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09章:撫恤與犒賞

  ps:楊梅下季,從老家回來了,要等來年了。/(ㄒoㄒ)/

  ————以下正文————

  秦魏休戰,意味著「第二次中原大戰」終于步入尾聲。

  記得「第一次中原大戰」時,「魏秦衛楚三國同盟」擊敗了「韓齊魯宋越五國聯合」,成為了那場戰爭的優勢方。

  而在這場「第二次中原大戰」中,魏國在舉世為敵的情況下,以一國之力先后抗拒韓、齊、楚、魯、越、衛、秦七個國家,最終以覆亡韓國(韓然政權)、策反衛魯兩國、擊敗齊楚越秦四國的傲人戰績,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韓王然為了限制魏國而竭盡全力促成的「反魏同盟」,至此徹底宣告失敗。

  不得不說,這個結局舉世震驚,畢竟此前誰也沒有想到,魏國在以一敵七的情況下,居然還能取得這等優勝,一時,舉世談“魏”色變,而魏國的子民,無論是老魏人、還是已融入到魏人當中的川雒族人、商水楚人、宋郡宋人,皆由衷地感到欣喜,甚至于,為之自豪。

  而魏國的敵人,諸如齊國、楚國、越國,則為此感到瑟瑟發抖,因為他們明白,當前的局勢已不允許‘反魏同盟’再組織一次攻伐魏國的聯軍。

  其中主要原因,是因為在第二次中原大戰中充當‘犧牲’的韓國,已經被魏國所攻亡,而「反魏同盟」中真正的核心人物與促成者——韓王然,亦在這場戰爭中過世,這無疑是反魏同盟的重大損失。

  不過話說回來,就目前而言,齊楚越三國尚有自保能力。

  先說齊國,齊國在這次中原大戰中的兵力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使得尚且擁有二十余萬軍隊的齊國,仍能在魏將趙疆、屈塍兩位將領的攻伐下,穩穩地守住國境,使魏軍難以跨越雷池。

  而楚國,楚國是這次中原大戰中損失最大的國家。

  首先,百萬楚隊可以說是走上了前一次「五國伐魏」時的后路,以至于百萬大軍,最終只有約三成余兵力返回國內,雖然這情況比較上回似乎樂觀許多,但要命的是,這次楚國損失了三天柱之一的上將項末,以及其堂弟、堪稱楚國第一猛將的項孌。

  項孌姑且不論,項末那是何許人物?

  那是曾經與齊國的田耽,還有韓國的李睦、樂弈、廉駁等將領平起平坐的楚之名將。

  與世人印象中「楚隊羸弱」的情況恰恰相悖,楚國因為人口眾多的關系,近二十年來陸續涌現出許多將才——比如魏國的伍忌、翟璜、屈塍、晏墨、孫叔軻等等,這些位都是楚國出身。

  但若論具有卓越戰略眼光的統帥,楚國還是得首推前三天柱之一「壽陵君景舍」、前三天柱之一「西陵君屈平」,以及即將成為‘前三天柱之一’的「上將項末」,其余楚國將領,無論新陽君項培、邸陽君熊瀝,還是壽陵君景舍的副將羊祐,亦或是項末非常看好的驍將「乜魚」、「俞驥」,包括已戰死的「前邸陽君熊商」、猛將項孌等等,比較前三位,都難免要遜色幾分。

  簡單地說,景舍、屈平、項末,就好比是魏國的南梁王趙元佐、禹王趙元佲,亦或是秦國的武信侯公孫起、長信侯王戩這一類——至少在世人的評價中,大致如此。

  而如今,繼景舍之后,項末亦戰死于與魏國的戰爭當中,這就使得楚國陷入了失卻統帥之才的窘境,盡管將才并不少,但缺少真正的「將將之才」。注:“將將之才”,通俗點說就是元帥、大將軍、大司馬之類的全隊統帥,但這個時代并沒有‘元帥’這種職位(雖然春秋時有類似‘謀元帥’的記載,但那并非官職),而所謂的大將軍(或上將軍),事實上也達不到指揮全國兵馬這種程度。

  其實相比較之下,魏國的情況也差不多,禹王趙元佲過世、南梁王趙元佐年老,魏國其實也就剩下半個“將將之才”,也就是天策府參將翟璜,但別忘了,魏國的君主趙潤,正是曾經那位橫掃中原的「魏公子潤」,所以說,魏國至今仍有‘一個半’的將將之才,正是魏國能打贏這場戰爭的關鍵之一。

  順便提一句,由此也能從側面反映出,韓國打輸了這場戰爭、且連正統政權都被魏國覆亡,這是多么的不可思議,因為韓國有「雁門守李睦」與「北燕守樂弈」這兩位將將之才,實在難以想象,除了國內經濟,其余無論軍隊還是統兵將領都毫不遜色魏國的韓國,竟然會被打地那么慘。

  不得不說,除了魏王趙潤卓越的戰略眼光以外,釐侯韓武得為這場失敗負起主要責任,因為若非是他臨戰撤換了樂弈,魏軍根本別想在那么短的時間內突破上谷防線。

  上谷防線不被魏軍攻破,韓國就不會覆亡。

  韓國不會覆亡,魏軍就無法撤兵攻伐齊國,對齊國施壓。

  不夸張地說,釐侯韓武的一道命令,非但葬送了他韓國,也葬送了整個「反魏同盟」此前逐步積累的所有優勢,導致韓王然針對魏國所作出的種種努力,盡數化作泡影。

  不過話說回來,楚國擁有著縱觀整個中原最龐大的人口基數,且國家的縱深極廣,更要緊的是,楚國與魏國接壤的「楚東地區」,是并不怎么被楚國重視的貧瘠之地,楚國最起碼七成的力量,都集中在楚東地區,鑒于這幾個原因,楚國倒是也無需太過驚恐于魏國的報復——至少在短時間內,魏國別想像覆亡韓國那樣覆亡楚國。

  最后再說越國,越王少康雖然也擔心魏國的報復,但這份擔憂比較齊楚兩國更淺,原因很簡單,越國跟魏國離地太遠了,且魏越兩國中間還隔著楚國的「楚東地區」,這就意味著,倘若魏軍真能打到越國,也就說明楚國已經亡國了。

  既然如此強大的楚國都亡國了,那他越國,距離被魏軍覆亡也就不遠了。

  所以說,其實也沒什么好擔心的,越國的命運,早已跟楚國綁在了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魏昭武三年九月,魏國基本上已經停止了對外戰爭。

  就連此前仍在攻打齊國的魏將趙疆、屈塍,亦在天策府的命令下,退守至名義上屬于韓國的巨鹿北郡。

  其中原因很簡單:魏國沒有錢糧繼續攻伐齊國了。

  或許有人會說,此時魏國當竭盡全力攻打齊國,因為只要打下了齊國,魏國就能獲得充足的錢糧。

  但問題是,倘若打不下呢?

  齊國的軍隊雖然羸弱,但好歹也是兵力超過二十萬的正規軍,更何況有田耽、田武等將領督戰,哪能如此輕易就能被魏軍攻破的?

  更何況,齊人又不是傻子,在戰況不利的情況下,難道不會提前放火燒掉糧倉?會傻傻地留給魏國?

  正因為考慮到這幾點,魏王趙潤在齊國尚未主動求和的情況下,就放棄了趁勝攻伐齊國,原因就是魏國沒有把握做到「從齊國獲取糧食」的目的,貿然開戰,只會讓國內的缺糧情況變得雪上加霜,從而流失優勢局面。

  是故,魏王趙潤下令趙疆、屈塍二人率軍撤退至韓國的巨鹿郡,叫這兩支軍隊在巨鹿北郡屯田,積攢糧食,似這般,只需一到兩年,待魏國從‘缺糧’的窘境中解脫出來,到時候再興兵攻伐齊國,縱使齊國有田耽、田武這等將領,縱使齊國有二十幾萬正規軍,也注定擋不住魏國的軍隊——事實上,應該是魏韓兩國的軍隊。

  「東線戰場」,因為魏王趙潤的命令而暫時停止,而「西線戰場」,也就是秦魏戰場,也因為秦魏兩國簽署了「休戰協議」而暫時告一段落,這使得魏國終于進入了寶貴的和平時期。

  自魏國興安年間「魏韓軍備對峙」起,在過了整整七年后,魏國終于得到了寶貴的喘氣機會。

  既然戰爭已經結束,那么,魏國所要做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撫恤」與「犒賞」。

  撫恤,指代的關照在這場戰爭中所犧牲的魏國士卒——包括民兵。

  據天策府與兵部的統計,魏國在這場戰爭中損失的正規軍士卒數量如下:

  司馬安的「河西軍」戰損三萬;

  魏忌的「河西軍」戰損兩萬;

  趙疆的「河內軍」戰損一萬五千左右;

  韶虎的「魏武軍」戰損八千左右;

  屈塍的「鄢陵軍」戰損一萬一千左右;

  龐煥的「鎮反軍」戰損一萬六千左右;

  博西勒的「羯角騎兵」戰損一萬兩千左右;

  伍忌的「商水軍」戰損六千左右;

  李岌的「湖陵水軍」戰損四千左右;

  姜鄙的「上黨軍」戰損六千左右;

  趙宣的「北一軍」戰損一萬兩千左右;

  「大梁禁衛軍」戰損兩萬三千左右;

  「雒陽禁衛軍」戰損七千左右。

  單單魏國的正規軍一項,魏國此番就損失了超過十七萬的兵力。

  這還不包括成陵王趙燊、上梁侯趙安定等人的私軍,不包括宋郡、潁水郡兩地的縣軍,亦不包括川雒聯盟的「川雒騎兵」,以及魏王趙潤在大梁戰役中損失的兵力。

  若算上這些協從軍的兵力傷亡,魏國的兵卒傷亡數字恐怕要飆升到二十五萬以上。

  倘若在此基礎上,再加上這場仗中魏國百姓的傷亡,比如在「大梁戰役」中犧牲的數萬大梁男兒,再比如被諸國聯軍侵犯殺害的魏國宋郡、潁水郡兩地百姓,恐怕傷亡數字在二十五萬的基礎上,還要往上翻兩番。

  正因為如此,當魏王趙潤看到天策府提交的這份粗略傷亡統計時,面色鐵青,手指亦因為用力攥拳而隱隱泛青。

  因為據天策府的估算,魏民在這場戰爭中的人員傷亡,可能比諸國聯軍的傷亡數字還要多,這讓魏王趙潤震怒萬分。

  數日后,內朝大臣介子鴟向魏王趙潤提交了有關于「撫恤」的款項。

  撫恤分兩類,其一,即錢糧方面的補償,也即是按「一人」為單位,向陣亡士卒的家屬發放撫恤金。

  這沒什么好解釋的,魏國的撫恤金是按人頭算的,無論是士卒還是將官,發放的撫恤金數額都是一樣的,即微不足道的「七個銀圜錢」。

  記得在魏川貿易開啟的初期,魏公子潤親自裁定,一個魏銀圜即價值一頭羊,是故有些特殊的銀圜——即「魏川貿易紀念幣」,在其背面銘刻有一頭羊的圖案,數量不多,頗具收藏價值。

  不過在十幾年后的如今嘛,七個魏銀圜,其價值勉勉強強也只有兩頭羊左右了。

  這與其說是撫恤金,還不如說是喪葬費。

  倒不是魏國朝廷吝嗇,因為這一項其實并非是撫恤的“重頭”。

  當然,倘若是非常貧窮的家庭,魏國朝野也會額外給予錢糧上的補償。

  不過話說回來,魏國的正規軍士卒,一般都擁有著平民以上的生活條件——在魏王趙潤屢次提高軍卒待遇的情況下,哪怕是只有一場、兩場戰爭經歷的正規軍士卒,基本上也是有田有屋的。

  這一點,倒是跟秦國的軍功爵制有點相似。

  而倘若像商水軍的「央武」那種悍卒,這類士卒甚至可以比擬地方上的士紳,非但有胡人、巴人奴隸為他們耕種,甚至于可能還蓄養著價錢不菲的胡女作為婢從,或者是小妾。

  因此,只要不是特別貧困的家庭,其實倒也看不上朝廷那些微不足道的撫恤金,或者說喪葬金。

  撫恤真正的“重頭”,在于第二類,也就是魏國對于這些犧牲士卒家眷在政策上的特殊照顧。

  比如說,在一定時間內,免除“烈士戶”的徭役、田稅;

  再比如逢年過節時,各地官府會代表朝廷向這些“烈士戶”發放錢糧、家禽、甚至是牲畜;

  倘若“該烈士戶”仍有其余男丁在軍中任職,或繼承父兄的軍職,或格外提升一級軍職;

  倘若“該烈士戶”父輩戰死、且子嗣尚未成年,則當地官府將代表朝廷無條件代為撫養,應承擔這戶人家一定年數內的所有基本開銷。

  等等等等。

  這些,才是魏國「撫恤」陣亡士卒的重頭。

  似這般改制的好處是,魏卒能更放心他們的身后事,而對于魏國朝廷來說,雖然似這般改制,朝廷需要支出的實際金錢其實更多,但勝在能避免一下子撥出巨大數額的撫恤金。

  就好比這次戰爭,正規軍包括縣兵在內,單軍卒陣亡人數就超過二十五萬,若是按照舊制,這要魏國朝廷支出何等數額的撫恤金?

  搞不好國庫就直接搬空了,甚至于還會因此出現嚴重赤字,還談什么恢復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以上撫恤款項以外,因年老、傷殘退伍的老卒,還會被魏國安排到地方上,或擔任「里正」、「地保」,或派去看守官道、軌道馬車沿途的驛站——在魏國兵部轄下駕部完成了對「全國路網」的整體改革之后,官道、軌道馬車沿途的驛站,已經具備了茶攤、酒肆、客棧之類的職能,足以讓這些退伍的老卒養活自己。

  不得不說,正因為魏國有著非常完善的撫恤制度,使得魏國的士卒在戰場上完全沒有后顧之憂,因為他們知道,無論是他們因為戰爭而傷殘,亦或是戰死在戰場上,他們的國家,亦會承擔起照顧他們、以及贍養其老父老母、撫養其幼兒幼女的責任。

  話說回來,這是魏王趙潤登基后魏國舊有的撫恤體制,但這次,內朝大臣介子鴟卻在撫恤的款項中又增添了一條,即在全國各郡縣內建造類似于學塾的軍塾,吸收那些陣亡士卒的子嗣,從小開始培養他們。

  說實話,這個模式趙潤非常熟悉,因為這正是宗府培養宗衛的模式。

  趙潤有些意外地抬頭看向介子鴟,淡笑著問道:“參照宗府培養宗衛的方式,從小開始培養那些陣亡士卒的子嗣…介子,你是要取締宗衛羽林郎么?”

  “那倒不至于。”

  介子鴟搖了搖頭,拱手說道:“臣只是覺得,宗府培養宗衛的方式非常獨到,既然朝廷要代為撫養那些戰爭遺孤,何不順帶著將其訓練為優秀的士卒,甚至是將領呢?如此一來,我大魏日后非但不會欠缺合格的士卒,甚至于,還能源源不斷地得到優秀的將領。”

  趙潤沉思了片刻,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

  雖然實施介子鴟的建議,需要朝廷額外花費許多人力財力,但好處也非常大,亦堪稱是功在千秋之事。

  “說說具體。”趙潤說道。

  見此,介子鴟拱手說道:“此事不妨交給兵部,至于各地方的教職,可從宗府的宗衛羽林抽取,陛下也知道,宗衛羽林郎,是我大魏最優秀的士卒。”

  趙潤靜靜地聽著介子鴟說完,心下暗暗嘀咕。

  說實話,介子鴟此舉有架空宗府的嫌疑,這也難怪,畢竟宗府代表的是趙氏王貴等「特權勢力」,與朝廷所代表的「士族勢力」存在有利害沖突——論其中最根本的矛盾,在于儒家、法家等學派皆普遍認為,凌駕于國法(王法)之上的特權存在,只要君主一人就足以,不需要那么多的‘特權勢力’。

  王族得勢,士族必定勢微,為避免此事,士族自然要排擠王族。

  當然,這里的王族,指的是趙氏分支,而非是正統王室。

  我趙氏子弟若不爭氣,恐怕日后真會被士族‘趕盡殺絕’啊…

  心下暗暗嘆了口氣,趙潤沉默了半響,微微點了點頭。

  沒辦法,介子鴟做事,從來都是滴水不漏,哪怕趙潤猜到他是要借機打壓王族,也只能裝作不知,畢竟,總不能拒絕介子鴟這個功在千秋、利在千秋的建議吧?

  更何況,介子鴟此舉雖然削弱了宗府的影響力,但卻因為加強了兵部而變相增強了他這位君主掌控力,他實在沒什么理由去拒絕。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暗自希望他趙氏子弟爭氣點,免得到時候被士族‘趕盡殺絕’,徹底被排擠出權力中樞,淪落為地方上的富豪土紳。

  但很可惜,目前他趙氏子弟中出彩的,還真沒幾個。

  “就照愛卿所言,此事交予兵部去辦吧。”

  趙潤點了點頭。

  “陛下英明。”

  除了抱病缺席的禮部尚書杜宥以外,垂拱殿殿內所有內朝大臣,齊聲說道。

  商議完撫恤之事后,接下來,自然就是「犒賞」了。

  所謂犒賞,即是對有功之士加官進爵。

  比如張啟功,此人雖然不擅長兵事,但魏國之所以能在那么短的時間內覆亡韓國,此人功不可沒——在魏王趙潤看來,張啟功的功勞比趙疆、韶虎、屈塍等人還要大。

  再比如桓虎,雖然這廝曾一度是他魏國通緝的惡寇,但這次魏國擊敗諸國聯軍,桓虎亦功不可沒。

  其余,像奪回了原中要塞的云中守廉駁與九原守馮颋,覆亡了韓國的燕王趙疆與韶虎、屈塍、龐煥等等等等,這些在這場戰爭中建立了功勛的功臣們,無論將領或者士卒,均要論功行賞。

  不得不說,相比較撫恤,這里才是朝廷不得不撥出大筆款項的地方。

  但沒辦法,賞罰分明是魏王趙潤的原則,縱使賠上整個國庫,他也必須湊出這一筆錢來犒賞軍隊,畢竟正是這些可敬的魏國男兒,以一敵七幫助國家取得了勝利。

  魏昭武三年十月,就當魏國朝廷忙碌于戰后的撫恤與犒賞時,魏國迎來了秋收季節。

  正如朝廷此前預測的那樣,因為戰爭的關系,魏國今年的收成大大減少,像宋郡、潁水郡、河東郡、河西郡、商水郡、梁郡這些受到戰爭影響最大的郡土,其收成只有往年的一兩成左右,好在上黨郡、三川郡、河內郡等少數幾個郡并未被戰爭波及,否則,魏國上上下下恐怕真的得吃土了。

  但即便如此,魏國的糧食還是緊巴巴的,逼得趙潤只能繼續下令屠宰在三川、河西、河套等地圈養的羊只,非常奢侈的用羊肉來代替一部分糧食。

  好在這部分羊肉將優先供給于那些陣亡士卒的家眷們,并未過多流入市場,否則,此舉必定會引起魏國國內市場的混亂。

  對于魏王趙潤的這個舉措,除戶部官員心如刀割以外,其余朝中官員自然是歌功頌德,畢竟,不惜損害朝廷乃至君主本人的利益,也要確保國內平民得到足以糊口的食物,若非真正愛民如子的君主,未必能做到這一點。

  十月中旬,幾艘魏國的戰船,載著張啟功,以及樂弈、許歷、司馬尚、燕縐等投效魏國的前韓國將領,終于抵達了雒城的港口。

無線電子書    大魏宮廷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