槍,槍口的硝煙彌漫匯聚,黑暗之中將兵卒的身形掩藏起來。這種射擊方式根本毋須目測,所有兵卒都是抬起槍向前射擊,以密集的火力給予敵軍重創,所以再多的硝煙也不會產生影響。
騎兵有著強大的沖擊力與機動力,所以自古以來便被譽為“戰爭之王”,是繼戰車之后席卷天下的大殺器。歷朝歷代,誰能掌握西北的養馬地,誰就能橫掃六合、睥睨天下,否則就只能龜縮于城池之后,只有防守之功、毫無反擊之力。
然而在熱武器誕生之后不久,騎兵便逐漸退出戰場的主要舞臺,淪為附庸,再也不曾煥發出炫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