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黑洞武器實驗中,最先發射向小行星帶的是一顆受到四維空間束縛的微型黑洞。
隨后,黑洞被從四維空間投擲向三維空間。事實上,這微型黑洞就像一顆種子一樣被送到了小行星帶。
脫離了高緯度空間的束縛,微型黑洞就開始迅速成長,貪婪地吞噬周邊的星際物質。
“小型黑洞武器的真正威能并不在于前期的吞噬,而在于后期的反轉爆發!”
原晧宸如是評價道:“小型黑洞吞噬得越多,后期反轉爆發的威能就越強。”
根據原晧宸搭建的黑洞理論模型的模擬,黑洞生命末期可能變成“白洞”,白洞的行為表現與黑洞完全不同,她不再吸收所有鄰近物質,而是噴射出所有捕獲的物質。
白洞將噴射黑洞吞噬的所有物質,原晧宸認為,黑洞過渡為白洞的轉換是從黑洞形成階段就開始出現的,但是由于引力膨脹時空,觀測者從外部看到的黑洞會持續數十億甚至數萬億年。
如果原晧宸的理論是正確的,黑洞作為一個發展終極,必然引致另一個終極,就是白洞。其實,宇宙大爆炸及膨脹的論中,早就涉及到了原初火球的奇點問題。
高能量超密物質的發現,描述了黑洞存在的可能,自然也顯示了白洞存在的可能。如果宇宙物質按不同的路徑和時間走到終極,那么也可能按不同的時間和路徑回到原點。
“流入黑洞的物質命運究竟會如何?”人工智能瓦力的聲音在原晧宸的耳邊響起,“是永遠累積在無窮小的奇點中,直到宇宙毀滅,還是在另一個宇宙噴涌出來呢?”
人類文明的科學體系,已經對引力場和黑洞理論較為熟悉,從恒星、星系演化為黑洞早已經有成熟的理論可循,但白洞靠什么來觸發,卻依舊是較為模糊的概念。
但是,無論如何宇宙至少觸發過一次白洞爆發,所以白洞的研究與宇宙起源的研究還有著更密切的關聯。
事實上,這也是原晧宸第一次觀察到白洞的噴發,雖然她僅僅只是一個微型的白洞。
與數據模型相似,在這次白洞噴發的時候,外部觀測者可以探測到藍移所致的不同輻射源的頻譜。白洞向外爆發的時間極短,這一瞬的過程當然很難進行觀測研究,但白洞所產生的電磁輻射卻是可以計算的。這會兒,科學團隊和大量的計算機正在運算著相關的數據。
“剛才,我們觀測到的爆炸光譜的最大特征,是最初以高能輻射為主體,隨后就顯示出低能輻射。按照理論模型,輻射若是由白洞產生,這現象就很自然了,輻射能愈高,藍移也愈大,所以最初可見光也都移到紫外區了。”原晧宸繼續簡要描述著,“此外,白洞內產生的輻射可能包含有黑體輻射(微波以下噪音)、自由輻射(帶電粒子間相互作用產生)、同步輻射(帶電粒子在強磁中通過而產生)等不同形態。”
“從量子引力論的角度思考,黑洞中心物質密度達到一定值時就變得不可壓縮。也就是說,繼續擠壓會使得時空的纖維圈產生一個向外的壓力,發生量子反彈——一場會破壞整個黑洞的爆炸。”
“也就是白洞的爆發。”瓦力附和道。
“這并不是科學家們第一次提出把黑洞變沒的把戲。例如,早在數千年前,地球時代的科學家就曾經提出一種基于熱力學定律的機制,使得一個黑洞發生蒸發,直至最終消失,當然,這需要花費極為漫長的時間。”原晧宸說。
“這個我知道,我在數據庫里找到了這一條資料:黑洞會發出耀眼的光芒,體積會縮小,甚至會爆炸,會噴射物體,發出耀眼的光芒。這一地球時代20世紀末提出的理論,令整個科學界為之震動。”瓦力饒有興致地說著。
“假設一對粒子會在任何時刻、任何地點被創生,被創生的粒子就是正粒子與反粒子,而如果這一創生過程發生在黑洞附近的話就會有兩種情況發生。”原晧宸默默注視著遠方的小行星帶,淡然地說著。
“兩種情況?”瓦力疑惑地問。
“兩粒子湮滅,或者其中一個粒子被吸入黑洞。”原晧宸言簡意賅地描述。“一個粒子被吸入黑洞這一情況較為復雜,在黑洞附近創生的一對粒子,其中一個反粒子被吸入黑洞,那么正粒子會逃逸,由于能量不能憑空創生,我們設反粒子攜帶負能量,正粒子攜帶正能量,而反粒子的所有運動過程可以視為是一個正粒子的為之相反的運動過程,如一個反粒子被吸入黑洞可視為一個正粒子從黑洞逃逸。這一情況就是一個攜帶著從黑洞里來的正能量的粒子逃逸了,即黑洞的總能量少了。”
“這是一個淺顯的道理,質量的損失會導致能量的損失。”瓦力說。
“當黑洞的質量越來越小時,它的溫度會越來越高。當黑洞損失質量時,它的溫度和發射率增加,因而它的質量損失得更快。這種輻射對大多數黑洞來說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大質量的黑洞輻射的比較慢,只有微小的人造黑洞會以極高的速度輻射能量,直到黑洞的爆炸。”
“所以,我們只能控制微小型的黑洞的輻射速率,并讓其走向反轉的命運?”瓦力反問道。
“不是只能,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能力將一個天然的巨型黑洞誘發成一個白洞。”原晧宸糾正了瓦力的說法。
“我明白了,老板。”瓦力的虛影佯作若有所思狀,“但是,微小型的白洞爆發,已經是相當了不起了,如果前期黑洞的吞噬質量再大一些,白洞的爆發威能甚至可以毀滅一顆恒星!”
“確實如此,如果將其作為武器,實在是一把雙刃劍。”原晧宸神色凝重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