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蔡茨勒緊趕慢趕終于趕回了柏林,此時對英倫三島空襲已進入第8天,距離最終行動時刻也越來越近,不過打仗永遠不會按部就班來,剛抵達大本營指揮部他就得到了一個意外消息:昨天傍晚,配合北大西洋破交航母編隊行動的潛艇在格陵蘭島西南方遇到美軍航母編隊,粗略判斷有34艘航母,34艘戰列艦和一批輕型軍艦。美軍速度很快,所以潛艇沒趕上追擊更談不上戰果。
該消息立即引起了最高統帥部的高度關注,霍夫曼本人對此也十分重視。今天白天破交艦隊艦載偵察機搜索后卻未找到敵艦隊,所以海軍方面略微有些緊張,連帶陸軍也緊張起來。一天下來大西洋上偵察機不斷穿梭,彩云改、大西洋督查四處翻飛,大有將北大西洋翻個底朝天的架勢。霍夫曼對此倒很有信心,北大西洋雖大,但只要有心去找一定可以找到,今天找不到就是明天,明天找不到就是后天,橫豎不會偏離太久。而且英美艦隊又沒有什么絕對優勢,碰上了打就是,有什么好擔心的?
他更關注的是英美的政治動向與戰爭格局。
切斷英加航線、空襲英倫三島不僅是軍事仗,更是政治仗,最重要用意有三個:第一,敲打英國內部的強硬派,告訴他們不要以為目前隔海對峙德國除了破交就沒有別的辦法;第二,試探英美聯盟的可靠性英美已分別有人員與德國密談,霍夫曼不相信他們不知道對方的小動作,看看這對冤家會不會有同床異夢之處;第三,驗證美國下一步的政策走向。
華萊士被替換這么大的公開消息當然不可能被瞞住,不可避免在時隔許久后傳到德國,其他國社高層不懂華萊士和杜魯門的區別,霍夫曼卻看得很明白,哪怕他不知道華萊士中斷援英、援蘇的具體講話內容,只要一結合約瑟夫肯尼迪的談判過程和美國人事變化,他就能猜出美國立場的微妙變化德國讓約瑟夫帶回去的和平條件為華盛頓拒絕了,主張對德強硬、繼續維持戰爭一派占了上風,所以仗還得打下去。至于杜魯門,霍夫曼比所有人都清楚他額頭上貼著碩大的“強硬派”標簽,還用美國人再來告訴自己么?
在這個大前提下,霍夫曼想看一看美國的決心到底有多大,或者說美國人所謂的“抗爭到底”這個底到底是什么立場或界限。現在看來,英美這對歡喜冤家感情還沒有到破裂的程度,起碼美國人這么快就派出了援助艦隊,說明美國的要價還是很高的正如約瑟夫在談判中暗示的那樣,如德國不放棄日本,美國就不會放棄英國。
這尚在眾人意料之中,但日本的情況就有點出人意料。
科爾前不久發來消息通報了日本情況:第一是日方對二次西征態度曖昧,不像第一次時上趕著和德國溝通詢問能得到多少好處,反而開始強調自身困難,譬如軍艦不夠、印度局勢還未穩固等等,言下之意可能5月份都不能成行。第二是關于保護費。這一點日本人沒藏著不肯說,反而如實坦白并說明拿到的好處,向德方通報了蘇聯獲得物資數量與種類的清單,希望德國體諒日方難處并予以諒解。
諒解不諒解霍夫曼知道不用說,就是個姿態而已,日本小家子氣是出了名的,這次拿到24船物資30余萬噸應該喜出望外,德方諒解不諒解日本都會這么做,他犯不著為區區一點物資和日本慪氣,那樣格局太小。
當初支持堀悌吉的很大用意就是希望他能切斷蘇聯的外援通道,對方確實也履行了承諾,談判40保護費的消息霍夫曼同樣知情,他最初以為是堀悌吉切斷援蘇航線同時又給蘇聯人一個借口而已。最高統帥部包括霍夫曼在內都認為美國絕不肯吃這個啞巴虧,這條航線肯定斷了,沒想到美國居然還照辦,這讓他對美國人的強硬姿態有點刮目相看,而且還不好指責日本什么總不能日本40過路費不收專門為德國打工吧,或者強行讓日本這么辦也可以,但必須讓德國補償這40?那可就輪到德國難受了。
另外科爾匯報了自己的推測:日方可能會在5月中下旬醞釀一次較大的軍事行動,風已經吹起來了,具體去哪他并不清楚,但明白是以海軍為主導,他在猜測是不是日本在為反攻南洋為奪取澳洲做準備,不過現在日方口風比較緊,只說有行動但不說具體地點,這讓他感覺棘手。但他認為該消息不是空穴來風,更不是日本為了提高要價的故意之舉,如果站在這種立場上,他能夠解釋為什么日本對二次西征熱切不高兩個目標間肯定存在相互抵觸,他希望國內對此有心理準備。
聽到凱特爾在會上抱怨日本不守規矩,指責堀悌吉不夠賣力,霍夫曼就啞然失笑:國家與國家間都很務實,雙方不可能把自身最重要的戰略目標和方向托出,正如德國不可能告訴日方有關高加索戰役、對英空襲的真實目的,日方對德國保密下一步軍事行動也完全正常。
現在霍夫曼最怕日本腦子一熱北上去打蘇聯或者南下打澳新,40保護費雖讓他感覺詫異,總覺得哪里不對,但至少北進的可能性可以基本排除,至于南進,倒是與目前日本派遣艦隊去中太平洋破交的邏輯體系一脈相承,他對此只能無可奈何。說到底日德只是基于以利益為紐帶的同盟,不像英美還存在最基本的文化認同,換而言之只要美國給的價高,他轉手就能把日本給賣了,半點心理負擔都不會有,可惜美國人非但不肯出高價,還選擇和德國繼續打,這就讓他頗有些惱火。
基于這種現狀,他不但不能指責日本,相反還要繼續拉攏對方,各類武器裝備只要日本肯出錢都可以賣,畢竟日本現在難得都是聰明人掌權。在霍夫曼潛意識里,他認為堀悌吉不會去打南洋,更不會去占領澳新那完全是吃力不討好的活計,他不相信以對方的精明看不出來,對方一定深有用意,自己一定要多想想各種可能性。在對方沒想好和德國說之前,用不著逼迫太緊。
對元首的判斷,眾人都深以為然,在40保護費后,所有人都對堀悌吉的生意經有了更全面、更深層次的理解,海軍幾個將領也終于懂得為什么他們只能是將軍而堀悌吉還能當政客的本質上小澤和冢原才是純粹的軍人,會做生意能搞政變的堀悌吉卻不是。
“很好,美國艦隊來得好!”霍夫曼微微一笑,“好就好在這充分說明了美國人賣血賣腎也要援英、援蘇的態度,說明我們還沒把美國人打痛,也說明我們下一步戰略方向抉擇少了很多可能性。”
“2個黨衛軍美國師的事就這么過去了?”凱特爾大感驚愕,“這美國人民也能忍?還有沒有一點民主體制?還有沒有一點造反精神?”
“說明我們對美國的民主體制認識得還不夠深刻和到位,對美國人有錢的底蘊還不夠理解透徹。”
“英國人估計把希望寄托在這支美國艦隊上。”約德爾分析道,“等打掉這支艦隊,看英國人怎么辦?”
“打掉艦隊自然海軍責無旁貸,不過有一點我不能理解。”海軍第一副司令鄧尼茨表示疑惑,“既然英國這么重要,為什么美國人還在這么緊張的關頭派艦隊去對付克蘭克?他們吃分兵的苦頭還沒吃夠么?還是他們狂妄地以為憑他們那34艘航母能穩吃我們5艘航母?美國人哪來這么足的底氣?”
“你知道共有5艘,可我們是分成2撥派出去的啊,美國人說不定以為只有一波呢?”凱特爾笑瞇瞇地調侃道,“就像他們以為克蘭克只有2條航母自信4艘一定能吃掉他,誰知道被反殺呢?”
海軍分兩撥出動是小澤的建議,小澤認為一口氣出動5艘航母太嚇人,容易把美國人嚇回去,建議分前后兩隊第一波以齊柏林號、敦刻爾克號和日向號三艘航母為主力先出動,目前已在北大西洋海域作戰,而第二波是以讓巴爾號、國王號綜合航母為主力的游擊艦隊,剛要出直布羅陀海峽去北大西洋配合作戰。
為這次戰役,小澤不僅部署了前后兩波艦隊,還根據跨平臺戰術在亞速爾、法國、西葡四國重點部署了大量航空兵力,打算依托敦刻爾克、日向、讓巴爾號三艘斜角航母發揮力量倍增器的作用。
換而言之,只要德國艦隊在亞速爾、布雷斯特法國、里斯本葡萄牙、拉科魯尼亞西班牙這4個點的輻射范圍內作戰,隨時可得到充足的陸基力量支援,如果美軍艦隊膽敢殺入由這四個點圍成的海域,近乎無窮無盡的航空力量會等待著他們。
霍夫曼看了看時間,指針正指向下午三點,他清了清嗓子說道:“先生們,相信海軍會給我們一個驚喜就像克蘭克將軍已經給我們的那樣。”
他的話音剛落,達爾格斯就進來匯報:“報告,25分鐘之前,偵察機發現敵艦隊蹤影,在冰島雷克雅未克西偏南600公里處…”“杰眾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