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兒童劇《白蛇傳》播出后,劉詩施和趙莉穎等一眾小演員火了起來。
趙莉穎獲得商家的青睞,接到了童裝和玩具廠商的廣告邀約。
在這方面林子軒嚴格要求,不能什么廣告都接,必須是知名品牌,起點要高。
既然觀眾反響熱烈,這個類型的兒童劇可以繼續做下去。
題材方面不是問題。
古代神話故事、文學名著、紅色革命經典等等,都能拿來翻拍,投資不大,還能提升小演員的名氣,培養一批童星。
事實上,兒童劇賺不了什么錢,遠不如平常的電視劇來錢快。
林子軒沒有拿它賺錢的意思。
主要是用這種方式給孩子帶來歡樂,讓他們通過兒童劇了解華國的傳統文化,起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星期日,趙莉穎從英語培訓中心離開,返回學校。
她周六休息一天,周日的上午和下午是英語課。
京城有不少類似的英語培訓中心,輔導六歲到十六歲之間的青少年學習英語,以口語為主,收費不菲。
進入新世紀,在國內的富豪圈子里流行起把子女送到國外接受教育的潮流。
他們認為國外的教育體制更容易把子女培養成才,讓孩子具有創造性。
同時,還能擴大孩子的視野和交際層面,比如在哈佛上學,有哈佛的校友,有可能成為未來成功的資本。
這批富豪大多是八十年代出國,九十年代回國創業,也就是海歸派。
有了他們的帶頭,其他富豪緊隨其后,無論孩子愿不愿意,都把孩子送出去,由此催生了一批海外留學中介。
外語口語培訓中心只是這種大潮流下的產物。
和趙莉穎一起學習的同學大多家境優渥,也有少量普通人家的孩子。
有些家庭為了孩子的將來想方設法的讓孩子出國學習,每年省吃儉用,負擔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
出國潮從大人轉向了孩子。
《京城人在紐約》表現的是九十年代初期國內的人出國打工賺錢,現在是把孩子送出去接受教育。
這就是時代的變遷。
趙莉穎不知道為什么要學英語口語,可她知道自己上一天課要三百塊錢。
培訓中心采用的是小班教學,一個老師帶十名學生,老師和學生全程用英語交流,和學校里完全不一樣。
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她的口語進步很快。
一想到在哪兒呆一天就是三百塊,她很有壓力,告訴自己要認真學習。
回到宿舍,天色暗了下來,同宿舍的同學過完周末,從家里趕了過來。
其中一位同學熱絡的和她打招呼,另外兩位對她不怎么理睬。
趙莉穎已經習慣,自從出名后,她身邊的人事關系發生了不小的改變。
老師對她的態度親切起來,上課的時候讓她做示范表演,就算有失誤也是以鼓勵為主,不像其他同學失誤了會遭到批評。
她成了老師的寵兒,同學羨慕的對象,同時,也有人針對她,說她的壞話。
比如打扮土氣,沒見過世面,摳門等等。
她發覺這個世界遠比想象的復雜,在老家她和同學也會鬧矛盾,可大家很快就和好了,不會刻意的針對誰。
以前只看到演員光鮮亮麗的一面,卻不曾想過成為公眾人物后遭遇的境況。
她還在適應之中。
“小穎,又去上課啦?我問過我媽,到你說的那個地方上課學費貴得很,我可去不了,聽說都是為出國準備的。”和她熱絡的那位同學遺憾道,“你就好了,有公司幫你付錢,以后還有出國的機會呢。”
“我不知道,沒人和我說過要出國。”趙莉穎搖頭道。
“不出國學口語干嘛?你們公司對你真好。”女孩羨慕道,“對了,你是不是又要拍戲了?這回帶上我好不好?”
趙莉穎清楚這女孩和她親熱有一半原因是想演戲。
來藝術學校學表演課的學生還不是為了演戲么,不過這人心眼不壞,就是有點城里人的架子,好顯擺和攀比。
她覺得和趙莉穎交朋友是件有面子,值得炫耀的事情。
“我幫你和葉姐說說吧。”趙莉穎沒有拒絕。
一部兒童劇需要幾十名小演員,多加一個人進去沒什么,誰讓她們是朋友呢,朋友就要講義氣。
趙莉穎前兩天拿到了劇本,同樣是個神話故事。
相對于在課堂上學習表演,她更愿意去演戲,那些專業的知識讓她頭疼,演戲讓她覺得快樂,她是個行動派。
有的演員憑著直覺演戲,有的演員借助方法表演。
直覺是天生的,方法是能夠學習和掌握的,是表演的基礎。
直覺有消失的一天,情緒化,不穩定,方法只要掌握了就能一直用下去。
所以,演員還是要進行系統的學習,掌握方法,才能長久。
十二月五日,《臥虎藏龍》在洛杉磯比弗利山的塞繆爾戈爾溫德戲院上映。
現場來了不少電影公司的老板、明星和影評人,于東也在其中。
他代表好夢公司出席,也是電影的制片方。
在影片上映前舉辦的酒會上,他和美國電影圈的人打招呼,交換名片。
如果說好夢公司可能沒人知道,但說起《臥虎藏龍》的制作方就能引起對方的興趣,這部電影在美國的宣傳力度很大。
無論是洛杉磯這樣的大城市,還是各地的小鄉鎮,都或多或少的做了宣傳。
在專業的電影雜志上,《臥虎藏龍》甚至成為奧斯卡的熱門影片。
來到美國的這幾天,親身參加了各種宣傳活動,于東頗為感觸。
從市場的角度講,《臥虎藏龍》給華語片開拓了更大的市場空間,以往的華語片幾乎不可能造成這么大的聲勢。
其中,李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當然,李桉也憑著這部電影獲得了美國主流電影圈的認可,看看他身邊圍著的人就知道,他是這場酒會的中心。
于東希望《臥虎藏龍》在獎項和票房上都取得成功,那么《英雄》就更穩了。
他周旋在好萊塢的電影人之間,的目是把好夢公司的名聲打出去,為今后《英雄》進入北美市場做鋪墊。
這是好夢公司走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