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的決定稱得上當機立斷,就在他發布撤退命令后兩天,德軍迅速吃掉了巴格拉米揚安排的側翼部隊并趁勢包圍了鮑里索格列布斯克,等中央方面軍殘部15萬多人狼狽不堪退往巴拉紹夫時,鮑里索格列布斯克已被德軍攻克,在那里防御的將近10萬之眾過半陣亡,還有一半當了俘虜。從6月1日德軍第2、第4裝甲集團軍聯合南下以來,莫德爾僅用8天功夫就吃掉了中央方面軍一半兵力(25萬人)并占領了位置十分要緊的鮑里索格列布斯克。用實際戰績證明了自己不但能打防御戰,打起進攻戰來同樣不差。
如果不是瓦圖京派出兵力接應中央方面軍余部,連巴拉紹夫都有可能被一口氣端掉。即便這樣,巴格拉米揚的日子也很不好過,莫斯科的命令已下來了,冷冰冰地告訴他中央方面軍余部縮編為一個集團軍并納入西南方面軍序列,巴格拉米揚本人停職反省并去莫斯科接受處理。雖然朱可夫發了私人電報告訴他沒有生命危險,但今后要想再出頭可是難上加難。
最讓巴格拉米揚難過的是,他十分看好且器重的普里馬科夫在撤退過程中自告奮勇地攬下了斷后職責,結果不但他的部隊幾乎全軍覆滅,本人也在德軍空襲下喪生。
圖拉方向,秉承朱可夫旨意的科涅夫憑借草原軍區那批訓練不熟的部隊和從圖拉、梁贊一線收攏起來的士兵對基希納裝甲集群發動了猛烈反攻,僅僅3天時間就損失了12萬人,再加上一開始因德軍猝不及防的進攻而造就的損失,該方向總兵力損失將近18萬人,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在付出慘重代價后終于順利“擊退”了德軍,暫時解除了圖拉危機。
實際上他并不清楚,基希納裝甲集群的最初目的就在于試探圖拉、梁贊一線的防御虛實,并非真要占領該地,在付出將近9000多人傷亡并得知紅軍還有一個重兵集團逼近后,基希納果斷選擇撤退。
這輪向圖拉的佯攻同樣打亂了莫斯科方面軍調防草原軍區的步驟,斯大林本人生怕圖拉有失,繞過總參謀部密令托爾布欣暫緩調動,并時刻關注科涅夫反擊的成果,準備一旦反擊不利就將莫斯科方面軍調上去,基希納觀察到的重兵集團就是莫斯科方面軍——紅軍現在已顧不得去解坦波夫之圍了。
等科涅夫終于擊退敵軍,圖拉守軍也元氣大傷,原定設想的大本營預備隊全泡了湯,逼得梅列茨科夫不得不從其他方向抽調兵力填補圖拉、梁贊一線的兵力空缺以便維持戰線平衡,反過來影響了維亞濟馬一線紅軍所能投入的力量。只是這種變化暫時還不明顯,對斯大林來說,科涅夫能憑借非常孱弱的兵力打退敵軍,就證明他是有本事的,他決定要在下一階段重用他。
華西列夫斯基看著地圖上戰場中央、從坦波夫橫亙到巴拉紹夫一線的巨大突出部唉聲嘆氣。他想讓德軍從中央調走兵力增援兩翼的作戰企圖已大半破產,這個巨大的突出部北面威脅著莫斯科的側翼,南面威脅著斯大林格勒的側翼,中間囤積了8090萬德軍,偏偏他對此還束手無策。朱可夫采取的策略雖然暫時建立起了一道防線,但所有人都清楚,這非常不可靠也極容易被突破。
“還需要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發動進攻吸引敵軍么?”庫茨涅佐夫低聲問道。
華西列夫斯基苦笑著搖搖頭:德軍2個裝甲集團軍逼近巴拉紹夫并威脅到西南方面軍側翼后,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不但在兵力而且在技術兵器已超過了紅軍,防守都嫌吃力,如何有余力去進攻?
“您認為他們下一步會進攻哪里?去打薩拉托夫么?”
朱可夫搖搖頭:“我認為不會,按希特勒的想法,可能會暫時收兵。”
“收兵?”庫茨涅佐夫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為什么?德國人傻了?”
“他們不傻,甚至比我們想象得精明得多。”朱可夫指了指地圖上沃羅涅日與巴拉紹夫之間的距離,說道,“德軍在這一片囤積了2個裝甲集團軍,35萬以上兵力和5000輛以上的各色坦克、裝甲車輛,包括糧食、油料、彈藥等補給在內,您認為他們一天需要多少物資?”
“3000噸總夠了…”
朱可夫笑了:“這是按我們的標準,按德國人標準您得乘以34倍。”
“1萬多噸?”庫茨涅佐夫傻了眼。
“沃羅涅日應該有德軍后勤基地,這段距離大約是200多公里,無論他們用卡車或者火車運輸物資,來回一趟再加上裝卸時間,一天大約只能補給一次,如果距離再遠,比如300公里,一天就來不及補給一次——這會影響他們的進攻節奏與連續性,前后就會脫節。”
“我明白您的想法了,您認為如果他們推進太遠,補給會跟不上?”華西列夫斯基盯著地圖若有所思,“我們是否可以利用這個缺陷,采取誘敵深入的措施?”
朱可夫先是點點頭,隨即又搖搖頭:“理論上是對的,但目前卻很危險,因為我們不能保證德軍按我們的想法展開追擊,萬一進攻我們的虛弱之處怎么辦?再說,要誘敵也要有合適地方,現在能往哪里誘?”
這確實是個難題,目前符合誘敵深入策略的只有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可兩者都很難實施該策略——誘得少了,德國人不上當,誘的多了,萬一真丟了這兩個城市算誰的?
“你們到底準備如何解決中間這個突出部?”三人正在議論時,冷不防斯大林已進來了。
最近這半個月,他對各條戰線的表現都不滿意,對主導中樞的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也不滿意,可看來看去也實在沒人好用,而且他也清楚,這段時間打得如此糟糕確實是實力不如人的緣故,但朱可夫那句“停戰談判”還是讓他深感震驚,表面上斯大林不動聲色,實際上已派貝利亞去基層了解情況。
如果只是朱可夫一人或少數人的想法,他還可以置之不理,倘若是絕大多數人的意見,他認為整個戰爭指導思想都要發生變化。
“莫斯科方面軍會取代布良斯克方面軍掩護中央戰場北段,如果要短期解決問題,就需要在南段重新部署一個方面軍,可以考慮將沃爾霍夫方面軍抽出來,然后再從遠東調入30萬兵力。”
“短期解決?”斯大林不悅問問道,“長期解決呢?”
“長期解決暫時沒有辦法。”朱可夫指了指地圖,“這次進攻戰役德軍的發起基地是沃羅涅日一線,下一次進攻發起的基地會轉移到坦波夫、鮑里索格列布斯克一線,然后再往前推200250公里。”
朱可夫一邊說,一邊向斯大林解釋了德軍“200公里攻勢”的戰略意圖。
“這是您的判斷?”斯大林頗有些不放心,“希特勒放著這么大優勢不繼續進攻?”
“我個人認為不會了,德國人已經學聰明了,他們今后將更多采用短促突擊的辦法來克服大縱深的缺陷,希特勒準備和我們打一場持久戰。”
斯大林皺起眉頭:這判斷和他原來堅持的看法完全是背道而馳的,他總認為德國是準備用閃電戰迅速滅亡蘇聯,德國沒有能力也沒有人力可以支撐持久戰。
當然,他現在不得不承認朱可夫說的有理:德國在拿下中東、北非,順利解決后顧之憂后,其資源和工業能力是不斷往上走的,德國的人力也比想象中要富裕得多,他們有一票仆從軍可以利用,更何況德國現在也有80009000萬人口,比布爾什維克能控制的人口少不了多少。
眼看斯大林沉默不語,朱可夫繼續說道:“下一階段我們可能要依托伏爾加河建立一道連續戰線,現在最令我苦惱的并不是戰線在這里或者在那里,戰線是虛的,必須靠部隊才能守住,部隊不行,再好的防御線都沒用。我目前最苦惱的是德國人在中央戰場優勢太大,而我們在兩翼又遲遲打不開局面…”
“你還需要多少兵力?”
“不是兵力的問題,是戰斗力的問題。”華西列夫斯基插話道,“目前我軍戰斗力水平和戰術素質低于對手,同等兵力甚至略多于敵軍的情況下都打不過對手,這次中央方面軍的戰況就很能說明問題:巴格拉米揚同志集中了3倍于敵人的兵力,結果打了一星期沒能在德國和意大利混合部隊上獲勝;德國人集中了3倍于我們的兵力,結果平均2天干掉一個集團軍。這種差距太大、太驚人了。”
“如何提高部隊戰斗力不應該是你們思考和處理的問題么?”斯大林有些氣急敗壞,“難道需要我來負這個責任?”
“這當然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可在目前這么嚴峻的軍事態勢下,我們無法辦到這一點,紅軍迫切需要喘息的機會,所以,總書記同志…”朱可夫再一次建議,“我們能否考慮與德國人停戰談判?”
“你…”斯大林氣得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