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集團軍全稱第5裝甲集團軍,從中東集團軍改編過來,后與土耳其部隊協同組成集團軍群,舍爾納替代的是隆美爾集團軍群司令官的職務,但由于土耳其部隊目前相距甚遠,因此舍爾納實際指揮的是一個集團軍。
霍夫曼對他信心很足,不但比所有人都強,某種意義上甚至比舍爾納自己都強——歷史上庫爾蘭戰役的指揮官,能帶著一批殘兵敗將打到1945年5月,怎么可能不強?所以他也不關心舍爾納具體用什么戰術,這不是一個元首該思考的問題,反正他也不會。
集團軍主力原先位于比什凱克、杜尚別、塔什干三座城市圍起來的三角地帶中心。在12月份紅軍發動進攻前夕,已持續進行戰略收縮。集團軍完整序列兵力除總部機關、相關警衛部隊、虎式重裝甲營、重炮兵部隊和其他直屬部隊外,主要包括大德意志師、第15裝甲師、歐根親王山地步兵師和第一山地步兵師(雪絨花師)4個師,另外還包括德國第一傘兵師和意大利傘兵旅(注:如不包含傘兵部隊,則專稱中亞集群以示區別)。在舍爾納走馬上任后,中亞集群上下立即緊鑼密鼓地收攏部隊、構筑工事、囤積物資等待蘇軍到來,從上到下的指揮人員抱有充分信心,對即將到來的慘烈廝殺并不放在眼里。
除舍爾納以外,霍夫曼對中亞集群的指揮班子感到非常滿意:集團軍級司令官是赫爾曼巴爾克上將,原先的大德意志師師長,擁有豐富的裝甲戰特別是突擊進攻經驗;集團軍群參謀長是高斯,熟悉整個集群的全部情況,而且為人細致縝密,舍爾納接觸過之后非常欣賞,并不因為他是隆美爾的長期搭檔而有所想法。
在師一級指揮官中同樣是將星璀璨,接任大德意志師師長的是在巴庫戰役中有突出表現的溫克中將——第三帝國覆滅時希特勒問溫克在哪里就是他,15裝甲師是轉戰非洲、屢立戰功的瓦爾斯特中將;擔任歐根親王師師長的奧托庫姆也非泛泛之輩——當年紐倫堡審判本來有他一份,這哥們居然從達豪監獄越獄成功,直到1995年才重新露面,狡詐程度深得霍夫曼欣賞——他現在對老派而刻板的容克軍官越來越看不順眼,動不動就打發他們去后備軍坐冷板凳;只有第一山地師稍微麻煩點,原來的師長赫伯特蘭茨中將因為與密謀集團有染,被霍夫曼查明后判處死刑,師長由瓦爾特里特爾馮格蘭伯霍芬施泰特納中將擔任,指揮能力與其他人相比略遜一籌,但舍爾納本人卻是山地步兵出身,因此最后一塊一塊短板也補上了。
用霍夫曼的話說,這樣的指揮班子,要進攻有進攻,要防守有防守,要裝甲突擊有裝甲突擊,要山地戰有山地戰,簡直是——完美!他很快就從前線情報中得知蘇軍指揮官是朱可夫本人,認為足以給對方一個深刻的教訓。火星行動中朱可夫不就在莫德爾那里撞得滿頭是包么?
從12月上旬開始,朱可夫以斯大林撥付的6個全新組建的近衛坦克旅為先導展開凌厲攻勢,目標是希望將中亞集群兜住或一分為二,其中2個坦克旅全部裝備紅軍剛剛生產出來的is1重型坦克,每個旅擁有58輛,另外4個旅則裝備了歷史上根本未曾出現過的量產型號——t43/85,即在t43增強防御的基礎上安裝與is1一樣的85mm火炮,形成了t43/85新型號,比起t34/85機動性略有下降但防御力提高了。
12月7日,紅軍鉗形攻勢的左翼攻占了塔什干,并迅速派出騎兵部隊進行側面迂回;9日,紅軍鉗形攻勢右翼出現在撒馬爾罕,同樣試圖進行側翼迂回。舍爾納指揮部隊且戰且退,往預定防御陣地突入。12月15日,在巴爾克指揮下,由大德意志師和第15裝甲師兩個師的裝甲部隊連同總部轄制的2個虎式重裝甲營用閃電進攻法回身打了一次令蘇軍措手不及的短促突擊戰,干脆利落地吃掉了紅軍冒進的2萬多兵力和2個近衛坦克旅,自身傷亡堪堪2000出頭。
本來德軍的勝利還要來得更容易些,但令德軍感到比較詫異的是紅軍新投入的坦克,讓他們費了不少勁。
is1坦克是他們遭遇過的最好的俄國重型坦克,防御力、攻擊力不如虎式,但機動性超越之,打起來非常吃力,4號們根本啃不動;而紅軍更多的t43/85也給德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不但4號被全面壓制,虎式被摧毀的幾率也上升了很多。哪怕憑借精銳的坦克兵,再也打不出1:6、1:8的交換比,短促突擊的優勢也就介于1:31:4之間。好在1943型編制裝甲師威風凜凜,再加上虎式重裝甲營威名遠揚,德軍還是干脆利落地干掉了兩個精銳的近衛坦克旅,一個裝備is1而另一個裝備t43/85——朱可夫把斯大林給他的近衛軍折損了三分之一。
交手結果同樣也嚇了朱可夫一跳,他沒想到已是新式坦克編組的部隊依然不堪一擊,更沒料到德軍1943型編制的裝甲師居然如此硬朗,10萬兵力加400輛坦克不但兜不住這兩個裝甲師,反而被人虎口拔牙干掉了2萬多部隊,仿佛臉上挨了重重的一耳光,火辣辣地疼。
12月23日,德軍打完苦盞阻擊戰向后撤退,紅軍又損失了3萬多兵力加200余輛坦克,其中有近100輛是被德軍預先埋伏的88mm高射炮給摧毀的,同時裝備88mm坦克炮的突擊者坦克殲擊車也發揮了巨大作用,德軍自身傷亡將近5000,坦克減員50多輛。現在德國可比歷史上闊氣的多,不但有東方省的鎢礦支持,還從日本手里弄到了大量的鎢(主要是中國方面向日本購買軍火提供的物資),鎢芯穿甲彈敞開供應,知道紅軍投入新的重型坦克后,所有車組第一反應就是加大鎢芯穿甲彈的比例。
12月31日,雙方在科尼博多姆進行激戰,歐根親王山地步兵師和第一山地步兵師利用錫爾河、天山、吉薩爾-阿賴山的特殊地形和屏障,給紅軍上了生動的一刻——整整4個追擊心切的騎兵旅掉入德軍預先準備的伏擊圈,在密集的機槍和火炮面前損失殆盡,人、馬的血將錫爾河染得通紅,隨后注入凱拉庫姆湖,又在幾天后因溫度驟降而結冰,看上去閃耀著奇異的紅光。
紅軍由此結束了機動戰,一頭撞上了德軍嚴陣以待的第一道防線,一道攔截在盆地口的堅固防御線。望著這個巨大的盆地,朱可夫開始犯難了。因為德軍挑選的最終交戰地是浩罕盆地,或稱費爾干納盆地(ferganavalley),是天山和吉薩爾-阿賴山的山間盆地,位于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交界地區。
盆地是一個錐形口,越往里面越寬,但瓶口只有不到70公里的寬度,中間最寬處也只有170公里,兩側全是山地,重裝備和坦克根本過不去,本來輕步兵還有點機會,但現在正是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的時節,他手下只有不到一個旅的滑雪部隊,搞點偷襲還可以,正兒八經交戰實在勉為其難。
更麻煩的是,整個盆地因兩側山脈擋住了寒冷氣流,氣候與外界截然不同:溫度相對比較高,哪怕最冷的季節,最低溫度不過就是零下58度,通常平均氣溫都在零上,在外面一片冰天雪地時,費爾干納盆地里依然一片生機盎然、綠意盈盈。
“這事情麻煩了,難怪德國人這么有恃無恐地逗留在中亞地區,原來他們找了這么個地方準備躲起來。”
“我們的人還能滲透進去么?”
“小分隊當然沒問題,但大部隊不行。”
“那就派小分隊進去破壞,配合主力展開作戰。”
想得是非常不錯,但一問下面才知道沒那么簡單,整個盆地一共生活著將近300萬民眾,全是中亞人種,幾乎沒有俄羅斯人,當地的獨立勢力早就被基層黨組織和行政機關破壞掉了,搖身一變都成了獨立分子——換而言之,布爾什維克的小分隊進去馬上要面臨300萬人的汪洋大海!連保密、保命都難以實現,如何談得上配合大兵團作戰、強化本方效果的事?
現在擺在朱可夫面前只有兩個選擇:第一,強行進攻,以命換命,迫使德軍后退,步步推進;第二,監視并持續等待,讓德國重兵兵團因為糧食等軍需物資耗干凈后不戰自潰。
無論哪一個都不好選,但斯大林嚴厲催促進軍的電報已發來了——通報了美國方面對于援蘇物資的后續處理意見,要求他盡快吃掉這10萬德軍以及幾十萬分裂、反叛勢力!。
很多時候,軍人的悲哀在于總要去打一場他不太希望去打的戰爭…
(泊星石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