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進行到目前階段,歷史早已走向另一條岔路,把霍夫曼熟知的戰爭改得面目全非。
在原本時空里,由于航空母艦建設周期短、耗費成本低、攻擊能力強,所以雙方均不惜一切代價建造航母。美國之所以一年準備24艘埃塞克斯級下餃子海,最初也基于這種考慮。
但老問題沒解決,新問題卻不斷冒出來:美國無法為大量服役的航母配足熟練水兵和飛行員,特別是飛行員已成為比軍艦短缺更令人頭疼的問題,這種短缺甚至帶來不得已的戰術變化。
換而言之,如果現在上帝開眼,明天就讓諾福克軍港堆滿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金上將和海軍也要為配備足夠合格的水兵和飛行員們發愁。同樣的問題也在德國海軍上出現,像這次冰島戰役沉沒了日向號和薩伏伊號固然令人不快,但如果這兩艘軍艦不沉,新拿到手的2艘怨仇級就該為水兵們發愁了。
這也是為什么德國要進行軍種調整,化陸為海,將近海潛艇部隊解散,官兵用于充實驅逐艦部隊的原因所在。可這種調整全世界只有德國一家辦得到,其他國家受制于體制和海陸矛盾是不可能實現的。
出于兵力不足的顧慮,海軍造艦計劃委員會拒絕對埃塞克斯級建造進一步改進。本來按船廠建議,如果降低驗收標準(比如降低到勝利輪的標準)、在個別領域采用簡易法施工,埃塞克斯級建造速度能壓縮到14個月以內,無非按這種辦法造出來的軍艦抗沉性將不太理想。
尼米茨旗幟鮮明地反對簡易建造法,他的觀點是:“也許能多提供幾艘航母,但一旦采用這種建造法的航母遭到攻擊,很可能馬上沉船,然后整船官兵遇難而不像以前那樣還有機會逃回去…最終一定是士氣崩潰、軍隊組織度渙散。”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陸軍居然也支持這種觀點,經驗就來源于駐蘇聯觀察員發回的報告:1943年東線戰場上,蘇聯為拿到更多的坦克,不惜采用劣質材料和簡易裝備生產t34坦克,強行提高生產量,當初伏羅希洛夫還振振有詞解釋,“面對虎式,用優質鋼的坦克也是一炮死,用劣質鋼的坦克也是一炮死”,但實戰中,優質鋼和劣質鋼生產的坦克對于人員保護性是不一樣的,當越來越多的熟練車組被打掉后,后面新上陣的新手哪怕有坦克可用,在幾倍數量優勢下也打不過對面的老手。
直到后來蘇聯集中優質鋼建造is1\is2,數量雖然減少,但交換比不再懸殊。
鑒于優秀飛行員短缺的現實,尼米茨創新之二是在斯普魯恩斯艦隊航母與護航航母交叉換位基礎上更進一步,實現新老劃斷:讓熟練、有經驗的老飛行員進行艦隊防空的直掩作戰,而讓缺乏經驗的新飛行員在少數熟練飛行員的帶領下執行伴隨作戰,掩護攻擊機群突擊。
這絕不是他腦子發昏,而是經過仔細思考和分析的產物:防空作戰無論勝敗,飛行員有很大幾率可以保全,而進攻作戰的掩護機群只要被擊落,無論幸存與否,對艦隊就是損失。調整后至少可保證熟練飛行員的損失降低到較低程度。
這當然是不公平的、也是相當無奈的做法,但在解釋和坦誠公布后,得到了艦載機飛行員們的認可。
尼米茨的創新之三是調整攻擊機群中魚雷攻擊和俯沖攻擊的比重,增加魚雷攻擊的數量和實力。
大戰爆發前,雷擊作戰才是航空作戰主流,俯沖轟炸最開始暫時靠邊站。但越到后期,俯沖轟炸越來越成為主流,因為速度緩慢、機動能力差的魚雷機容易成為防空火力的靶子而戰果寥寥。
而且隨著轟炸機轟炸精度提升,魚雷機命中率低的反差更加明顯,在索科特拉島培訓過的日、德精英飛行員駕駛魚雷機命中率理論上可超過50,俯沖轟炸機命中率超過90,實戰中由于敵艦閃躲、防空火力威懾等緣故,俯沖轟炸命中率還能接近50,但魚雷攻擊命中率不到20。
德軍如此,美軍反差就更大,其攻擊機飛行員魚雷命中率在訓練中都低于10,實戰中只有3略多。如此低下的命中率和訓練方式有密切關系,美軍現有艦隊航母艦載機飛行員大多從護航航母上抽調而來,而后者根本無法起降魚雷機,因此飛行員們沒有實踐機會,只有轉到艦隊航母后才訓練魚雷攻擊戰術,技術能力可想而知。
除命中率不如對手外,美軍在魚雷機性能(tbfvsju98)、魚雷性能都不如德軍同行,加上魚雷攻擊比俯沖攻擊難度更高,所以美軍一再調低航母艦載機中魚雷機的比重。
最初戰果有力地支持這種調整:日、德航母相對脆弱,使用航空炸彈可有效擊沉(中途島海戰4艘日本航母全部死于航空炸彈),使美軍愈加倚重于俯沖轟炸。
為有效應對美國的俯沖轟炸,日本想出了建設重型裝甲航母大鳳號,試圖用厚重甲板抵御航空炸彈影響。美國則略微加厚埃塞克斯級的甲板,減少油庫、彈藥庫殉爆幾率,同時降低動力艙被貫穿幾率 歸根到底美國與日、德的戰術需求不同:在美國的設想里,重創日德軍艦就算勝利——因為對方修復、建造速度慢,重創可保證癱瘓對手戰斗力從而贏得時間——現在美國最缺世界;在軸心的戰術里,擊沉美艦是第一位的,不但因為美國人造得快,還因為擊沉美艦可帶來對方大量人員損失——不管美國人生產能力多么強悍,其生產一個人照樣需要20年!
擊沉之難的問題也出現在軸心身上——最讓日德方面頭疼的是埃塞克斯級的抗沉能力,除非特別有奇效,否則ju198攜帶的400公斤級炸彈很難擊沉埃塞克斯,所以必須要保留魚雷機。
俯沖轟炸千好萬好就是對付不了戰列艦尤其是超級戰列艦,讓美軍上下深感頭痛,諸如大和級、黎塞留級、俾斯麥級、維內托級等主力戰列艦都吃過航空炸彈,好幾次中的還不止一顆,但奈何不了這些新銳戰列艦分毫,修一段時間后又活蹦亂跳出現在戰場上。
美軍的攻擊行動甚至還促進了對手優化艦艇布局和裝備,比如德國就借維修黎塞留號的機會,將原本設計中的三座三聯裝152mm/55倍徑副炮,六座雙聯裝100mm/45倍徑高射炮全部拿下,改為12座雙聯裝128mm高射炮6座密集陣的組合,然后周圍還部署了一圈40mm博福斯高射炮和30mm四聯裝高射炮(球型閃電防空車艦載版),在改進后的火控雷達和近炸引信作用下,構筑了高、中、低三層密集防空火力。
論軸心各戰列艦防空火力之強,無出黎塞留號之右,所以霍夫曼才考慮用蠻勇號建設純粹防空戰列艦。
聯合艦隊也很羨慕德軍的防空火力,按小澤的介紹和情報交流,堀悌吉不惜重金從德國購入大量128mm電動高射炮,全面替換大和級上的89式高平兩用炮,至于最新建成的信濃號,防空火力在建設時就參考了黎塞留的改造水平,除密集陣實在塞不下(實際完全可以塞下,無非日本舍不得放棄那4座三聯裝155mm副炮),12座雙聯裝128mm高射炮(雖然大和級艦體更大,但黎塞留級火炮全部集中在前甲板,后甲板又較多空域)、40mm博福斯高炮、20mm厄利孔機關炮一個不少。
日本最讓人詬病的雷達和火控水平也在奮起直追,大和級上全是進口的舶來貨,大量黃金讓德國方面笑得合不攏嘴——按德國出廠價3倍的價格賣給日本還比日本國造的裝備更便宜、更好。所以日、英停戰條件中單獨列了一項,英國要向日本轉讓有關雷達技術,不過英國顯然不會把自己的看家本領轉手出去。
鑒于上述種種理由,雙方都在不約而同調整戰術,最后走上了殊途同歸的道路。德國基于流星改的技術開發了融雷擊和俯沖轟炸于一體的ju198,而美國同樣采用了融雷擊和俯沖轟炸于一體的btd,但在具體側重點上兩家又有所區別:
ju198載彈能力不如btd,但速度快、升限高、航程遠,適宜優秀飛行員使用;
btd速度慢、航程近,但載彈量大、機身相對更堅固,適宜美國新手飛行員居多的特點——既然命中率短期難以提高,干脆攜帶量翻番,這樣在命中率不變的情況下,命中結果會有成倍增長的效果。
這一次尼米茨為3艘埃塞克斯級航母各自配備了48架btd,準備加強雷擊強度。
這一幕又與霍夫曼熟知的歷史不同:在歷史上1944年時,俯沖轟炸才是絕對的主流,除攻擊武藏、大和動用較多的魚雷機外,sbd和sb2c才是美國航母編隊絕對的主角,誰都不知道尼米茨的創新居然是另一種形式的復古。
ps:明日爭取恢復三更,這兩天思緒有點亂,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