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嶷山。
萌渚嶺關。
兩峰夾峙,一座接天之城。或者說,這其實是由數座城堡組成的九連城。
李績默默的立在關下,駐馬山坡,遠遠迎風眺望。
五月的陽光有些刺眼,也有些火辣。這是嶺南的陽光,雖然他現在還在嶺北,但氣候卻已經比中原炎熱的多。
觀軍容使李大恩策馬飛馳而來,后面是他的監軍衛隊。
“大帥,為何遲遲不肯下令進攻?”
李大恩語氣很不善。
“進攻?”李績頭也沒回一下,“在這座雄關面前,我們就如狗咬刺猬,根本無從下嘴。在沒有找到好的進攻方案之前,進攻就是送死。已經有一千多將士戰死這片山嶺,還傷了一千余。我不想讓那些年青的戰士,白白送死。”
“是嗎,究竟找不到好的進攻方略,還是你李績根本不愿意找?我看你是在故意拖延時間,你瀆職!”
李大恩怒指李績。
觀軍容使,就是監軍。他的職責,就是監督軍事,這和都督軍事不同。都督軍事是主將,監督軍事只是監軍。但他這個擔任監督軍事的宦官,代表的卻是皇帝。
皇帝不希望李績有通敵甚至縱敵行為,皇帝也希望大軍能早日攻入嶺南,收復廣州。
而如今李績這些天的行為,卻是他最不能容忍的。
他已經懷疑李績暗通太子。
“李績,開戰的前一天,你送書叛軍,要求陣前單獨會面張仲堅。你們究竟說了什么,你是不是與他暗自商量通敵之事”
一身金甲的李績只是冷笑。
他身上的這金甲是李世民所賜,當年李淵也賜過他一身金甲。
他現在帥印,也是李世民親賜。
他身為東郡王,樞密使,南征統帥。
現在一個宦官,卻在這里指責他通敵,指責他瀆職,指責他不會打仗。
“李監軍也是曾隨陛下行走過軍中的,難道不知道,戰場之上,一句話能活萬人,卻也能葬送萬人?李監軍告訴某,面對這雄關險寨,我們要如何硬攻拿下此城?”
李大恩臉脹紅。
他確實在軍中呆過不假,但只是個服侍皇帝的內侍。哪里懂什么行軍布陣,攻城掠地。哪怕他是個外行,也知道這關不好攻。
“陛下將帥印交給你,你堂堂兵神,莫要跟我說束手無策?你對的起陛下的信任嗎?”
李績冷笑。
“某曾進言,當發五路之軍,以泰山壓頂之勢進攻嶺南。迫使南軍分兵防守,讓其兵力分散。而朝廷憑軍力優勢,可各個擊破。”
“某也曾計劃待十萬大軍都集結于此,然后以火炮、弓弩為掩護,以盾陣重甲為前驅,一戰拿下此關。”
李績的兩個計劃,都算是針對萌渚嶺的實際情況做出的對策。可惜,李世民都沒答應,他要速戰速決。
結果就是,李績現在頓兵強關之下。
“再給我十天時間,待火炮、彈藥以及箭矢和后續部隊到來后,我再展開強攻。”
“十天?”李大恩問。
“十天!”
“好,那咱家就再給李帥十天時間。十天之后,若再拿不下萌渚嶺,可就別怪咱家不留情面,向陛下參奏。”
茫茫大海。
碧海藍天。
五月落梅風,為信風。在以往航海技術還不夠的時候,信風是海洋航行必須依靠的。許多商船要等上一年,才能等來信風南下。
不過如今,雖是五月,刮的是東南信風。可張超去依然率領著自己的艦隊,在廣州港揚帆北上。
逆風一樣可以航行。
雙臂環抱,張超站立在旗艦的甲板上。
他身后,是留守朝廷的內閣成員們。
當李績與張仲堅、崔琰在九嶷山對峙僵持之時,誰都料不到。
張超居然率著一支龐大艦隊,帶著太子和內閣,還有整個監國朝廷,悄然北上。
朝廷調集的水師正集結于杭州灣,準備南下廣州。
他們還在集結準備之中。
張超卻已經帶著艦隊從廣州出發,目標正是杭州灣。
那支水師只是目標之一,張超的目標是杭州,是浙江。甚至,下一步還是江南和江東、淮南、淮北。
張超準備奪取東南,奪取江淮,奪取整個沿海地帶。
沒有必要一直等著皇帝來攻。
他們也一樣可以反攻北伐。
北前沒急著北伐,那是要穩定嶺南。如今嶺南已經穩固,各方都團結了起來。現在,正是乘風破浪,揚帆北伐之時。
“大唐有八十萬大軍。”馬周站在李超身旁,看著碧海藍天下那一群群的海鷗,充滿著感慨。
“大唐本來還有幾千家邊疆土封臣領主,領主們也統領著數以萬計的騎士和幾十萬的民兵。但那又如何呢?”翰林院長楊師道嘆道。
兵多不一定就有用。
隋朝時,楊廣曾經也一樣兵多將廣,征遼之時,更是征召了一百一十萬大軍。隋本有六七十萬府兵,可最后他征召的兵多達百余萬。
然而呢?
隋二世而亡。
大唐的兵確實是多,可府兵制度,使得府兵其實并不能迅速的全部投入。皇帝的北衙禁軍雖為常備軍,但也得守衛京畿,平時也只能出動小部分。
當然,最重要的還在于,如今,這些兵,并不會有那么多真正的愿意為皇帝沖鋒。
而且,皇帝也沒有那么多錢糧可以出動更多的軍隊。
要不然,李績帶來的就不是十萬兵馬。
而水師也不會到現在,都還沒完成集結。
相比之下。
南軍現在實行的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軍制。
在張超的推動之下,如今朝廷實行的是募兵制。這個軍制更類似于朝廷的北衙禁軍,但又有很大不同。
區別在于,張超推動的這個募兵制,真正的核心其實是職業軍官加職業士官,再加上義務兵組成。
每個二十一歲到三十歲的男子,都有義務參加征兵體檢。一旦被選中,就需要服三年義務兵役。
這三年時間,他們被送入軍營,接受士官們的訓練,也會學習一些文化等。若是表現優秀,素質過硬,可以經過考核之后,轉為士官。
士官,才是真正的職業軍人。從低到高為下士、中士、上士,和四三二一軍士長。
士官在南軍中,擔任的是管事士兵、訓練士兵以及充當班組長的位置。
各級軍士長則擔任著各級軍官們的助手,屬于教頭、副職這樣的位置。
至于軍官,他們必須經由軍校培訓,然后從排連這樣的底層軍官做起,他們的任務就是作戰指揮。
訓練和管理規士官,作戰指揮歸軍官。
七級士官也各有任期,基本上是三到五年一任,如果不能晉升,頂多兩任之后就要退伍。張超并不贊成終身制的士兵軍官,認為職務固定不變,既會影響各級的正常晉升,也容易整個整個士官軍官隊伍的穩定,容易產生兵油子等。
就連軍官也一樣是如此,一個軍校畢業生下到軍中從排長開始當起,一般任職三年,就能直接升連長,這幾乎是百分百升的。而連長任職三年后,也應當升為更高。
張超還制訂了制度,軍官職務和軍銜匹配,這個軍銜不是原來的武散階,而是專門隸屬于軍官的,也沒有那么多品階。
從少尉到上將。
除排級軍官外,每級職位對應一級軍銜,職務不變,則軍銜不變。上尉為連長軍銜、少校為副營長軍銜、中校為營長軍銜、上校為團長軍銜、準將為副師長軍銜、少將為師長軍銜、中將為軍長軍銜、軍級以上為上將、元帥。
這種職務軍銜制的最大好處就是等級清晰、平時利于管理、戰時便于指揮。南軍中講究等級分明,強調下級必須服從上級,以此保證軍隊管理和作戰的需求。
少尉晉升中尉率均為100,中尉晉升上尉率基本保持在98,上尉至少校的平均晉升率為90,少校至上校的晉升機會逐級下降,將軍晉升完全遵守“退一進一”原則。
理論是,士官最高就晉升到一級軍士長,另外各個軍種兵種會特設總軍士長,做為高級軍事顧問。
士官與軍官是兩個完全不互通的。
義務兵能升士官,但士官絕不可能升軍官。
軍官由軍校專門培養,甚至是從少年開始培訓。士官雖然也會進入士官學校進行培訓進修,但不會轉為軍官。
士官是軍中的基石骨干,而軍官是領頭羊。
至于士兵,三年一輪換,少量士兵晉升為士官,余者都返退伍回鄉。
三年在軍營期間,會有一些津貼。役滿退伍之后,除非遇戰事,否則不會再征召第二次入伍。
每個人都有服兵役的義務。
張超也希望這些在軍營里鍛煉了三年的年輕人,到了地方后,能夠成為支持朝廷的主力。三年軍營生活,不但練武,也會教育他們文化,讓他們接受支持朝廷等的宣傳。
甚至還會教他們一些專業工作技能。
設計這一套募兵制,也是考慮到更長遠。
畢竟府兵制,其實有許多缺陷。戰亂年代,府兵制還是有不少優點的,但府兵制的缺點就是在統一年代,戰斗力會迅速的下降,下降的會非常的厲害。
而建立一支終身制的禁軍常備軍,也一樣有許多缺點。比如宋代的募兵制,就是職業兵,但這種把兵當成職業的軍隊,其實也一樣容易戰斗力迅速的降低。
一支軍隊最重要的還是指揮的軍官和骨干的士官,所以張超才選擇用軍校培養軍官,以士兵中選拔士官。
擁有一個專業和精銳的軍官和士官階層,朝廷軍隊的戰斗力能夠一直保持。而士兵使用義務兵制,則讓養兵費用大大降低。
三年換一批新兵,也能讓軍隊保持著強盛的戰斗力,以及良好的風氣。
雖然這種兵制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但張超認為,這種兵制更能適應以后的大唐。
新軍制在廣州的內閣會議上討論后通過,然后拿到了議會兩院咨詢,也得到了他們的支持。最終,由太子下詔,正式通過了這個新軍制。
現在,南軍的軍隊已經完成了整編。
基本上是按這個制度架構的。
廣州軍校也已經建立起來,另外還有欽州士官學院,廣州海軍學院等也紛紛建立起來。
軍官們也都授予了軍銜,使之與軍職相符。
南軍中的水師,也正式更名為大唐監國朝廷海軍。
樞密院下設有陸軍部和海軍部。
這是海軍成立后的第一次正式出征。
陸軍有多個集團軍,而海軍也設立了數個艦隊。
“等拿下杭州灣,我們就能再添一個東海艦隊了!”張超望著北方,微笑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