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成天在廣播里吹牛,然后我們給了他一個終身難忘的教訓:海軍航空兵在昨天凌晨3點多時將炸彈投到了紐約,炸倒了自由女神像,炸毀了帝國大廈、炸癱了布魯克林大橋!”
“帝國萬歲!”
“現在,我們要用炮彈告訴他們,德國防空體系比他們想象得要完善得多,不是他們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
“誓死保衛柏林!保衛元首!”
簡要后,防御柏林的所有高射炮陣地、雷達站、防空塔都進入臨戰氣氛。
柏林防空塔指揮部里,聚集了包括耶順內克、卡姆胡貝爾、加蘭德等眾多防空部隊高層,看著巨大的光幕地圖上標識敵機的亮點團和本方防空陣地、飛機集結地等標識,聽著參謀軍官和指揮軍官們短促有力的命令,眾人只感覺一陣緊張。柏林已很久沒有遭遇如此龐大的空襲機群了,大家不由得捏了把汗,今天如果沒能完成防空阻擊任務,這事情就麻煩了。
柏林防空塔屬于第一代防空塔,是大柏林地區最早修建的防空塔,因為位于動物園附近,一般稱動物園防空塔。與其他防空塔一樣,該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安置高射火炮的建筑,稱為g塔,4基為1組構成一座g塔,每基底層基礎部分面積為60平方米,高25米左右,每基頂部各裝備一門萊茵金屬雙聯裝高射炮,整個g塔通常配備4門雙聯裝高射炮。
另一部分是安置傳感、通訊設備以及雷達的較小建筑,被稱作l塔,通常設置在距g塔400500米遠的位置,由一條位于地下的交通補給線進行連接。由于l塔上沒有大口徑高射炮,只有37mm機關炮,因此建筑相對較小。依靠從l塔雷達傳遞過來的數據,g塔高射火力可進行精確射擊。為避免遭受干擾,除雷達外,l塔通常還配備了聽音機和探照燈,以便更有效捕捉敵機。
一組g塔和l塔搭配使用才構成完整意義上的防空塔。這座相當壯觀的鋼筋混凝土建筑有70米長,70米寬,此外還擁有8米厚的墻以及5米厚的屋頂,是當代最大的防空設施。
在1940年遭遇英國空襲后,最高統帥部以“柏林特殊計劃”的名義掩護,秘密修用于柏林防空的高射炮塔,整體工程由施佩爾負責,托特組織具體落實。第三帝國在歷史上曾打算在柏林修6座這樣的炮塔,最終只完成了3座,但在霍夫曼的大力調整下,炮塔建設優先級大幅度提升且密度大大增加,整個大柏林地區根據規劃一共將修建12座防空塔,目前已完成8座。
其他重點城市如漢堡、法蘭克福、維也納、德累斯頓、科隆、不萊梅、紐倫堡都規劃了68座不等的防空塔、而且整體設計已發展到第三代。火力與指揮集成度大大提升,第三代炮塔通常擁有8門雙聯裝高射炮,火力比第一代猛得多,體積也更龐大。這種高射炮通常由電力驅動、人工協助,因此自動化程度非常高,炮塔提供并保護了脆弱且容易遭受攻擊的電力設施,而且還自備獨立發電設施。
動物園防空塔雖屬于第一代,但因位置比較理想——在柏林城西,是抗擊空襲的第一道防線,所以防空指揮高層通常在這里而不是柏林中心地帶的弗里德里希炮塔坐鎮——雖然那是第三代炮塔,更先進且全面。
整座動物園炮塔由地下一層和地上六層組成,最多可容納一萬五千人,內部布局非常合理:
1層為市民用防空掩體,配備了單獨的電源和供水設施,附近平民都不必挖掘防空洞,防空警報拉響后往里面隱蔽即可;
2層為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品的臨時保管所,具備基本的溫濕度保存條件,不過大多數時候用于物資儲藏;
3層是臨時醫院,設置近100個床位和2個手術室,有8名醫生、20名護士和30名助手;
4層及5層通常是士兵居住區以及指揮部、通訊中心、蓋世太保支部等設施,方便他們隨時登上塔頂并參加防空戰斗。
g塔通常由350名防空官兵進行防守,由一名少校擔任指揮官,并且還有希特勒青年團成員(普遍只有1517歲)協助他們。由于柏林防空塔是如此完善,以至于在戈培爾看來美國人的防空設施就是個玩笑,他在電臺里對此大加嘲諷是有事實依據的。
霍夫曼對防空塔非常滿意,多次強調要加大修建力度,在其推動下,德國興建的防空塔是歷史上的上百倍,而且幾乎沒多花錢——他停掉了大量毫無意義的元首地堡與指揮中心興建,多數時候只待在柏林,連東線的文尼察指揮部也基本關門了,節約的經費都投入了這里,原本在肅清叛國集團后有些空閑的鮑曼又重新找到了活計,干得樂此不疲。
霍夫曼停掉了大西洋堡壘工事的建造,幫助西歐各國同樣建造這種防空塔,通常德國出圖紙、武器裝備與指揮系統,西歐各國出勞動力、鋼材水泥等原料共同興建,這補充了德國的整體防空體系,也為進一步凝聚西歐各國的人心、安定社會發揮了重要價值。就連日本方面看到這種防空塔設計后都極為贊嘆,千方百計要去了一套圖紙進行參照。
霍夫曼改變了對猶太人的態度,大量猶太人不是在集中營里變為尸體而是執行三年強制勞役,雖然盟軍一直在攻擊德國毫無人權,但至少在西歐和德國人看來這樣做沒什么好指責的,除猶太人以外還有波蘭人和俄國戰俘也共同參與強制勞動。
更關鍵的是,以防空塔為核心的防空體系建設在經濟上是極其劃算的,修建一座類似動物園的初代防空塔耗資大約600萬帝國馬克,包括上面每門售價20萬馬克的高射炮,到第三代防空塔時修建成本上升為2500萬帝國馬克——看上去似乎很貴,畢竟一輛虎式還不到30萬馬克,但與其發揮的價值相比一點都不貴。
一座防空塔即便不計算其指揮、協調、庇護、警戒的價值,單就高射火力一個月就能干掉單臺成本100萬馬克以上的重型轟炸機810架——打一個月,第一代防空炮塔就收回成本;打三個月,第三代防空炮塔基本收回成本。隨著布局密度的提高和近炸引信的大規模推廣使用,防空塔效率還有進一步提升空間。只不過現在盟軍轟炸機來得已非常少了,新建的防空塔普遍還沒有收回成本。
起初很多人都對耗資巨大、占用較多人力的防空塔建設頗有微詞,但當霍夫曼把這筆賬算給他們聽時,所有人都驚呆了,舉雙手表示贊同加快建設。對柏林市民而言,巨大而醒目的防空塔給他們帶來了充分的安全感——只要躲進去,生命就有完全保障。甚至于廣為流傳一句話:“無論柏林發生什么,防空塔至少可再堅持1年。”
身為穿越者的霍夫曼知道的情況比所有人都詳細和深刻,防空塔的堅固程度遠超想象:大戰中沒有一座炮塔毀于空襲,戰后英美花費35噸炸藥,費盡心機在塔體上開鑿了幾百個洞眼并埋設炸藥進行多次嘗試才拆掉了第一代的動物園防空塔,而英國人在1947年試圖拆除威廉堡防空塔時卻遭失敗:25噸炸藥爆炸后防空塔安然無恙,動用35噸炸藥重新爆破后,依然還頑強挺立著,圍觀的上萬柏林人高呼“德國造、炸不倒!”的口號,最后迫使英美放棄爆破。
其他防空塔全保留下來并成為可參觀的戰爭遺跡,霍夫曼小時候便經常與小伙伴在防空塔里捉迷藏,那灰色加綠色的混合迷彩外墻,那各層之間螺旋形連接的樓梯,最上層和頂部之間的自動升降裝置都吸引著這批少年們探索未知世界,通常他們還能碰上無家可歸的流浪者。正是這種經歷與認識,讓霍夫曼對于建造防空塔有本能的執著。
“敵機距本塔120公里,最高戰備,重復一次,最高戰備!”
15:28,李梅率領龐大的轟炸機群抵達柏林外圍,整齊的飛行箱體讓人看得觸目驚心,箱體高層和中層的飛機每架掛載10枚500磅高爆彈,箱體底層編隊的飛機每架掛載16枚250磅重的燃燒彈,三層空域的飛機都以彼此間非常穩定的速度前進,快了就放緩、慢了就加快,在轟炸機機群四周則是充滿警惕的護航戰斗機,準備隨時將前來挑戰的敵機驅逐或擊落。
“各編隊注意,即將進入目標上空,請注意保持編隊和間距,我們即將降低高度,遇到敵機或防空炮火不要慌亂,按平時訓練計劃與策略行動。”
各飛機一邊回應編隊指揮官(一般4060架飛機設置一個編隊指揮官,李梅只負責管到這一級),一邊祈禱盡快完成任務返航,李梅則密切關注下方防空火力與前方攔截戰斗機的情況。(